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率真奇崛翰墨獨運的龍源

  龍為中華民族的象征,太昊伏羲氏乃龍之始祖,甘肅是龍的故鄉。傳伏羲生於成紀。人首蛇身,繼天而王,以龍紀官,遂有盛德,為後世祖。其作網罟、養犧牲、畫八卦、造書契、製嫁娶諸端,功耀天地宜可征信也。考諸史冊輿圖,古成紀地在甘肅。故吾隴長期以來尊崇伏羲,因及神龍。龍源之建,良有益也。正因如此,在白塔山下,黃河之濱,金城關旁,白馬浪西,建起了一座臨河的公園,名曰“龍源”。

  蘭州龍源從2000年10月開始策劃。2001年3月,王國文受眾委托,向省委、省政府領導呈送請示報告,即蒙欣然批交蘭州市。蘭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將其列為黃河風情線建設項目,同年7月龍源建設組織委員會宣告成立。由是在省、市政府支持下,開始選址建設,2002年3月正式開工。其間,多得社會有識之士鼎力讚襄,專家學者稽考論證,藝術家們熱情參與,新聞媒體宣傳推動。組織者、設計者、建設者們集思廣益,博采眾長,克服困難,通力合作。2004年市政府再次投資二期工程,建設了“千龍字碑廊”等景點,終於2004年11月28日克竣其工。占地20餘畝,東西長300米,南北最寬處60米的龍源多數景觀項目完工,向社會開放。

  龍字書法匯萃一園

  龍之圖騰,來自遠古:龍之形象,變化無窮:龍之精神,傳於萬代;龍之崇拜,盛於古今;龍之文化,高古深邃。而究其源,則龍之傳說,貫於黃河;龍祖伏羲,源在隴上。故龍源之建,創自蘭州,實乃三隴之瑞,盛世之征也。斯園之成,必將以其主題之宏大,創意之新穎,底蘊之深厚,以及環境之優美,交通之方便諸端,而蔚為隴上之光,從而發揮激勵我中華民族奮發向上之動力也。

  龍源其景觀設置,居中為王國文草書“龍”銅雕,屹立於八卦台上,象征人文初祖;其西巨龍橫空出世,石破天驚:其東龍生九子圓雕挺立,栩栩如生;其北下沉廣場伏羲、女媧功德浮雕,呈現人類始祖肇始文明;隴上百餘名書家所書龍文、龍詩石刻引經據典,聲情並茂,以證龍文化之源遠流長。由東而西,龍圖騰浮雕,內涵豐富,瑰麗多姿;鐫有1470個龍宇的千龍宇碑廊氣勢磅礴,琳琅滿目:龍鳳呈祥金屬透雕雍容華貴,流光溢彩,展示龍文化之燦爛輝煌。龍亭鳥革翬飛,龍池波光瀲灩,園林建設與雕塑景觀融為一體。入此園中,大河奔流,神龍飛騰,芳草葳蕤,移步換景,賞今懷古,怡情益誌,誠乃洋洋之大觀也。

  “千龍字碑廊”匯集我國從古至今1470個書法“龍”字,形成一座長110米的龍書大觀,堪稱全國之最。其以龍為立意,借龍為契機,在如龍的母親河邊做足了“龍”文章。蘭州龍源匯聚了全國最多的龍文章、龍詩詞、龍繪畫、龍書法,龍雕刻等等,不一而足。形成了在整個龍源“處處有龍,景景現龍”的獨特景觀。它以龍為主題,融和中華民族古今龍文化之大成。龍神為一身,融曆史、哲學、美學、文學於一體,借以表現豐富的龍文化內涵。2005年開工的三期工程將使龍源的麵積擴大至百畝。即龍源將向東西兩側延伸,東延至白馬浪,西延至六號園,使麵積擴大為百畝規模。初步計劃在白馬浪建造大型龍馬和白龜,體現河圖洛書的傳說故事。建伏羲廣場,塑伏羲和女媧雕像,利用白馬浪對麵的公路牆做成甘肅最具特色的伏羲園。在六號園建一座大型的九龍壁或直徑9.9米的九龍球。

