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流沙漢簡中創出的美麗

  簡、牘與“簡牘之鄉”

  早在造紙術發明之前,漢字書寫在絹帛或簡牘上。絹帛因價格昂貴,且不宜零散割裂,故普遍而大量地使用的漢字載體是竹木簡牘。由於早期紙張質地粗糙而且不便書寫,產量也小,所以即使在造紙術發明之後一個相當長的曆史時期內,簡牘仍為主要的書寫材料。實際上,直到晉代以後,簡牘才完全被紙所取代。

  “簡”是指用竹或木切削而成的具一定長、寬、厚度用以寫字的薄片。

  “牘”,實即長方形的薄木板。未書字者曰版,書字者曰牘,又名為“方”。

  甘肅東部在戰國時乃秦國腹地,西部在兩漢一直為邊防要地。境內長城綿亙,烽燧相望。甘肅又是絲綢之路的中心段落,長時期發揮著中西文化交流主通道的作用。因此,在唐代以前,甘肅地區不僅軍政公文往來頻繁,民間的經濟、文化也相當繁榮,乃至《資治通鑒》有“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之說。這是甘肅擁有大量古代簡牘的曆史背景。《儀禮·聘禮》雲:“百名以上書於策,不及百名書於方。”也就是說,當書寫內容較少,不超過百字,不須聯簡成冊時,即可寫在牘上。此外,還有觚、簽、封檢、符傳等多種形製。甘肅簡牘不僅數量大,跨時長,而且材質繁雜,形製多樣,使我們對古代簡牘風貌,能有較全麵的認識。甘肅簡劄就地取材,以木質為主,有鬆、雲杉、紅柳、水柳、白楊、胡楊等。關於簡劄規格,文獻記載說一般有三種長度:漢尺二尺四、一尺二、八寸。而甘肅所出簡冊則尺寸不一,遠非上述三種長度所能包容。

  甘肅是位居全國前列的文物大省,所擁有的眾多珍貴文物,大都呈現濃鬱的地域特色。其中,曆史價值最高、在世界文化史上閃耀異彩的,應當首推秦漢簡牘。簡牘自它麵世以來,經曆了一個多世紀的不斷發掘、整理和研究,已經形成了一門獨具特色、內容廣泛的新興學科——簡牘學。其中包括大到國家的政治、軍事和經濟,小到百姓的衣食住行,以及文化藝術諸多方麵。這門學科已為世人所矚目,已成了一門國際性顯學。甘肅的簡牘,以其出土時間早,數量多,保存好,文物史料價值高,而為全世界學者所關注,甘肅因而也被譽為“簡牘之鄉”。

  漢簡及漢簡書法

  在廣袤的隴原大地上,東起天水,西至敦煌,南到祁連,北達居延,由於這一地區氣候幹燥。降雨量小而日照長,又多沙石地層,故埋於遺址或墓葬中的木質品,雖年代久遠而不朽腐,所以許多地方都曾發現簡牘。1906年至1915年,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兩次人甘在敦煌古烽燧遺址發掘漢代簡牘789枚,揭開了甘肅簡牘大規模問世的曆史序幕。簡影及釋文見於王國維《流沙墜簡》專著,原簡藏於英國倫敦大不列顛博物館。1930年,瑞典人貝格曼在居延地區發掘了一批簡牘,計有1萬多枚,稱“居延漢簡”。這樣,敦煌和居延簡牘、殷墟甲骨文、敦煌藏經洞文書、故宮明清檔案,被學術界譽為考古學上的四大發現。近幾十年來,我國考古工作者又先後在居延的甲渠侯官、甲渠第四燧、肩水金關等遺址,發掘漢簡2萬餘枚,被稱為“居延新簡”。以後又在敦煌居延漢簡馬圈灣等遺址,發掘漢簡400枚,在敦煌懸泉置遺址,發掘漢簡2萬多枚。在天水放馬灘發掘秦簡460餘枚。在武威發掘出數量不等的《儀禮》漢簡、《王杖十簡》、《王杖詔書令冊》、《武威漢代醫簡》等。到目前為止,在甘肅發掘的秦漢簡牘數已達65000多枚,占全國出土漢代簡牘總量的5/6.這些簡牘大部分形態完整,字跡清晰,時代跨度自戰國至西夏,內容有日書、詔書、法令類;屯戍製度類;官吏任免、軍紀、賞罰類;日常公文類;名籍、餞糧,器物簿類;訴訟爰書類和雜記類等等,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這些簡牘的發現,引起國內外的廣泛關注,研究工作日益深入,湧現出一批專業學者。

