李文齋首創刻葫蘆
刻葫蘆,是蘭州久負盛名的傳統工藝品,甘肅特種工藝中的一枝奇葩,又稱雕葫蘆。它是在蘭州特產的小如雞蛋、大似人拳、皮質細膩、色澤黃白、外形橢圓的葫蘆上雕刻人物、山水、花鳥魚蟲之類,刻意摹神的工藝品。從晚清至今,百年中流傳民間,其工藝精湛,刻意創新,精心微雕,頗受中外遊客歡迎。
蘭州刻葫蘆始見於清末民初。李文齋是蘭州刻葫蘆的創始人。
它一般由藝人采用特地選育的小葫蘆品種。一種草本植物的果實,質地堅硬,表麵光滑,色呈土黃,形似雞蛋,故稱雞蛋葫蘆,一般以圓形的居多,橢圓形的較少。蘭州葫蘆以青白石鄉白道溝徐家坪生產的葫蘆最為有名。藝人們利用葫蘆的特點,使用特製的小刀或鋼針,精雕細刻山水、人物、花鳥、走獸等畫麵,並配以詩文書法,再塗以鬆墨而成。刻工精細絕妙,注重傳神寫意,藝術感染力強;具有濃鬱的民族地方特色,是古今饋贈、收藏之佳品,深受國內外鑒賞收藏者所喜愛。刻葫蘆價值的高低,主要取決於藝人的選料、設計和雕刻技藝。最早的刻葫蘆,隻是在葫蘆上刻一些花草鳥獸、名勝古跡、人物臉譜等,在街頭巷尾出售,供兒童玩賞。到民國初年,有人別出心裁,在雞蛋葫蘆上刻以刀馬人物與風景名勝,漸漸引起人們的關注。後來,在張廣建督甘時期(l914—1921),由李文齋創造性的勞動,使刻葫蘆從市井躍入上層社會,成為官僚士紳互相饋贈的藝術珍品。
李文齋是清光緒秀才。他性格孤傲,不事權貴,家境非常貧寒,為了糊口,隻能以刻葫蘆為生。因他擅長書畫,詩文俱佳,發揮自己的優勢——書畫詩文之長,變成“絕技”,將“王羲之愛鵝”、“竹林七賢”、“十八羅漢”、“桃花源記”、“淵明賞菊”、“蘭亭集序”、“赤壁賦”等曆史故事和神話傳說作為刻葫蘆的題材,在形似的基礎上側重神似,大大提升了刻葫蘆的文化藝術品位。從而使得刻葫蘆名揚天下,登上了工藝品的大雅之堂。1938年,李文齋因不肯以刻葫蘆奉權貴,得罪了當時的公安局長沈覲康,被無辜關進監獄,死於非命。
其女婿王德山,繼承了李文齋遺誌,博采中國傳統畫技之長,仿刻出曆代名家的名畫作品,使雕刻葫蘆題材更加廣泛,雕技更加精良。刻葫蘆開始從民間走出國門,暢銷西歐各國。他的作品,曾在20世紀70年代被中國軍事博物館收藏;作品“抗美援朝”、“劉胡蘭”等被國家永久性收藏。他與甘肅眾多藝術家一起響應黨的文化扶貧號召,去甘肅省臨夏把刻葫蘆技藝無償地傳授給兄弟民族人民。他永記師訓,以藝養性,以藝做人,以求無愧於世人。上世紀70年代,王德山與其師兄陳唯一合作了許多作品。其中刻葫蘆“桃園問津”(詩配畫)也被國家收藏。陳氏刻葫蘆第二三代後繼有人,陳紅、陳兵等都是甘肅省名列前茅的藝術人才。他們打破以往刻葫蘆隻有單色的古老模式,大膽創出多彩葫蘆,使用多種色彩使畫麵更加豐富。陳氏刻葫蘆,以刀馬人物見長,書法更是一絕。其創始人陳唯一發明的三角刀刻,獨辟蹊徑,推陳出新,開創了陳氏風格。他與別人合作的《紅軍長征萬裏圖》一出世就被中國軍事博物館所收藏。1991年他在兩個直徑不到4厘米的葫蘆上刻成了5000多字的書法作品《道德經》,轟動了1991年甘肅工藝美術博覽會。1995年他又和女兒陳紅同台獻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分別授予“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大師”和“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
進入耄耋之年的陳唯一老人仍然堅持創作。他說:“陳氏刻葫蘆不光注重藝術的創新,更注重人才的培養,在刻葫蘆之前,必須有十年左右的繪畫和書法練習,我從來都不希望孩子們急於求成。”
