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著名書家魏振皆與他的後學者

  奇字高文冠古今

  魏振皆(1889—1974),字繼祖,字振皆,別號睫巢、冷岩等,甘肅皋蘭縣石洞鄉人。1909年入甘肅文高等學堂(今蘭州一中)附設中學班學習,後入北京高等師範學校曆史係。1918年畢業後東渡日本考察。建國前曾任酒泉中學、武威師範、蘭州一中、蘭州女師、蘭州師範、甘肅學院(蘭州大學前身)等校教師、教育主任等職。建國後,以“具有相當學識”、“夙有聲望的文人耆宿”被省政府聘為甘肅文史研究館館員。魏畢生從事書法藝術的研究與實踐,為國內外有名的書法家。1983年,甘肅人民出版社在民間四處搜羅他幸存的墨跡,終成百餘幅而結集出版了《魏振皆書法藝術》一書,受到當代名家盛讚,也使追隨他的大批後學者感到非常欣慰。

  振皆先生的書法,篆、隸、楷、行,無一不佳,功底紮實,結構嚴謹,筆法精到,並能神思獨運,將楷、隸、行書體熔於一爐,創新出別具一格的“魏體”,為人們所激賞。

  我國的書法,在清代鹹豐、同治之際,尊尚北碑,一時蔚為風氣。書家“由唐碑上溯六朝碑版,以至三代、秦漢、魏晉的各種金石文字,創造出了以雄強的北碑為基礎的新風,形成千姿百態、燦爛奪目的書道中興新局麵”。究其所以,主要是由於“帖學”已經滿足不了更多的人們日益廣泛的審美需要,加之“館閣體”單調刻板,枯燥乏味,書壇不得不另辟蹊徑。“碑學中興,蓋事推遷,不能自己也”(康有為《廣藝舟雙楫》)。這就出現了從鄧石如、趙文謙、張廉卿一直到魏振皆的這一條源遠流長的書法流派,試圖創新、超越書法舊有的陳式。魏振皆的魏碑書體之所以被世人推崇至此,其原因不是別的,他真正寫出了自己的“體”,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書法風格。他的高超書藝,風標獨具,成為甘肅的驕傲,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

  與魏振皆先生有忘年之交的宋廓先生,深知他在漢魏方麵下過很大功夫。他曾在《甘肅著名書法家魏振皆》一文中這樣寫道:“我和振皆先生為忘年交,深知他在漢魏方麵下過很大功夫。單就魏碑而言,他的書法有《石門銘》之奇逸,《鄭文公》之渾穆,《張猛龍》之精能,《張黑女》之峻宕……但仔細揣摩,其風神卻與流傳下來的各種魏碑迥異其趣。”這裏說的也是魏振皆於魏碑書法方麵的創新、拓展而形成了自己的本色。魏振皆習漢隸、魏碑,擺脫了一般習書者片麵追求整齊劃一的弊端,真正學到了金石的古拙奇趣。因此,魏振皆他的書法才“寓奇險於平正,含參錯於嚴密,筆觸遒勁,行氣疏朗,嚴格之中有豐富的變化,渾樸古厚之中,蘊藏著新的意境,所以氣韻生動,引人入勝”。魏振皆先生的魏體,“淩空取勢,筆筆呼應通神,字字瀟灑剛勁”,“空靈素樸”,“意態萬千”。達到如此的境界,與他修養、誌趣的流露和堅強的苦練毅力、水滴石穿的堅韌精神顯現有很深的關係。

  一般人習漢隸、魏碑者往往片麵追求整齊劃一,下筆刻板,沒有學到金石的古拙奇趣,反而呈現了泥塑木雕般的呆滯相貌。而魏振皆先生的字絕無此種習氣,他的書法寓奇險於嚴正,含參錯於嚴密。筆觸遒勁,行氣疏朗,嚴格之中有豐富的變化;渾樸、古厚之中,蘊著新的意境,所以氣韻生動,引人入勝。

  魏振皆先生的書法寬密並用,方圓並施,端謹中出以飄逸,沉厚中出以荒率。從結體上來說,“違而不犯,和而不同”,體現了虛、實的有機結合,充分表現了開合、疏密、舒斂、斷連、潤燥的辨證關係。他的用筆能擒能縱,能緊能開,筆法和書體的形美是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絕非某些隻侈談如何運筆而拙於書體結構者所能望其項背。即以他所書“日”字而論,其形內圓外方,表現了不協調的協調之美,又體現了方圓並用之趣。再如“性自疏弛興複偏”的一幅扇麵,確實如舒同在《魏振皆書法藝術》序所說:“采擷篆、隸、行、草之精華融為一體。”審其點劃,波撇,一片神行,已經使人分辨不清何者為篆隸,何者為行草了。振皆先生經常愛寫“日魂月魄,鳳采龍文”這副對聯,上聯是就精神氣質而言,下聯是就體勢情態而說,這正是他孜孜以求的藝術境界。他通過畢生的勤奮努力,終於達到了獨步一時、獨樹一幟的藝術境界,也正是因為他“不苟且”的治書態度和從不草率急就的嚴謹風格,造就了他藝術上的創新與書法風格的形成。