  漢簡書法家、學者舉隅

  在甘肅省,研究漢簡及漢簡書法的學者有:

  張邦彥(1914—1988)字壑翁,一字石帆,甘肅天水人。甘肅省博物館考古副研究員。他自幼臨習曆代名家碑帖,從事文物考古工作後,著意於甘肅出土的漢簡,心追手摹,書風由此一變,融碑、簡於一體,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其作品參加甘肅省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0周年文藝作品評獎,獲書法二等獎。並參加全國首屆書法篆刻展等省內外書法評展活動。存世墨跡有《臘子口戰役紀念碑》碑陰文字,《天水麥積山石窟維修記》碑等。另有部分作品散見於多種報刊。他對漢簡很有研究,臨摹過大量的漢簡書法作品,漢簡體書法他也寫得很好,引起廣泛的收藏興趣。

  徐祖蕃(1935——)山西五台人。擅書法、篆刻、書法理論。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甘肅省博物館研究館員、蘭山印社顧問。1965年以漢簡體書作在日本東京等地展出,曾為嘉峪關關樓書“天下第一雄關”巨匾,其書作多被國外博物館、美術館收藏。與友人合作或本人出版有《漢簡書法選》、《敦煌遺書書法選》、《淳化閣帖》、《淳化閣帖選)等,分獲“黃河金牛獎”一、二等獎,省優秀圖書獎等。他以漢簡體寫的許多牌匾甚有影響,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20世紀80年代之後,趙正發表了他的幾部足以堪稱奠定中國漢簡書法研究基石的簡牘論著:《漢簡書法藝術》、《簡牘書法》、《漢簡書法論集》。徐祖蕃選編、馬負書編輯的《漢簡書法選》先後出版,既為我們揭示了比較完整的簡牘書法藝術演變史,也構築了比較係統全麵地研究簡牘書法藝術的係統工程,為世人展示出簡牘書法藝術的無窮魅力,深化和擴展了研究的層麵,建立了我國簡牘藝術研究的完整體係。

  漢代的書法藝術,在中國古代的書法史上,占據著重要的地位。這和當時整個社會的發展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西漢時期,國家空前統一強盛,經濟繁榮發達,人民生活穩定,文化昌盛,這一切必將在社會的各個意識形態領域裏反映出來。尤其是西漢武帝時期,是中國曆史上非常燦爛的一個時代。漢武帝憑借“文景之治”所積累的雄厚基礎,加上他在位54年的長久時間,對外加強交流,對內多所創建,形成西漢的極盛時期。他曾派遣張騫,打通通向中亞、歐洲的“絲綢之路”,並派遣霍去病、李廣利等人,率兵進軍河西、新疆,沿途屯田戍邊,修築了許多城郭、烽塞、關隘。珍貴的漢簡就遺留在這片神聖的土地上。趙正先生說過:“一句話,簡書藝術品的靈魂就是自然。不為刻意造勢,無意用力成形;發於自然,歸於自然,書體相浸潤,筆法互交融,一切在自然中流動變化,一切在自然中相輔相成。性靈活潑,含乾坤生氣;誌趣天真,蘊造化神工。簡書的書法藝術是自然之美,是天然之情。”

  趙正的漢簡書法創作

  在漢簡書法研究和漢簡藝術工程的構設者中,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學術委員,甘肅省書協名譽主席的趙正先生是最有影響的一位。