用天然疙瘩葫蘆刻成的《動物世界》,是蘭州陳氏刻葫蘆第三代傳人陳尚的習作。整件作品直徑不到8厘米,離開放大鏡幾乎看不清楚,可上麵的一針一刀,一筆一刻,卻完全是在肉眼下完成,創作者刀法之嫻熟、技藝之高超,令人歎為觀止。在“2002年成都·中國西部民間藝術品博覽會”上,該件作品首次亮相便折服了觀眾和評委,榮獲“民間藝術星座獎”。
繼往開來的阮氏家族
阮光宇,出生於河北省豐潤縣宋家營鎮一個書畫世家。他到蘭州後,開始研究蘭州雕葫蘆藝術,他把高超的詩書畫印修養和雕刻技藝引入這一古老民間藝術,開創了即興創作新境界,開發以眾多的表現形式,不僅把蘭州刻葫蘆藝術推上了一個新高度,也奠定了阮氏微雕葫蘆的根基。他在繼承前人成就的基礎上,刻意求新,把《西廂記》、《紅樓夢》、《聊齋誌異》等作品中的人物,巧妙地刻畫在葫蘆上,並配以詩詞文字、風景山水,使刻葫蘆這一民間工藝更臻完美。他還組成了蘭州特種工藝社,推出專業刻品,使蘭州的刻葫蘆大放異彩。20世紀50年代被新聞電影製片廠拍攝專題片在國內外介紹。史誌稱他為“刻葫蘆專家。”
雕刻葫蘆的技法分為兩種:一種是用大、中、小三種特製的鋼針,在葫蘆表皮上,以纖細的線條陰刻出所要描繪的山水、花卉和人物,然後塗上鬆墨,使線條變得很明顯,行家把這種技法稱為“描寫”。另一種技法是用刻刀將葫蘆的殼鏤空,以粗獷的空隙線條勾勒出要描繪的山水、花卉和人物,行家把種技法稱為“雕刻”。畫麵刻好後,再在葫蘆上飾以環形圖案,最後配上塑料或銀質的底座,作品便告完成。
雕刻葫蘆的名家是阮光宇之子阮文輝,他是阮氏微雕葫蘆第二代傳人。
阮文輝,1934年12月出生於河北省豐潤縣。父母都是書畫家,因而他4歲學畫,6歲學書法,9歲學習古文詩詞,10歲研究民間工藝,14歲開始獨立藝術創作活動,20歲已聞名於世,在全國發表作品。他多才多藝,善中國畫、漫畫、書法、篆刻、泥塑、雕刻葫蘆、烙畫、陶藝、根藝、石藝等。20世紀80年代,阮文輝繼承父業、博采眾長,將雕刻工藝分為“描寫”與“雕刻”兩種。所謂“描寫”,是在葫蘆的外表用特製鋼針將表皮刺破,鐫刻書畫,塗以鬆墨;所謂“雕刻”,是以小刀將葫蘆硬殼刺透,用粗線條描繪人物、山水、花卉等。他在雕刻上獨具匠心,針、刀並用,以刻、鏟、刮、磨等多種方法,將中國畫的勾勒、點垛、渲染、皴擦等手法用在刻畫葫蘆上,仿製出曆代名家潑墨寫意山水以及徐悲鴻、齊白石的畫風筆意,使雕刻葫蘆工藝達到了出神人化的境界。如一枚《兒童遊戲圖》,在直徑約4.3厘米的桃形葫蘆上,刻有150個玩童,神情姿態各不相同。玩燈者、演戲者、翻斤鬥者、捉迷藏者,無不惟妙惟肖,動人心弦。另一枚直徑約5厘米的刻葫蘆上,刻有204首唐詩,其字跡清晰、秀麗工整、幹淨勻稱,成為舉世矚目的藝術珍品。《敦煌飛天》,是在直徑5厘米左右的葫蘆上,刻有120位飛天,有的吹笛,有的抱箏,有的反彈琵琶,人物個個彎眉秀目、櫻唇含笑、婀娜多姿,就連飛舞的絲帶和婀娜多姿的纖手也楚楚動人。《東坡赤壁夜遊圖》,是在1枚直徑2厘米的橢圓形葫蘆上,刻有一葉扁舟,舟中6人神情迥異,栩栩如生,舟外遠山近樹,疏密有致。同時還刻有537字的《前赤壁賦》,字跡秀媚、工整清麗。另外2枚直徑僅1厘米的葫蘆上分別刻有“唐詩桃園行”、“飲中八仙歌”。阮文輝運用豐富的國畫知識和功力,創造“水墨寫意”、“仿名人書畫”、“彩雕”、“微刻”等技法,所雕刻的“150個兒童遊戲圖”,“唐詩204首”,“敦煌飛天120身”及“桃源行”、“夜遊圖”、“八仙歌”等4套6枚微雕葫蘆被定為國家級珍品,由中國工藝美術館收藏,他也被國家授予工藝美術大師的稱號。他的微雕葫蘆被列為國家級珍品並被收藏,手捏民俗泥人獲全國一等獎,均被稱為中國一絕。其美術和工藝品曾多次在國內外展出和獲獎。他還長於詩、詞、散文和隨筆等寫作,著有《冷餘詩草》、《走入風雨》、《藝術隨筆三百題》等。他的《趣味工藝美術》一書出版後,其許多新觀點,受到各地人們的重視和稱許。
