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河納百川的書法勝地

  令人自豪的書法淵源

  甘肅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書法藝術有深厚的基礎。

  地處歐亞大陸腹地,位於祖國大西北中心的甘肅,是華夏民族的發祥地,具有悠久的曆史和燦爛的文化。早在二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我們的先祖就在這塊黃土地上休養生息。新石器時代人類活動的上千個遺址,遍布全省各地。從舊石器晚期到新石器早期,少典氏帝就是當時生活在黃河和渭河流域的最大部落,其子炎黃二帝是兩個最大的部落聯盟首領。甘肅書法源於陶文符號,濫觴於青銅刻辭,至戰國而絢麗多彩。上古時期的成紀,即今秦安一帶是伏羲氏、女媧氏的故裏,伏羲文化的源頭。伏羲實為文化超人,是華夏文化的始祖。伏羲畫八卦造書契,創造了文字,伏羲氏是甘肅也是中國最早的書畫家。上古時期軒轅黃帝北巡之葷粥,即到了崆峒山,虞舜遷巡之三苗,亦至於三危。距今三千年前,周朝的先祖就在隴東的涇河及隴中的渭河流域創造了我國最早的農業。始開了黃河流域燦爛曆史文化的端緒。

  代周而統一中國的秦人先祖秦非子、秦仲就定居生活於犬丘、秦亭,即今天水禮縣、清水地帶。天水放馬灘秦簡成為研究先秦簡牘書法的珍貴資料。定西出土的秦詔銘文是中國書法藝術史上的經典之作。

  兩漢時期是書法家時代,甘肅產生了重要的書法家。西漢名將李陵,其書有“神品”之譽。

  東漢仇靖所書《西狹頌》,為漢隸之精華,至今是臨摹者的範本。趙壹的《非草書》是我國最早的書論篇章。張芝、張昶兄弟其書“獨步無雙”,書史稱為“草聖”、“亞聖”。同時還出現了傑出的書法家梁鵠、梁竦、張越、傅玄、傅昭、傅鹹、皇甫定,草書“亞聖”索靖,以及女書畫家梁納、皇甫規妻等。張芝、張昶、索靖成為中國書法史上永恒的座標。

  漢唐以來,甘肅更成了中西文化交流、貿易往來的孔道,聞名中外的絲綢之路貫穿全境,當時的敦煌成為我國西部重要的國際文化、貿易都市。敦煌漢簡、居延漢簡、武威漢簡、甘穀漢簡等舉世矚目,為書學增添了寶貴的漢代墨書資料。尤其是絲路最繁榮的隋唐時期,甘肅的石窟藝術最具特色,麥積山石窟、炳靈寺石窟、莫高窟、榆林窟、南石窟、文殊山石窟、馬蹄寺石窟、石窟佛龕燦若群星,形成了我國西北獨有的古石窟文化群落。敦煌石室麵世的五萬餘卷經文,完整地反映了公元4世紀至11世紀書法發展的脈絡。

  “詩仙”李白雷驚電繞的行草,“詩鬼”李賀精捷的疾書。還湧現出敦煌的令狐渙、令狐楚、令狐澄、索允、索勳;天水的王仁裕、強琮、薑曦、薑協、薑皎;涇川的呂向、胡霈然、皇甫鋪、胡翼等眾多書法大家。

  敦煌遺書萬餘卷,其寫卷為古代先民手抄之墨跡,寫卷中的行草書法,最具有藝術魅力,反映了從公元四世紀至二十一世紀中國書法發展的脈絡。宋時,黨項羌建立的西夏政權,統治河西走廊近二百年,但仍有吳骱、孟顯、南簡、田景、侯翼、許奕、霍適、張(金茲)等有影響的書畫家。同時還有武威安仁裕、安仁祚等金石刻碑高手。元代時,有餘闕、邊武、徐鵬、楊世昌等書畫家。明清時期,文人學士都能臨池揮毫,詠詩作畫,書畫家人數眾多,但有一定影響的書畫家顯得較少,其中成就顯著者有明代的李夢陽、胡纘宗、黃諫、張錦、邊文進、邊楚祥。明刻肅本《淳化閣帖》,刻工精良,存石完整,足為千代楷模。清代有張澍、邢澍、張美如、牛樹梅、曾衍道、唐璉、劉爾炘、朱克敏、王了望、溫虛舟、趙衝穀、白福龍、嶽鍾琪等。王了望的草書、唐璉的篆刻、朱克敏的隸書代表了那個時代的高峰。民國時期,出現了如範振緒、趙西岩、竇景椿、水梓、楊思、孔壽彭、曹兆鏡、裴建準、魏振皆、魏紹武、高雪風、馬福祥、馮國瑞、張維、黃文中、康平侯等諸多名流。

