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一身正氣的書畫家朱克敏

  書畫立身的“五朝老人”

  朱克敏(1792—1873),字時軒,號遊華山人、鳳林山樵,晚號太華山人,頤道人。甘肅皋蘭縣(今蘭州市)顏家溝人。他的一生正如他曾經自刻的一枚印章文字總結的那樣:“乾隆年生,嘉慶秀才,道光優貢,鹹豐教官。”這句話基本上概括了他的人生軌跡和命運:半生科場徘徊,半生教書育人,終年81歲,自稱“五朝老人”。《皋蘭縣誌》稱:“朱克敏性通脫無城府,然絕口不談人短,亦不論時政得失。”此話並不盡然。麵對國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他也會表露出一身正氣來。如他在林則徐等愛國主義思想影響下,曾寫出一首《戒鴉片煙歌》長詩就是明證。

  他生於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他所處的時代適逢“康乾盛世”,這一時期是清王朝的鼎盛時期,其與漢代“文景之治”和唐代“貞觀之治”都可謂中國曆史上的太平盛世。社會經濟的繁榮,給文化也帶來了生機。清代的泛古思想導致文化藝術的全麵擬古與觀念的泛化,當然,作為地道庶民藝術家的朱克敏,也無法回避這個現實。

  朱克敏自幼苦讀經史,博覽群書,書畫俱佳。年輕時,他無緣於“齊家治國平天下”,無法改變日漸窘迫的生活,聊以教書為業,一生致力於書畫,僅以筆墨糊口。他畢生從事書畫創作,尤以書法成就為最,在隴右頗負盛名。其隸書摹漢唐諸碑,楷書摹顏魯公家廟碑。行書則糅隸楷於一體,蒼勁雋逸,恣肆跌宕,獨具一格。時軒善畫花卉,尤工於畫菊,常效法白陽山人(明陳道複)筆意寫菊,不求其真,但求其意,淡墨欹筆,自成風格。精於詩文,留下詩文墨寶不下百篇,著有《賦律入門》等傳世。

  恬淡閑適的書畫風格

  清代以來流傳於世的書畫作品甚多,除甘肅境內,外地也有所流傳,在北京故宮的書法藏品中也有他的書法佳作,多受世人矚目,尤其在書法上所下功夫甚深,篆、隸、真、行、草諸體皆備,最有創建的當屬隸書。這與其所處的這個時代相一致,打破帖學壟斷,順應包世臣、康有為上溯六朝碑版以及秦、漢、魏、晉金石文字,下承碑學大興的“碑學期”時代,加上他勤奮鑽研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朱體隸書”。朱克敏的書法,猶以隸書為最,取法莊嚴渾厚的《衡方》、《三公山》、《校官碑》等,加以自由豪邁的《石門頌》,優美秀麗的《曹全碑》、《乙瑛碑》。其筆法多同於鄧石如。以其個人的審美趣味來改造隸書,發展成為自己氣魄博大的風格,它不同於鄭板橋的“七分半書”,也不同於伊秉綬的“八分”之體,以其自身的閱曆、身世、才學凝結的心智,追求一種雄闊、含蓄、靜穆之美。

  在其隸書“活計敲詩讀畫,生機養竹聽鬆”一聯中,透露出一種恬淡與閑適,如“養、計、詩、讀”等橫畫的纖細與“生、活、聽、畫”等字線條的粗細對比中,可看出書家“無意於佳”且“隨處立真”的自然心態。代表了其書法成熟階段的風格,具有其作品的典型特征。四圍方整,不斤斤計較於隸書的蠶頭燕尾,體勢茂密充實,穩健平直,具有較強的魄力,二邊行書落款,回轉盤於隸書兩邊,和協相融。從美學的角度來看,這一博大的氣魄表現出的不是優美而是壯美,猶如孟子所肯定的神奇意境:“充實而有光輝謂之大,大而化之之謂之聖,聖而不可知之謂之神。”這幅隸書從其落款可以看出是其晚年八十二歲時所書,可謂是“人書俱老”,在形式上以一種粗獷、激蕩雄偉的特征,給人以驚心動魄的審美感受。