他曾經應日本政府之邀請,舉行書法、中國畫、微雕葫蘆作品展和技藝表演。他的各種作品為加拿大、新加坡、美國、日本、馬來西亞以及港台地區國內外收藏家所鍾愛。他是全國96名被國家命名的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之一,係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敦煌文藝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傳記《藝海苦航——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阮文輝及其生平》。
阮文輝先生,除了善刻葫蘆外,還善書法,會作畫,會烙畫,會根雕,還會用泥巴捏塑出各式各樣活靈活現的泥人兒來。阮文輝在多品種、多門類的藝術創作之餘喜歡在蘭州隍廟、書畫市場、古玩市場上或是街市人群中轉悠,看賣羊肉串的、賣西瓜的、黃河沿上打拳練棍、下棋遛鳥、跳舞唱歌的。過幾天,他的手裏就會出現同樣神態的小泥人,或是把他們栩栩如生地雕刻在玲瓏剔透的葫蘆上。
一次,日本邀請“中國民間藝術團”訪日時點名要邀請蘭州的阮文輝大師。於是阮文輝便和河北省一名搞草編的高手、一名藏族婦女潘七斤等人組成“中國民間藝術團”乘飛機跨海去訪問日本。他們先到東京、大阪,後來又去了橫濱。因當地電視台做了詳盡的報道,那裏有一家人便攙扶著82歲的老奶奶,全家人都趕到阮文輝表演微雕的現場上來參觀。在表演現場上,圍觀的人們隻見阮文輝先用毛筆在紙上書寫了一幅書法作品,然後再把這幅作品刻到葫蘆上去。葫蘆小,字更小,這家人一個個用放大鏡看了又看,無不為大師巧奪天工的技藝而驚喜。
那位82歲的日本老太太,簡直被這高超的技藝驚呆了,她通過翻譯請求看一看阮文輝先生的手。阮文輝答應了。老太太仔細地撫摸、審視著阮文輝的手說:“看起來也和我們的手是一樣的嗬,但怎麽能這般巧!”
近年來,工藝美術大師阮文輝又培養出不少刻葫蘆的接班人,使得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得以發揚光大。
阮氏第三代是阮琦、阮琳、阮力和阮大師的人室弟子呂崇輝等。
阮琦善書法和白描花卉、佛像,其創造的木紋版畫曾獲省石花獎期望杯獎。善刻佛經、聖經和古文、精細山水和人物,1994年入選中國藝術美術名人,代表作有《微雕金剛經》、《赤壁神遊圖》、《百子圖》等。作品曾多次參加中國藝術節展出,並參加日本展出活動。
阮琳書法習趙孟,善畫工筆仕女和意筆山水與羅漢。微刻葫蘆《紅樓夢組畫》在省內展出。《紅樓》、《西廂》是她最喜愛的題材,作品為國內外收藏家所重視。民間藝術家也多以她的作品為範本。
阮力,書法習顏真卿,善白描人物和鋼筆畫、裝飾畫、漆畫、與室內裝飾、模型製作,微刻善作《羅漢圖》、《八仙祝壽》和《西遊記》等。線條有力灑脫,功力深厚,其作品遠銷國內外,《一百羅漢圖》曾參加第二屆中國藝術節及日本的展出活動。
呂崇輝被阮氏三姐弟稱為大師兄,是阮文輝唯一的一位入室弟子。他善烙畫和刻雕葫蘆,尤其善於古建築工程的設計施工與仿古家俱的設計雕刻,曾培養過許多木雕和食品雕刻藝人。他還善畫虎,《百虎圖》刻與畫的作品均為人們所稱道。現為龍柏莊古器工藝雕刻廠廠長。
中國阮氏微雕葫蘆是享譽國內外的特種工藝品。阮氏三代作品與眾不同的是它保留了民間的淳樸天真,又接受了中國文人畫的氣質,創造了自己潔淨灑脫的品格和即興性的創作風度,把中華民族藝術的寫意性和講功力、講意境的傳統引進民間藝術,使其更精致、更微妙。阮氏微雕葫蘆,達到了一定的時代高度,開拓了刻葫蘆藝術更廣闊的空間,是別具風采的民間藝術品。