  甘肅曆代名人墨跡,遍布三隴,與名勝古跡交相輝映,一代又一代書法家星光燦爛。曆代書法,無論從數量和質量上,也不論從思想內容或藝術形式看,都留下了不少傑作和藝術珍品,留下了不容忽視的業績,其中有許多人物及其作品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有一定地位,這是值得我們引以自豪的。

  河納百川的甘肅書法

  新中國成立後,甘肅書法也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發展繁榮新時期。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雖然全國和甘肅都沒有書法專業的學術組織和團體,甘肅書法呈現出一種民間的、自發的、鬆散的發展狀態,但是由於書法藝術在民間有著廣泛和深厚的群眾基礎,特別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在現代書寫工具尚沒有廣泛使用之前,毛筆仍是主要的書寫交流手段,因而書法家和書法藝術活動在校園和社會仍然發揮著特殊的作用。特別是一些著名書法家,他們文化功底深厚,書法藝術精湛,使我省的書法藝術發展一開始便顯示出較高的水準和較高的層次。他們中的代表人物魏振皆先生楷、隸、行功底平穩,結構嚴謹,筆筆精到,並能神思獨運,將楷隸行熔於一爐,匠心獨出,創造出了別具一格的“魏體”,為現代中國書法史上所獨創。

  為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二十周年,甘肅省文聯在蘭州舉辦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首次書法展覽,展出書法、篆刻百餘件。魏紹武、柯與參、楊同樸、呂鬱哉、韓天眷、魏振皆、丁希農、李更生、李澤夫、金玉振、應中逸、牟紫東、徐祖蕃、蒙子軍、華民等新老書法家首次聚會展廳,進行書藝交流,為甘肅書壇一大盛事。書法家們的作品師法各異,風格多樣,表現出蓬勃的生命力和濃厚的文化底蘊及燦爛的前景。

  隨著甘肅書法事業的蓬勃發展,湧現出了一大批書法家,這個群體從數量上來說是曆史上任何一個時代都無法比擬的,從繼承和發展的角度來看,又比任何一個時代更為寬泛,形成了一個結構合理、繼承廣泛的書法家群體。新老書法家星光燦爛,爭芳吐豔。

  1965年8月,由中國人民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主辦,甘肅省文聯協辦的赴香港、日本書法展,魏振皆、牟月秋、柯與參、徐祖蕃的作品參展,這也是我省書法家較早地赴海外參加書法展覽活動。

  甘肅省書法家康務學有感於解放後一段時間裏,我國書法教育的相對薄弱的現實,於1961年底起,先後直接給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和國家副主席董必武、著名畫家潘天壽寫信,直言“中國書法若要後繼有人,就必須號召中、小學生學寫毛筆字,開設書法課。”此建議得到董必武、郭沫若、潘天壽等人的高度重視。康務學的這一舉動,在我國書法史上被譽為“建國以來,最早的書法呐喊者”。

  書法家沈年潤多年精心研究碑帖文獻,他於1964年5月發表在《文物》雜誌的長篇論文《東漢老趙楊碑考釋》(即《趙寬碑》),全文8000餘言,詳細論述該碑淵源流變及書藝特點,並附有原碑拓片和趙氏世係表。這也是我省較早的書法理論研究成果。

  在新中國成立後的三十年間,我省書壇活躍著一大批優秀的書法家,他們的艱辛努力不僅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也為甘肅書法日後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們大致是:

  魏紹武(1886—1982)甘肅甘穀縣人。字鴻發,後以字行。解放後為甘肅省文史館館員、政協甘肅省四屆常務委員。甘肅知名書法家,擅書法,能歌賦。

  韓天眷(1894—1983)江蘇鎮江人。別號韓麻雀,齋名雙天閣。當代著名畫家,擅花鳥,長於小寫意畫法,亦擅書法。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魏振皆(1889—1974)甘肅皋蘭縣人。原名繼祖,後以字行。號睫巢、洞叟。北京高等師範學校曆史係畢業。1953年被聘為甘肅省文史館館員。國內知名書法家,“下筆古重,點畫如妙,有金石味,自成一家”。他楷、隸、行功底平穩,結構嚴謹,筆筆精到,並能神思獨運,將楷隸行熔於一爐,匠心獨創,風格獨特。

