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封疆大吏與前朝王妃的“碧血碑”

  戎馬倥傯間的鐵血柔情

  “一部中國近代史,半部由湖南人寫就。”

  在1840年以後的中國近代史上,如果說北京是中國的政治中心,上海是中國的經濟中心。那麽湖南則應是當之無愧的人才中心,“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嶽麓書院的那一聯語,仿佛道出了其中的某些奧秘。

  1866年,左宗棠在閩浙總督任上,受詔移督陝甘。他根據事先製定的西北方略,1872年7月率兵進駐蘭州,以此為大本營規複新疆。1875年,他針對李鴻章的“海防論”,發表了著名的“塞防論”。左以陝甘總督駐節蘭州,先後創辦蘭州製造局、甘肅織呢局等,進行了興辦近代工業的嚐試。洋務運動雖然隻是短短的幾年,他主持西北通商,打破了此前“男不曉經商,女不工紡織”的沉寂局麵,奠定了蘭州作為西北工業中心城市的地位。正是這位身為封疆大吏的湖湘能人左宗棠攜領當時僻處西北、經濟上十分落後的古城蘭州在全國最早邁入近代工業文明的殿堂。

  “一個人激活了一座城市。”

  用這句話來形容左宗棠之於蘭州,並不過分。

  左宗棠駐節蘭州,是甘人之幸,也是蘭州之幸。他使這個往日風氣閉塞、死氣沉沉的邊陲古城,睡獅猛醒,閃現出一縷近代工業文明的光華。令人惋惜的是,這縷光華隻是短暫的一瞬。“斯人一去,驥北群空”,隨著左的離任,蘭州又回到了原先的閉塞和沉寂之中。他於1866年9月調任陝甘總督期間,在甘肅為官十餘年,留下了不少手跡,如匾額、題詞、手劄和書法等。其中的書法作品,收藏於全省各博物館、圖書館等文化部門。近些年,隨著對左宗棠評價的提高,他的書法作品也日益增值,受到收藏者的喜愛。

  譬如,他為甘肅舉院主要建築“至公堂”撰書的匾額及楹聯。其聯文為:共賞萬餘卷奇文,遠擷紫芝,近搴珠草;重尋五十年舊事,一攀丹桂,三趁黃槐。上聯左邊書:詔開恩科,時關隴肅清,分圍得請,肇建試院告成,入闈監臨書此。下聯左邊書:欽差大臣、太子太保、東閣大學士、一等恪靖侯、加一等輕車都尉、總督陝甘使者左宗棠並識。下聯左下方印章二枚:“大學士章”,“青宮太保恪靖侯”。還有他的《正氣歌碑》、原來懸掛於總督府望河樓的聯語書法“萬山不隔中秋月,千年複見黃河清”和他為前朝碧血碑往事所感而書的對聯等等。這諸多的左氏墨寶,都洋溢著這位封疆大吏對西北這方土地興旺的期待和對正氣世風的褒揚,而最能激起人們回味遐想,也從書法中了解這位總督大人性格特征與思想軌跡的還是那副他有感於碧血碑所題的楹聯:

  一抔荒土蒼梧淚;

  百尺高樓碧血碑!

  左宗棠,字季高,號樸存,湖南湘陰人,生於清嘉慶十七年(1812年),卒於光緒十一年(1885年),享年74歲。他從軍後屢屢立功,曆任閩浙總督、陝甘總督、兩江總督,贈太傅東閣大學士、一等恪靖侯,為清末四大名臣之一。史學界認為,他是自唐太宗以後對國家領土貢獻最大的人物,就連美國前副總統華萊士先生也這樣評價他:“左宗棠是近百年史上世界偉大人物之一,他將中國人的視線擴展到俄羅斯,到整個世界。”他於1812年11月9日在湖南湘陰縣東鄉左家段出生,到1885年9月5日病逝於福州閩浙總督任所。他74年的生命曆程,成就了一位英雄人生,誠如一首對他的讚美詩所雲:

  投筆從戎,

  守故土收失地,

  馳騁疆場,

  馬革裹屍何所惜!

  一脈豪情貫長虹。

  左宗棠在蘭州期間,曾創建了蘭州製造局、蘭州機器織呢局;奏請清廷允準甘肅分闈鄉試取士,並分設學政,創建甘肅舉院興辦教育事業;整修驛道,植樹綠化;辦理福利事業,關心民間疾苦;鑒於蘭州地區十年九旱,提倡多製水車、多挖井;遵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下令保護回民清真寺;興辦回民義學;下令全境禁種鴉片,提倡試種牛痘等……而現今他在這方土地上的遺留,恐怕就是為數不多屹立道旁、綠如帷幄的“左公柳”……左宗棠在蘭州辦了不少好事。後人為了紀念左氏在蘭州的功績,曾經在孔廟(現蘭州二中)修建了“左公祠”,將西關大街命名“宗棠路”。西稍門命名為“宗棠門”。抗戰時期新辟的城南公路(今白銀路)命名“左公東西路”,以表達對他的懷念。一百多年過去了,許多的情節和細節都在曆史中被湮沒了。但我們由《碧血碑》,由左公為《碧血碑》所寫的楹聯,還能清晰地記起那位湘人:左宗棠,清末湘軍軍閥,洋務派首領之一,晚清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史稱他為人多智略,性狂傲,每自比諸葛亮,時人目以為狂。惟胡林翼稱讚說“橫覽九州,更無才出其右者”。左宗棠大器晚成,年近四十,尚隱居鄉間,絕意仕進。1852年,受曾國藩推薦,編練楚軍,鎮壓太平軍、撚軍、陝甘回民起義,最後收複新疆,戎馬三十多年,轉戰大半個中國,未嚐敗衄,成為繼漢朝韓信、唐朝李靖、宋朝嶽飛之後,中國曆史上第四位永遠都打不敗的將軍。而其以65歲高齡抬棺出征,收複新疆的巨勳壯舉,更被人稱為“唐太宗之後,對國家領土貢獻最大的人物”。梁啟超最後給這位湖湘第一能人蓋棺定論:“說到左宗棠和諸葛亮個人才華的高下,人們可能還有爭議,但說到對國家的貢獻,諸葛亮得甘拜下風。”