  遠眺龍源,隻見其背靠巍巍的白塔山,麵臨波濤滾滾的黃河,依山傍水,主題雕塑“龍源”巍巍屹立於諸多景區建築群之中,氣勢宏偉,宛如巨龍昂首,吞吐風雲,吸引著人們情不自禁地走向前去。

  走進龍源,一股氣息撲麵而來,讓人在喧囂城市裏的浮躁心情頓時寧靜下來。極目四望,一座座造型獨特、形態各異的浮雕驀然躍入眼簾。首先迎麵立一巨石,薑黃色石底上麵鍥刻國學大師、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教授94歲時專門所書“龍源”二字。其頂端雕著一龍頭,昂首向天,似要破石而出,又像即將橫空騰飛,大有“石破天驚”之勢。轉至背麵,鍥刻著一篇紅色書法《龍源創建記》。由龍源建設組委會撰於2004年年底的文字,詳細地介紹了“龍”之於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象征意義以及“龍源”在創建過程中表現出的精神意義。它不僅帶領人們進入眼前的“龍源”,更能讓人們步入心靈深處的龍文化家園。

  以書法建公園的王國文

  這裏我們要說說建造龍源的核心人物王國文先生。他1938年生於福建惠安,1965年8月畢業於北京大學,長期工作在陝甘一些貧困地區,曆任縣、地委書記等職務,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現任蘭州龍文化研究院、龍源書法院院長、陝西太白書畫院副院長。長期以來王國文在從政之餘,傾心於書法研究,注重理論,勇於創新,著有《我的書法觀》一文,作品以獨特的風格飲譽書界。

  1993年,他的17米書法長卷毛澤東《沁園春·雪》被毛主席紀念堂正式珍藏;1996年12月至2000年分別在中國美術館、廈門、福州、銀川、蘭州舉辦個人書展,全國有60多家報刊宣傳其書法作品和書法成就;一些作品被各地文化館、博物館、名山寺廟、旅遊景區收藏或勒石紀念。1996年甘肅新華分社出版《王國文書法選掛曆》;2000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王國文龍字書法藝術掛曆》,數萬冊傳播全國各地。

  1995年1月21日,王國文先生靈感攢集,乘興潑墨的一瞬間,不經意間將一點墨滴在紙上,後因墨點而書成了一個龍字。後被譽為“驚世之作,傳世之寶”、“華夏神龍”、“千古一龍”的榜書“龍”字(136 cm x 68cm),極具靈性。自左視之,恍如女媧懷抱嬰兒,其右則如伏羲俯首關注。太初傳說之精神表現無餘。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鍾明善先生在看到王國文的榜書“龍”字後,也欣然命筆題寫了“率真奇崛,翰墨獨運”的評語。

  也許就因那個出神入化的“龍”字,這位來自南國的書法家便有了日後與龍難分難解的緣分,便有了以後蔚為大觀的龍源。2000年10月,王國文著手策劃將其榜書龍字做“龍源”雕塑,建造“龍源”公園,此舉立即得到市領導的重視和支持而得以實現,蘭州黃河岸邊一處壯麗的龍文化景觀被越來越多的中外遊客作為旅遊參觀的最佳選擇。2004年中國郵票總公司出版16個龍字書法郵票(版票),出版龍墨神韻《王國文書法郵票集》;王國文從事書法藝術活動,和他從政一樣,不忘百姓,用義賣所得共救助380名失學兒童。