  牟月秋(1894—1973)甘肅臨洮人。原名桂馨。近現代著名書法家,擅篆隸、章草,尤以鍾鼎文見長。其書“用筆流暢,頓挫多姿,氣勢爽朗”。建國後,任蘭州一中副校長,甘肅省人大會代表、甘肅省政協委員、蘭州市政協常委、省民盟常委等職。

  丁希農(1891—1978)名原丁,字希農,別號老農,山東日照市人。民國時期曾在黃河水利委員會工作。新中成立後任政協甘肅省委員,1963年被聘為甘肅省文史館館員。他精於書畫、篆刻。

  裴建準(1884—1969)字孟威,號南穀山人。原籍山西,寄籍甘肅渭源南穀鄉。政協甘肅省委員,蘭州市佛教協會副理事長。畢生主要從事武職,擅長書法、繪畫。書法遒勁瀟灑,意蘊豐富。

  陳伯希(1922—)山東濰坊人。延安魯迅藝術學院美術係畢業後留校工作。1945年到八路軍駐陝甘寧邊區留守部隊從事美術工作。任甘肅書法研究會會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甘肅美術家協會主席,甘肅老年書畫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書畫函授大學蘭州分校顧問,甘肅畫院籌備組副組長,甘肅省文聯副主席、顧問等職。長期從事版畫、連環畫、中國畫和書法、篆刻創作,他的書法傳統功底深厚,集大篆、石鼓、摹印、漢隸之優長為一體,獨出新意,形成了濃鬱的金石趣味和裝飾性,既質樸深厚又飄逸流暢。

  應中逸(1922—2004)浙江鄞縣人。字燮,別署寒香室主。全國政協委員,甘肅省政協副主席,民進中央常委,民進甘肅省主任委員,中國書協會員,甘肅省書協名譽主席,甘肅省書畫研究院名譽院長。

  徐祖蕃(1935—)山西五台人。擅書法、篆刻、書法理論。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甘肅省博物館研究館員、蘭山印社顧問。

  沈年潤(1910—1996)浙江平湖人,師範畢業,從教多年。長期以來致力於業餘書法教育、在蘭州開辦了各類書法學班,學生達千餘人。擅書法、書法理論、書法教育。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作品多次參加省及全國書展,並在日本展出。他精心研究碑帖多年,書論《東漢三老趙楊碑考釋》(即《趙寬碑》),於1964年5月發表在《文物》雜誌的長篇論文,這也是甘肅省較早的書法理論研究成果。

  何裕(1921—)字聚川,晚號竹節館主。中共黨員。1921年12月生於甘肅臨洮縣。蘭州醫學院教授、中國書協一、二屆理事,甘肅書協名譽主席,政協甘肅省六屆委員。他幼年受家庭熏陶,喜愛書法。在北京求學期間,深得黎錦熙、王汝弼等教授獎掖,得觀漢魏諸碑拓及古今名人墨跡,又從劉盼遂、陸宗達兩教授受文字、音韻訓詁之學。1948年任教蘭州大學中文係,得本省名家牟月秋、魏振皆先生請益,更廣涉甲骨、金文、漢簡、敦煌寫經等,書藝視野更為寬廣。其書作篆、隸、楷、行、草諸體皆能,喜作榜書,尤精用筆。結體古拙樸茂,漢魏相參,渾然一體,形成自己獨特風格。

  顧子惠(1904—2005)江蘇太倉人。中國書協會員。幼年受家庭熏陶喜好書法,碑帖兼學,20世紀30年代初在北京淳菁閣得王壽祺、李鼎遺等人授以執筆運腕之法,1941年在蘭州結識魏振皆,互研書藝,有所進益。晚年作書出漢魏筆,師古而不沉古,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古樸俊逸,一筆不拘。其作品多次人選國內外大型書展及多種作品集,被國內外文博單位收藏或刻石。

  趙正(1937—)別名黎泉,1937年生,甘肅省山丹縣人,畢業於西北師範大學。1960年就職於甘肅省博物館,曾任陳列部主任,副館長。1990年調甘肅畫院任副院長,現任院長、研究員,兼任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學術委員會委員、甘肅省書法家協會主席等職。他自幼酷愛書法藝術。初臨《九成宮醴泉銘》、《靈飛經》諸帖,及後長期攻習漢隸、魏碑。後來他選擇了對漢簡的深入研究,推出了漢簡形式的書法創作,使人耳目一新,其書法產生著震撼力和啟迪的作用。