  烈妃自碎碧血碑

  著名楹聯“一抔荒土蒼梧淚;百尺高樓碧血碑”是左宗棠為明朝肅憲王王妃觸碑而死的往事所感,用楷書題寫而成的。它不僅布局工穩,筆勢遒勁有力,堪稱佳作,而且還牽係著一串感人的故事:

  洪武十一年(1379年),明太祖朱元璋封藩,封其庶十四子朱為漢王,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改封肅王,二十八年(1395年)就藩甘州(今張掖市)。在位28年。其後相繼嗣位延襲九世十一王,284年。建文元年(1399年),肅王由甘州移駐蘭州,即大興土木,營建肅王府、蘭州城池、園林寺觀等,建築規模宏大,對蘭州產生過深遠影響。自今通渭路以東,會館巷以西,張掖路以北,濱河路以南便是當日肅王府,周垣三裏,東、西、南三麵均有府門。正門麵南,入正門,依次為欞星門、端禮門、承運門,承運殿、存心殿,此兩大殿左右為東西二宮。肅王府署設在王府中央,東、西、北三麵又有宮苑,苑內亭台樓閣,錯落有致,小橋流水,奇花異草,點綴其間,景色十分秀麗壯觀。明肅王修建了許多廟宇寺觀,如五泉山公園的崇慶寺、酒仙殿、嘛呢寺、文昌閣、武侯祠、大悲殿、地藏寺、臥佛殿,坐落在今慶陽路的白衣寺及白衣寺塔、原東關接引寺的銅接引佛(今移五泉山金剛殿),白塔山的白塔寺、皋蘭山巔的三台閣,還有建築規模宏大、不在道教十方叢林之下、在關隴亦僅有的金天觀。今天這些文物古跡大多仍閃耀著奪目的光彩,吸引著人們觀賞、憑吊。

  崇禎十六年(1643年)十月,闖王李自成率領部隊東征西討,所向披靡。在攻取西安以後,派賀錦率部隊西進甘肅,攻陷蘭州,於是末代肅王土崩瓦解。肅王識沒有來得及逃走,被生擒。一說當即在肅王府“壘石為山,因泉為池,山下洞壑幽遠,逶迤數裏”的凝熙園(即今山字石)被處決,一說被押解到西安後處死。據左宗棠《烈妃廟記》講,“執肅王識東,不屈被害”,可能是後者。

  當時,肅王妃顏氏、趙氏、顧氏,嬪田氏、楊氏倉促率宮人二百餘,由邸園奔上北城牆,欲投河自盡。由於闖王部隊追了上來,肅王妃顏氏、顧氏無路可逃,遂撞肅憲王詩碑而歿,雙雙葬於詩碑之下。後來人們將此詩碑喚作“碧血碑”。其餘妃嬪、宮人刎斃、縊斃,自擲斃,頃刻立盡。戰後,“邦人棺殮諸妃嬪,瘞諸宮人作大塚”。

  據《重修皋蘭縣誌》記載,清同治十二年,陝甘總督左宗棠在督署後園建烈妃廟,並為文記之,曰:“一日上北城,過肅王碑,見烈妃所自碎首處,血痕噴灑,團漬縷注。軍士告餘,天陰雨濕,其痕視常日加明。精誠所至,金石亦開,曷足異也。”這就是後人所說的“碧血碑”。這是蘭州一塊有名的碑,原豎在明代肅王府北城牆拂雲樓的西側,樓高,碑尊,大河東去,煙雲過眼。它不僅是一通古碑,上刻主持刻製了著名肅府本《淳化閣帖》的肅憲王紳堯的一首詩,更主要的是因為它曾有過這樣一段鮮血噴灑的往事。

  1980年前後,《碧血碑》與左宗棠書寫的《正氣歌碑》,一同移至蘭州市工人文化宮南部,至今仍安放在那裏。由於戰火熏染,風雨剝蝕,碑已遍體傷痕,許多字已殘損,詩文已很難辨讀。《碧血碑》高2.3米,寬1.3米。據張尚瀛先生著文稱:“現碑麵除‘肅藩翰墨’、‘磐石之宗’兩印章清晰可見外;尚有60字……”詩碑原為七律一首,由於脫落讀不成文,據幾位專家辨認推敲,對所缺字為之擬補後,認為其全文應是:

  次司馬太恒吳老先生韻兼送之甘州

  邊城春柳解婆娑,別殿香風舞彩羅。

  白簡暫違雙鳳闕,丹衷直上五雲阿。

  平戎漫訝龍堆遠,策馬頻從鳥道過。

  最是識荊離亂後,不堪回首阻關河。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