  魏振皆先生終身從事教育事業,課餘從事書法的研究和實踐,博覽諸家,苦練新意。他為人忠厚,謙虛,治學攻書,絕無嘩眾取寵之心。他的書法剔除劍拔弩張之陋習,清揚虛和衝穆之高風,真是書如其人,書品即人品。追求精神世界之完美,對於成就一個藝術家乃是至關重要的。我國著名書法家舒同在《魏振皆書法藝術》序言中有如是評價:“他學書於古而不拘泥於古。他以魏碑的古樸拙勁為基礎,吸收隸從而奠定了他在中國書法史的地位。”他起居雅潔、為人耿直、澹泊自守,常以“布衣蔬食強筋骨,奇字高文冠古今”、“雲煙揮灑圖心跡,散寄人間蒼史魂”等聯語抒發自己的道德追求與書藝誌向,在教育界和書壇享有極佳的清譽。

  1951年,土改時期,魏振皆先生被定為開明地主,他將在蘭州官園(今城關區民勤路糧站附近)的家產變賣,捐獻了大量現金支持土改。然而,十分令人痛惜的是,鄉政府從魏先生家裏收繳的一馬車古本字貼及碑文拓片等書藝珍品,卻被當作“無用之物”付之一炬。“文革”之初,省文史館撤銷後,停發了魏振皆先生的生活費,他與家人被下放原籍。由於當時自然災害不斷,連年歉收,備嚐生活艱辛的他,仍然樂觀自持,表現了一個書法家窮且益堅的品性。1974年3月初,一代書傑魏振皆老人在85歲時與世長辭。

  繼往開來有後人

  魏振皆先生逝後的三十多年裏,隨著甘肅書法事業的蓬勃發展,湧現出了一大批書法家,這個群體從數量上來說是曆史上任何一個時代都無法比擬的,從繼承和發展上來看,又比任何一個時代更為寬泛。在隴上和全國書法家群體中有不少研習魏體書法的後來者,取得了較大成績。書畫家魏福孔便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

  魏福孔 1943年生,甘肅蘭州市人。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會員,中國裝飾協會常務理事,甘肅美術家協會會員,甘肅書法家協會會員,蘭州五泉書畫研究會副會長,蘭州市青年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蘭州聚文社藝術顧問等。

  他才思敏捷,熱情開朗,從裏到外滲透著藝術家特有的氣質。20世紀60年代開始他從事美術專業設計和油畫、水粉畫、書法、中國畫的研習和創作,比較係統地學習和研究過蘇聯素描大師契斯嘉科夫的素描教學體係,同時還研究和臨摹了達·芬奇、倫勃朗、列賓、列維坦等世界藝術大師的大量作品。在多年從事實用美術專業期間,又陸續自修了大量的關於美學、比較美學、書法、繪畫、現代建築造型設計等方麵的專著,從中汲取營養、掌握繪畫特點,捕捉形象,對奠定繪畫基本功、提高藝術修養打下了堅實基礎。憑借自身的勤奮和天賦,集半生之精力,孜孜不倦地在浩瀚的書畫藝術領域裏探索、追求。他不但在油畫、水粉畫、實用美術、國畫等方麵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他的中國畫、花鳥畫構思精密巧妙,筆法練達嫻熟,骨格清奇,筆意生動,其作品既具濃厚的傳統色彩,又散發著強烈的時代氣息,顯示出西部藝術風格;他的水粉畫色彩鮮明,調子輕鬆,筆法利落,表現得猶如油畫一樣真實而深刻,又像水彩畫那樣透明晶瑩,筆法淋漓,雄健老辣,獨具風格。他的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各種美術書法展評活動並獲獎,部分作品被國內外有關文博單位收藏或刻石。其傳略及作品入編《世界華人藝術家博覽大典》、《中日現代美術通鑒》、《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中國美術書法界名人作品博覽大典》、《孔子誕辰2550周年優秀書畫作品集》等辭書和作品集。

  在書法藝術方麵,他廣泛涉獵篆、隸、楷、行諸種字體,特別是在魏楷書體上更顯其渾厚的功底和瀟灑的風格。他主攻魏楷,學的就是蘭州著名書法家魏振皆先生開創而別具一格的魏碑書體。經過四十年多年的艱辛耕耘和努力,他的振皆體不僅達到神似,且有所創新發展。他在遵循魏振皆老人墨跡風格和書法蹤影的同時,廣泛挖掘,尋找規律,創作了一大批擬振皆體的軼字,豐富完善了振皆體,展示了“魏體”書法的整體概念。就近幾年魏福孔的作品而言,突破了魏楷嚴謹難變的法度,營造出了一種既有法規約束,又有當今風範的高品味魏體書作。觀其作品,其用筆一改魏碑的方筆和棱角過多現象,而方圓兼施,或藏或露,偶有側鋒,並參用行書及隸書、漢簡筆意入魏,或斷或連,平中見險,險中求平,給人以骨肉相稱,協調統一的質感。他的中堂等大幅作品,其章法一改魏體的陳舊格式,作品行距錯落有致,承上啟下,一氣嗬成。人都說字如其人,畫如其人。他在研習與光大魏振皆書體方麵取得的不凡成就,融入了他在書畫藝術上深厚的學識、修養和精神。

  有意思的是,魏振皆先生和魏福孔不但是同姓同鄉,而且算起來還是祖孫隔代人。他的大量作品參加全國和省內外展覽,不少作品被日本、美國、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和地區收藏並獲獎。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