  其實,蘭州與龍的確有著久遠的緣分。1947年,在蘭州海石灣曾經發現有“馬門溪龍”的恐龍骨骼化石;在永靖黃河三峽發現巨型恐龍足印化石,被專家認定是世界上迄今最大的恐龍足印。在發現的上百個恐龍足印中竟是由十多隻分屬於3種不同類型的恐龍踩出的,它們是巨型蜥腳類、小型蜥腳類和虛骨龍;在蘭州之南的廣河、和政、東鄉和臨夏部分地區,發現了大量的令世界古動物學界為之震驚的“龍骨”,它們是研究青藏高原東北邊緣地區晚中新世——更新世古氣候、古地理、古生態環境和古動物群演化變遷及青藏高原隆升的重要物質證據和信息源……

  世界首創:以書法建園

  龍源內最為醒目、最為壯觀的便是那個狂草“龍”字的主題雕塑。這座紫銅鑄雕高10.2米,重8.5噸,立於高達2.4米的象征八卦的八邊形高台上,加上12米高的銅雕底座,總高共達24.6米。它雄偉多姿的外觀造型,讓人賞心悅目,歎為觀止。“書到極時書似畫,畫臻妙處畫似書”。此後幾年,這幅字不脛而走,廣泛流傳,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同和喜愛,100多家新聞媒體給予報道,並被製作成石雕、影雕、漆雕、銅版畫、掛毯、金泊畫、明信片、首日封等多種工藝品和台曆、掛曆等,廣播海內外。

  整個八卦台的設計也頗具匠心,外觀為立體三階圓壇,階上種有紅、白花草,每麵階梯的平台處置一石質大球,頂層台麵上,有黑色花崗岩橫條組成的八卦符號圖形,格外醒目。整體布局渾然一體,寓意深刻,令每一位觀賞者不由得斂聲屏氣,仰觀深思。八卦壇的南側,緊鄰黃河岸邊,另挺立著一組雕刻精美的龍柱。它是由一門八柱等距離的花崗岩石柱組成,每根石柱高7.6米,直徑0.8米。龍柱上端鍥刻九龍,成龍子戲海之觀。它們環繞主題雕塑而立,亭亭玉立,呈拱衛之勢,是“龍生九子”的係列浮雕。如今,“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這種故事更多地被用來教育人們,要物盡其能,人盡其才,必須重視培養和使用人才。

  繼續向東北走去,遊人既可選台階,又可走坡道,龍行蛇穿,不遠處就是下沉廣場,北牆鑲嵌著112塊石碑,其上鍥刻著隴上百餘名書家所寫的龍書、龍詩石刻,其文引經據典,神情並茂,足以證明龍文化之源遠流長。中間又有四塊刻有龍圖騰的紅色花崗石材作為隔飾,加之精美的邊框,凝重又不失秀美。南牆嵌有高2.5米,長30米的伏羲女媧功德漢白玉龍圖騰浮雕,由東而西,從作網罟、養犧牲、畫卦至造書契、製嫁娶,整個浮雕雕工精湛,內涵豐富,瑰麗多姿,呈現龍祖肇始文明。

  龍源是為弘揚龍文化而興建的,傳說伏羲乃龍之始祖。伏羲是公認的中華民族最早的先祖,位居“三皇之首”,是“中國第一位王”。甘肅是伏羲誕生地,“龍祖伏羲源在隴上”,江澤民總書記曾親題“羲皇故裏”,而中華民族的始祖伏羲和女媧形象的“蛇身”便是龍的原始形態。

  談到龍源,神情所係的王國文激動之情溢於言表:“建造龍源公園對甘肅的宣傳、旅遊具有深遠的意義。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甘肅是龍的故鄉。這個意義不可低估,我們企盼有那麽一天,龍源成為炎黃子孫拜祖的地方。”他認為,龍源是“龍”的主題公園,而炎黃子孫均自認為是龍的傳人,因此該園應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和親和力;龍的文化源遠流長,但許多人對龍文化了解甚少,龍源公園為人們提供了豐富全麵的龍的文化知識,這樣綜合性的龍文化公園,在全國是第一個;該園集書法、雕塑、繪畫、綠化於一體,又地處黃河岸邊,風景獨特……