蘭州刻葫蘆人才輩出
隨著人民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迅速提高,多種多樣的刻葫蘆工藝製品越來越受到國內外人士的青睞。民間工藝刻葫蘆在甘肅省許多地區甚至外省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出現於清末光緒年間的蘭州刻葫蘆,在百餘年的發展中不斷壯大,現已形成李氏、陳氏、阮氏、王氏等幾個風格和技藝不同的流派。在甘肅省特別是蘭州市又湧現出一批後起之秀,其中有“貓王”劉寶貞。他刻繪出來的貓,有的撲蝶,有的抓蟲,神形兼備,栩栩如生。還有祁鴻民、張紅、李和平等嶄露頭角的藝術家們,都成為當今刻葫蘆藝壇的生力軍。
2004年7月,甘肅省舉辦的“蘭州農民藝術節”上,刻葫蘆後起之秀王小弟在眾多選手的激烈競爭中出類拔萃,技壓群芳。他在一枚3厘米直徑的葫蘆上刻畫的釋迦牟尼佛像和300餘字的作品,得到評委們的一致好評。刻葫蘆書法作品仿毛澤東手書《婁山關》,更讓許多評委和業內人士看好這位年輕後生。後來,人們才知道這位被授予“農民藝術家”稱號的王小弟,就是當年著名刻葫蘆老藝人王德山的孫子。
他借鑒中國書法繪畫的技法,特別是大膽吸收寫意山水和人物畫水墨淋漓、潑墨揮灑的特點。在傳統線描的基礎上,他利用針、刀、刮、磨等手法創作出了一批大寫意的刻葫蘆作品,描繪出山水風景、人物肖像、動物等。其中如《赤壁懷古》、《鍾馗護福》、《觀滄海》、《杜甫詩意》等,都受到有關專家與收藏家們的關注和好評。他的許多作品贈送給了海內外友人或遠銷到了全國各地。他常說:“人生是大自然賦予去雕琢的寶石。我們用畢生的智慧和力量去雕琢小小的葫蘆,就是為了把人生雕琢得更加美麗,讓世人更加了解甘肅,更加了解蘭州。”
2005年7月,以“弘揚先進文化,發展文化事業”為宗旨,以“傳承、創新、開放、發展”為主題、以特色文化產品為龍頭、以項目推介為核心、以招商引資為重點的“甘肅省第三屆文化產品博覽交易會”,在蘭州市蘭州國際博覽中心(國芳百盛)隆重舉行。王小弟又被特邀在蘭州展區做現場表演和展示。他的一枚“千字文”刻葫蘆讓來參加盛會的甘肅省、蘭州市領導和全國兄弟省市領導與專家學者們讚口不絕。全國21家新聞媒體聯合舉辦了“走進甘肅”采訪拍攝活動,王小弟又被邀請展示蘭州特種工藝刻葫蘆技藝。他在一個直徑30厘米,高45厘米的特大異形葫蘆上用中國畫的寫意手法,刻繪出一幅《鍾馗護福》,在線描手法外,還大膽地運用了大快麵的對比手法,使黑白對比強烈,層次更為顯明。他還在一個直徑6厘米的葫蘆上,刻繪出“十八羅漢鬥悟空”的浩大場麵,其構圖巧妙、刻工精湛,讓來訪的全國許多電視台記者們大開眼界。一位記者要出錢購買這一作品,被他拒絕了。他給那位記者另送了一枚刻葫蘆作品,作為紀念。在印度發生海嘯災難之後,他又毫無保留地把自己心愛的兩枚刻葫蘆精品《十八羅漢》和《佛像》捐給社會,義賣救災。這一舉動也讓書畫界的同行們一時傳為美談。
現在,盡管在山西地區、河北地區、河南地區也出現了刻花葫蘆工藝品,但蘭州刻葫蘆由於刻工精細絕妙,注重傳神寫意,藝術感染力強,具有濃鬱的民族地方特色,仍然是饋贈親友、工藝收藏之首選,深受國內外鑒賞者所喜愛。如今,刻葫蘆名家輩出、高手如林,雕刻技藝和工藝水平達到了更新更高的境界,不少精絕奇妙的驚世之作被國家乃至海外有關部門收藏。五光十色、技藝精美的刻葫蘆,遠銷英、德、日、美等國,成為蘭州市出口的傳統工藝品之一,每年出口量在萬枚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