  20世紀80年代初,在全國範圍內興起了一個規模浩大、曆久不衰的“書法熱”,湧現出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書法家,甘肅的趙正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當時,書法創作正漸漸從“顏柳歐趙”的套路中解脫出來,在藝術形式上注重對視角的衝擊力,創作向個性化發展。人們從名碑法帖中走出來,轉向在斷碑殘碣、遺簡爛銅之中尋求創作形式的啟示。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趙正選擇了對漢簡的深入研究,推出了漢簡形式的書法創作,使人耳目一新,在當時產生了震撼和啟迪的作用。他對漢簡的研究,並不是像老一代學者那樣,站在文字學或文獻學的立場上,而是站在書法藝術的嶄新視野上,從書法藝術的發生與演變的角度去研究漢簡。對漢簡的藝術形式進行深入分析,並化解在自己的書法創作實踐中,推出使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趙正的漢簡書法創作並不是把古人遺簡上的文字移植到紙上,而是以古人遺跡為素材,充分發揮長鋒羊毫與生宣紙的特性,一方麵注重古典意味的傳達,另一方麵重視筆墨的表現力,出古而入新。書法家陳滯冬先生在他的《大漠的守望者》中,曾這樣寫道:“當我踏上西北的土地,便感覺到一種異樣的氣息在天地間回蕩。等到我西陟流沙,從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安西一路巡回再到蘭州時,我才明白,至今西北這片土地,在精神上仍屬於漢唐時代,屬於漢朝的雄偉豪健,屬於唐朝的熱烈華麗。漢唐的餘威仍沒有被千年的朔風吹散,然而千年的鼓蕩胎息,氣脈所聚,必鍾於人。許久以來,西北多有豪傑之士,給熱鬧的中國曆史,平添了不少光彩。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書法藝術複興之際首露頭角的西北書壇豪傑之士,我以為非趙正兄莫屬……”

  生於甘肅,長於甘肅的趙正先生讀懂了大漠荒煙、長河落日;讀懂了荒涼的意義在於它曾經太過繁華,昔日的榮耀正淒清無奈地注視著自己的子孫。他用筆在古人的遺墨中找尋到了昂揚向上的漢代精神,也找到現代中國書法的自信。在二十多年不懈的研習追索中,不僅證明了他的追求的韌性力量,也證明了他的卓識與孤獨。趙正在孤獨而寂寞地守望著大漠的煙雲和流沙戈壁之下掩藏著的鮮活書法藝術的同時,也讀懂了書道中的另一種壯麗和雄偉。他不僅懂得那放逸雄健的文化靈魂對於現代中國書法已經不隻是一種參照,而且是一種必要的精神資源。他一直在不斷地探索試驗著。其實,他的工作的意義已經不僅僅局限在他自己書法創作借鑒參考的需要,實際上是在試圖打通現代書法家與漢代人之間文化態度上的隔膜,通過用現代紙筆和書寫方法來開掘漢代書寫樣式的可能性,在技術層麵上建立理解和利用漢人書法藝術的堅實基礎,從而給現代中國書法藝術注入新鮮活力。

  把簡牘研究由史的領域拓展到書法美學的空間,這是一種原初開發性的工作。趙正先生一方麵運用傳統美學方法探討簡牘本身的藝術精蘊,另一方麵把簡牘放到產生它的那個時代裏去,與其並生的其他書法形式加以橫向比較,來顯示簡牘書法所特有的藝術特征及藝術價值。從廣闊的文化背景上的考察,強化課題研究的力度,這是貫穿《簡牘書法》一書的的基本思維模式。趙正及其先行者們研究成果的不斷推出促使了簡牘書法實踐的開展,以至在全國範圍內形成了一股簡牘書法熱。