  龍源做盡龍文章

  龍源西邊,還有四景:一是其西南角龍鳳呈祥的鋼板透雕,借隴東剪紙藝術的形式展示龍文化之燦爛輝煌。二是正西為18組兩麵共72米長的龍圖騰浮雕長廊,其以浮雕為主,兼有透雕、圓雕、線雕、沉雕、影雕等6種雕刻藝術。三是在這裏人們可以全麵了解龍文化在五千年中的形成、發展、變化過程;西北角的千龍字碑廊匯集了古今中外包括一些少數民族在內的近兩千種書法,字體上有真、草、篆、隸,書者有秦始皇、魯迅、毛澤東等,僅一個“龍”字就有1740種寫法,琳琅滿目,而且字字不同,形態各異,其磅礴的氣勢,令人歎為觀止。四是往回走時,便見一龍形音樂噴泉,兩側各立亭閣一座,楹聯牌匾交相輝映,龍形“龍”字互為呼應。

  細細揣摩,整個龍源中處處有龍,時時現龍,除了雕刻的龍,還有高低起伏、錯落有致的地形造成的龍,花草裝飾的龍。除了刻在石料上的靜龍,還有隨風而擺,活生生的動龍,龍柏、龍柳、龍槐、龍榆、龍桑、龍棗是也。雕塑與園林的結合,可謂是龍園的一大特點,這自然就賦予了龍源鮮活的藝術魅力。

  龍源一、二期建設總投資為800餘萬元。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龍源建設中一部分資金來源於民間資本;許多工作人員都是誌願者,無償地為龍園建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長期以來,白馬浪這一帶留下了許多傳說,最為矚目的就是唐玄奘、呂洞賓曾經在此留有足跡。為了紀念這些人文傳說,新建中的龍源三期工程,將在黃河河心修建,河心島將建棧橋,製作成“八卦圖”的內容,展示深遠文化精髓。它的設計也將遇到很大的挑戰性,它的建成將開辟河心建造文化景點的先河,成為中國文化景點史上的奇跡。

  據考古發現,龍的原始形象,是一條巨蛇卻又長著四條像羊腿的東西。殷墟甲骨文中的龍字,其形象也是一條蛇,但頭很大,嘴張開。出土的殷商時代的一個玉龍,其造型是虎頭而蛇身,頭上則有兩枝鹿角。很顯然,這些都是龍的創造過程的演進遺痕。目前,開放的龍園已經接待了大量的中外遊客,吸引著更多的外地遊客慕名前來看龍、賞龍。在建設文化蘭州的步履中,龍源建設將納入到蘭州旅遊項目中,把這一體現蘭州特色的、有豐富文化內涵的景觀做大做強。

  的確,正如許多專家所說,龍源巧用天時、地利,以書法、碑刻及攝影、剪紙等多種藝術手法在大河之畔做足了龍文章,成為與蘭州碑林上下呼應的蘭州文化旅遊景點中的“雙璧”。其實它創出以書法建公園、以書法創作雕塑的世界第一;創出在一個公園裏,匯萃龍字書法、龍字碑刻、龍字植物的全國第一的實踐,為建設好我們的城市,留下了諸多的啟示與思索。

  §§民間藝術

  古樸、簡練、單純的民間工藝,承載著西部豐厚久遠的文化積澱,昭示著無數生命的繁衍。

  形態各異、鄉土情濃,又不乏現代意味的民間工藝,其原初大約都是基於民間圖騰崇拜和喜慶裝飾功能而誕生和發展的。隨著社會文明的變遷和嬗替,抽象、誇張、凸顯西部藝術家想象力的鄉土藝術,正在超越民族和本土文化的界限,以傳統的古樸遺風和今日城市的文明新風,觀照著西部人精彩的生命圖景和他們的精神境界……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