  黎凡(1932—)字文屏,號積石山人,齋號風靜樓。1934年生於青海循化縣。西北民族學院教授、中國書協會員。他自幼學書臨習柳、歐、陸潤、左宗棠諸家法帖,後改草書,舉凡孫過庭、張旭、懷素、於右任諸家草體無不潛心研習。擅真、行、草書,所作雄強逸蕩、凝練多姿。其作品多次入選國內外大型書法作品展覽,被多家文博單位、紀念館、名勝地收藏或刻石。

  王創業(1932—)山西省永濟市人。1949年5月入伍,在部隊從事文化宣傳工作,1977年轉業到甘肅文化部門任職。曾任甘肅省文聯副主席、甘肅省書法研究會副會長、甘肅書協籌備組組長、中國書協會員、甘肅省詩詞學會顧問。他學書幼得父親瑞明先生,繼而受教於荊潤玉、張國楨,後更隨地留意,轉益多師。結合工作,研習諸體,探涉源流,考察實物。其書藝端嚴莊重,於樸拙中見勁秀,方整中參變化,豐潤流暢,間出奇逸,尤擅章草。

  郭扶正(1930—)筆名宋廓,甘肅蘭州市人。甘肅書協會員,蘭州市書協常務理事,蘭州市文聯委員,甘肅省特級教師。他自幼研習書法,上追漢魏,效法“二王”兼及孫過庭、李北海、顏真卿諸家。其書作注重神采氣韻,運筆沉著遒勁。

  駱石華(1920—),甘肅蘭州市人。蘭山印社社長,蘭州聚文社、甘肅省老年書畫協會會員、甘肅畫院顧問、甘肅省文史館員。他精於篆刻,其作品入選全國書法篆刻作品展,及日本、香港等地書法展評活動,並獲獎。

  蒙子軍(1939—)齋名山風堂。生於陝西涇陽。1954年入西安美術學院附中學習,1958年入伍,在蘭州軍區從事文化藝術工作四十餘年。蘭州軍區政治部文藝創作室副主任,中國書協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甘肅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兼創作評審委員會主任,甘肅省文聯委員。他注重廣泛吸取,集眾長而獨運,以行草見長,喜用雞毛作書,結體險奇峻峭,用筆雄強而酣暢,風貌別具。

  肖弟(1935—),上海市人,畢業於東北魯迅文藝學院美術係。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版畫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甘肅書法家協會駐會副主席。國家一級美術師。擅長書法、版畫,其作品多次參加全國及海外大型書展,並應邀在日本、韓國、巴西等國展出。

  張邦彥(1914—1988)字壑翁,甘肅天水人。甘肅省博物館考古副研究員。他自幼臨習曆代名家碑帖,從事文物考古工作後,著意於甘肅出土漢簡,心追手摹,書風由此一變,融合碑帖簡於一體,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其作品參加甘肅省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周年文藝作品評獎,獲書法二等獎。另有許多作品散見於多種報刊。

  金玉振(1907—1983)字醒如,甘肅榆中人。生前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甘肅省書法家協會會員,蘭州市政協委員,市文聯委員,蘭州飛天書畫家協會顧問等。他一生追求書法藝術,工各體,善詩文,尤精楷書、小篆等。建國後,書法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大型書畫展覽,並多次獲得書法一等獎。

  新時期書法姹紫嫣紅

  文革以後,隨著甘肅書法事業的蓬勃發展,湧現出了一大批書法家,這個群體從數量上來說是曆史上任何一個時代都無法比擬的,從繼承和發展的角度上來看,又比任何一個時代更為寬泛,形成了一個結構合理、繼承廣泛的書法家群體。新老書法家星光燦爛,爭芳吐豔。甘肅書法事業也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新時期。1977年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28周年,由甘肅省群眾文藝工作室舉辦了“甘肅書法藝術展覽”。這次展覽展出作品233件,篆刻230方,展示了甘肅書壇的複蘇氣象。