  正是出於這一選擇,數十年間,始終未離西北高原之根土。早在二十多年前在甘肅省博物館任職的趙正先生就清楚地認識到,中國西北,是漢簡出土最為豐厚的曆史之地,生活於這片土地上的書法實踐者,如果要繼承傳統,首先的選擇便是繼承漢簡以及與之相關的文化傳統。他藉著在甘肅省博物館與甘肅畫院的工作環境,潛心致力於古文字之習研,並埋頭遣興於書法藝術之實踐,尤偏嗜簡書,通過深入係統的研究、探索,逐漸加強了對上古書道的認識與理解。在長期勤思筆耕之過程中,生發了獨有價值的漢簡書法藝術理論,並首開古簡與現代書藝結合相融之先河,最終成就了趙正先生作為一個藝術家的道路與他所取得的不凡成就。作為中國書壇為數不多的幾位從第一屆到第七屆一屆不落地參加了曆屆全國書法展的著名書家,趙正先生似乎是將一部書法的演變史展開在了我們麵前。事實上,也正是由於他同時兼具了篆、隸、楷三種書體的紮實功底,所以盡管身處西部偏僻的環境中,麵對風雲變幻的書壇情勢,數十年間依然固守那一方屬於他的藝術天地。

  漢簡書法理論引發共鳴

  在趙正先生所著《漢簡書法論集》出版時,時任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天津大學教授的王學仲先生曾為之撰寫序言,說:“在當代眾多的漢代簡牘書法研究者當中,黎泉(趙正)是其中出色的一位。他本身是書法家,所以他的研究能體察入微,比較深入,從漢簡書法形體分析到書法的藝術性。他寫出了《簡牘書法》、《漢簡的書法藝術》、《漢簡書法論集》專著,還在國內外發表了多篇論文。趙正生性沉靜,又在漢簡出土最多的西北邊陲工作,博物館的敦煌漢簡業務環境使他有機會接觸到大量的簡牘讀物。十年動亂期間,他能對自己以靜製動,潛心於書道和古文字的學習和研究,一邊心摹手寫,一邊分析比類。”

  1992年8月間,由台灣中華文化複興委員會指導,台灣雲林美術研究會承辦台海兩岸阻隔四十多年來的首次當代名家書畫聯展。經大會嚴格品鑒,邀請大陸傑出書法家趙正先生及台灣大師級書畫家呂佛庭教授等共20位提供作品參展,在台灣文藝界引起頗大震撼與共鳴。台灣雲林美術研究會理事長林正彥說:“趙正先生的書法最是受人們尊崇雅賞。筆力勁拔,剛柔並濟,不論行、草、篆體、漢簡等均以他自己深厚的藝術修養和對書法美學的獨特理解,創造出自己的特有風格。難怪作品一出現即轟動整個台灣文藝,鹹認趙正先生出神入化的墨寶,將中華文字美發揮得淋漓盡致。”這位與趙正未曾謀麵的林先生,為了讓全世界的文藝愛好者共享趙先生的這份成就與殊榮,特斥資編印《趙正書法作品集》一書以廣推介並與愛好者雅觀共賞。二十多年來,趙正的作品多次參加國際重大展出,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甘肅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翟萬益先生曾用“天工逞巧總奇譎”來品評趙正先生的書法。他說:“那俊逸灑脫的書法作品,時而雖四角張開,卻也中官凝神;雖對角錯位,卻也形離神合、氣韻相切;或在結體緊攏中,又長頓取斜勢,一氣恣情淨灑而下……近萬歲之拮逢,柔切而流韻,這便是趙正的書法。”“先生僅擷取精華,棄除了粗陋浮泛氣息,保留率真自然之趣。將簡牘的誇張筆調控製在適可的度量,強化其雄健奔放的意態,采用四麵開張、左右錯落、奇峻峭拔、緊勁凝斂,以此消除了中國書法積澱的那種廟堂化的傾向。難怪朱乃正先生在評價其作品時指出:黎泉的書法作品,運筆輕重得當,行筆疾遲相間,飛白時出,去除了簡牘上墨色僵死的缺憾,厚重中夾帶著輕靈的旋律。趙正把字形的緊勁與章法的疏朗這一對立法則巧妙地統一起來,使美在矛盾中達到高揚,像一泓心源之水順著漢簡的河床流淌。當品味其作品時,就感覺到黎泉的書法作品中運筆、章法都經過了創作激情的外化極其嚴格地統禦理性的闡述。因此,他的作品處於一個作品群中,總是鶴立雞群,給人一種豐厚的藝術享受。”這是十分恰當的。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