  進入新時期之後,甘肅書法事業迎來了姹紫嫣紅的春天,揭開了新的篇章,真正開始了全麵的發展階段,果實累累,豐富多彩。1977年國慶,由甘肅省群眾文藝工作室舉辦了“甘肅書法藝術展覽”,其中有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墨跡(複製品),還有郭沫若副委員長1971年參觀劉家峽水電站時的詩作、墨跡和北京、上海、廣州、江蘇、陝西、青海等部分書法家的作品。這次規模宏大的書法展覽充分顯示了隴上書法河納百川的氣象。

  1980年8月,中國書協甘肅分會籌備組的成立,則標誌著甘肅省的專業書法學術團體和組織機構建設步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也反映出黨和政府對書法事業的支持和重視。籌備組由王創業任組長,應中逸、陳伯希、尹建鼎、朱德忻、趙正、蒙子軍、何裕、肖弟等人為籌備組成員。甘肅書協(籌)自成立至1990年召開全省第一次書法家代表大會,宣告甘肅書協正式成立的十年間,在聯係和團結廣大書法藝術創作者和愛好者,開展各種書法展評活動,進行海內外書藝交流與研究方麵做了大量的艱苦的工作,為進一步發展甘肅省的書法事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隨著甘肅書協的正式成立,甘肅省的書法藝術事業也步入了一個全麵的發展繁榮時期。各級各類行業的、民間的書法藝術研究組織、機構和團體紛紛組建,各自擁有一大批熱愛書法事業、潛心書法創作的書法愛好者,他們積極開展各種規模和層次的書法展評活動,為社會廣大人民群眾服務,培養和壯大書法藝術隊伍,提高書法藝術水平,適應時代要求,探索如何與市場經濟相協調,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宣傳和歌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促進我省的精神文明建設和物質文明建設。由於影響巨大,成績顯著,得到了各級黨和政府的肯定和支持,受到人民群眾的普遍歡迎。

  20世紀80年代以來,甘肅省書法出版方興未艾,日漸興旺,年年都有各種版本的書法作品集和論著麵世,發表在省內外報刊上的各種書藝論文更是不計其數。趙正的《漢簡書法藝術》、《簡牘書法》,徐祖蕃選編、馬負書編輯的《漢簡書法選》的先後出版,既為我們揭示了比較完整的簡牘書法藝術演變史,也構築了比較係統全麵地研究簡牘書法藝術的係統工程,並為世人展示出簡牘書法藝術的無窮魅力。馬負書編輯的《魏振皆書法藝術》的出版,首次集中表現了魏振皆先生令人震撼的藝術神韻。徐祖蕃、秦明智、榮恩奇選編,馬負書編輯的《敦煌遺書書法選》,敦煌研究院編的《敦煌書法庫》等則向讀者打開了世所罕見的一座燦爛的敦煌書法藝術寶庫。馬負書、秦明智、徐祖蕃編輯的明肅本《淳化閣帖》再現了中國書法的經典範本,惠及後人,影響深廣。甘肅省書法家趙正、馬嘯、翟萬益、王林寶等的論文入選或獲得全國書法理論研討會,充分表明了甘肅省書法家的理論素養和勇於探索書藝理論的熱情。甘肅省書協組織書法家各攜作品,互相切磋,當麵評議,研討書藝,直言得失,並將交流情況刊布發表,對書法創作和理論研討的學術化、正常化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在新中國建立之後的半個多世紀裏,甘肅省蘭州市一直活躍著一隻生機勃勃的書法家隊伍。如黃漢卿、景維新、王大鈞、魏萬堃、張改琴、王國禮、魯克俊、張敬群、魏福孔、徐尚義等。在他們旺盛的書法創作與藝術研究風氣的帶動下,建立起了一個較完備健全的書法研究、教育、創作體係和一個人數眾多、規模龐大、活動多樣的書法藝術隊伍,對全省書法藝術的創作、展覽、組織、教育、出版、編輯等各方麵,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改革開放以來,在不斷發展的甘肅書法隊伍中,又脫穎而出一批藝術新秀和越來越多的書法藝術新人,這支老、中、青團結和諧的造型藝術隊伍,撐起了當今書法藝術的一片晴空。

  §§碑刻

  碑刻是凝固的墨色精靈之舞。

  它在冰冷沉默的石塊上用長長短短、粗粗細細、波折多變的刻線不僅留駐了一種叫中國書法的國粹,也留駐了西部一夢千年的興衰往事、悲歡離合、風雨晴晦。它一獨特的風格和形式,步入世界藝術之林,那單純的墨色輝耀著悠遠曆史中多彩與燦爛;它靜默的喧響掀起黃金大呂般的長河濤音……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