  同時,在朱克敏的真書、行書、草書作品中,也能感受到這種激蕩人心的心理體驗。其真、行、草書作品均受時風所致,追求漢唐雄風。清代包世臣在《自跋草書答十二問》中寫道:“真書雖不入晉,其平實中變化,要自不可及。”朱克敏的真書有六朝氣象,力追真率,無絲毫做作之氣。觀其冊頁《坤象》篇,體勢開張,左高右低,欹側取媚,端莊安詳,意與古會。行、草書作品稍遜於隸書,取法高古宏闊一路,清健雄奇,直追顏魯公,尤於《爭座位稿》用功備至,曾反複臨習,深得其筆法三味。作為書法家的朱克敏,不僅上追魏晉兩漢碑版刻石,而且下及宋元明清諸法家名帖,對“宋四家”蘇、黃、米、蔡諸法帖作過認真的臨習與研究,力爭如《書訣》中所雲:“行筆而不停,著紙而不刻,輕轉而重按,如水流雲行,無稍間斷,永存乎生意。”書法作品中無喧囂氣,無世俗氣,作為一介布衣書生,這一點猶是難能可貴的。

  在花鳥畫中,朱克敏選擇了菊花作為喻象來表現繪畫意象,晉陶淵明筆下“秋菊有佳色,哀露綴其英。”以其“春露不染色,秋霜不改條。”(袁山鬆《菊》)的秉性贏得曆代文人墨士青睞。朱克敏的墨菊,以表現菊花的精神以自慰。多以水墨潑墨為主,用書法的線條入畫,畫中有書,書中有畫。

  《頤園論畫》中道:“惟文人墨士所畫一種,似到家似不到家,似能畫似不能畫之間,一篇書卷名貴,或有仙風道骨,此謂之逸品。”朱氏墨菊,古質且新穎,似有滄桑的曆史感浮現,傲霜淩寒,勁節華瀚。非有半世苦功而不能臻斯境界也。在一幅《菊石圖》中畫家這樣題道:

  一幅黃花一首詩,一詩一意自家知。

  花應笑我年將暮,我笑花開九月遲。

  畫家達觀自適的心態在詩畫中表露無遺:

  介亭書法介蘭亭,昆仲時軒筆硯馨。

  片紙如金人共寶,隴頭鬆竹萬年春。

  這首詩一方麵盛讚了朱克敏與唐璉在書畫上雙峰並舉的藝術輝煌,從另一個方麵也肯定了朱克敏對於書畫藝術的畢生追求與不息探索的曆程。

  在他的一首題菊詩中這樣寫道:

  書畫消磨四十年,三秦到處姓名傳。

  而今再寫輞川蔻,猶是秋風八月天。

  在這首詩的字裏行間,我們可以感知到當時秦隴一帶對朱克敏其書其畫的認可和歡迎程度。朱克敏以其高尚的人品和詩書畫才能,贏得當時不少名人學士的青睞。據說左宗棠在蘭州期間,不少社會上流人士收禮隻收朱克敏的字,它物一概謝絕。

  朱克敏留下的隸書對聯較多,有一副五言隸書聯“淺深看水石,來往逐雲山”,題款“重遊青海太華山人”,融隸楷於一體,筆力遒健,古拙渾厚,是他晚年所作。時軒在青海湟中縣為他的契友寫了一副隸聯,聯文雲:“人得交遊是風月,天開圖畫即江山。”聯文兩旁書有大段題跋。朱克敏的小楷遒勁有力,秀逸雋永,神韻天成,頗具顏魯公書風,書寫內容也十分廣泛。他留下的繪畫作品也很多,這裏著重介紹他的鬆、桐、菊、荷四條屏。千年古鬆一株,老幹欹斜,直幹雲霄,枝葉茂密,遮天蔽日。道光十八年,時軒遊華山,登落雁峰,見古鬆屹立,龍鱗虯勢,奇怪難名。十多年後忽憶及此,乘醉揮毫,遂成一圖。題詩一首:

  風濤起處卷雲煙,錯節盤根數百年。

  漫說健人涼九夏,鶴眠最愛歲寒天。

  並有大段題記。酷暑時節,人人喜愛鬆之陰涼,歲寒古鬆,則是鶴群最佳棲息之處。

  梧桐一株,上不見梢,下不見根,頂天立地,枝繁葉茂。

  朱克敏有一幅回憶道光十年,他登龍門眺黃河孤桐的寫意畫。右下側題詩曰:

  色老秋深疏雨滴,高題百尺憶龍門。

  朱克敏的繪畫,多以水墨花鳥畫見長,兼寫山水、人物。由於清代整體繪畫風格呈現出一種蕭條淡漠之氣,繪畫相對統一在“四王”和“四僧”為基調的美學對峙上,體現出一種清新的世俗生命意味,由於石濤畫學係統的確立,最終使得中國繪畫思想體係的全麵營建成為可能。在這種情境中的朱克敏,當然無法回避作為古代文人對於繪畫的基本認識。因此,繪畫作品多言誌、抒懷,表現出文人畫的一般特征。所以說,朱氏的繪畫屬於文人畫的範疇,基本上是以學養涵天機。另外,在其繪畫風格上,對於民間繪畫的借鑒多以表現繪畫意象,同明清大多數畫家相一致。

  與林則徐的傳奇交往

  朱克敏在蘭州老百姓中的確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至今人們還一直流傳著一段美好佳話。

  那就是民族英雄林則徐與一介布衣書畫家朱克敏帶有傳奇色彩的交往故事。早在道光七年,朱克敏赴西安遊學。他們相識於陝西學使院,身為陝西布政使的林則徐十分賞識朱的才華。林則徐長朱克敏七歲,當時林則徐已名震天下,雖仕途受挫,亦身為封疆大吏。朱克敏則受考試院科場初北,兩人在這種特殊的場合下相遇,林對朱“一見如舊識”,評其“文藝頗佳,兼工楷隸,餘甚喜之”。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裏,一個下層文士能夠為一個當朝權要所賞識,曆來都被傳為佳話,要產生較深的友誼,更屬不易。正因為如此,文士才津津樂道於此,希冀有一躍龍門之機遇。林則徐對朱克敏的賞識,是由於他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胸懷使然。朱克敏的被禮遇,更大方麵是因滿腹經綸,深厚的學養,長於詩文,並在書畫藝術上的出眾才華。時丁亥之夏(1827年),朱正而立之後,在眾多學子中已經具有了非凡的書法造詣,給林則徐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十八年後,林則徐從被貶地伊犁被召還代理甘陝總督。他仍惦懷朱氏身世,與其交往甚篤。身為朝廷命官、封疆大吏的林則徐,賞識和推崇一介布衣朱克敏的才學和藝術,使得朱氏聲名大震。

  這時朱克敏的書法,已經由廣泛的積累階段轉入純熟的創作階段,獨具個性的“朱體隸書”逐漸創立,用筆更加自如靈活。在清代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的文人環境中,朱克敏靠刻苦勤奮和超凡的穎悟之性,走在了有清一代隸書極為發展的學術前沿,展示了他的藝術風采。朱克敏母親去世後,林則徐立即發出信函,中有“正結因緣於文字,旋增別緒之瀠洄,枉送臨歧,殊甚悵惆!滿擬耒歌鹿宴,借堪再接塵譚,乃展訃函,驚悉太孺人駕返瑤池,曷勝駭悼!”“尚冀葆身白玉,以禮節哀”等語。從這裏足見林、朱二人友誼之深厚。其時朱克敏書畫名聲遠播,上至省撫,下至百姓,慕其書畫者甚多,靠賣字畫賚贈,以供養老母,借此安貧樂道。師友開誠相談,情誼相融。林則徐大為心動,為朱母作了《朱母顏孺人壽序》。

  壽序是一篇具有史料價值的傳世文物,是一篇未曾麵世的少穆逸文,現藏於甘肅省博物館。該《壽序》為12條屏,紙本,約1200字,條長163厘米,寬41.5厘米,每條書6行,整行26字。稱讚時軒“好學書畫,借筆墨糊口,陝甘上下垂青”,“文藝頗佳,兼工楷隸,餘甚喜之”。稱讚朱母“經理家務,艱苦備嚐,子子孫孫慈愛彌篤”。落款:“前署陝甘總督、陝西巡撫林則徐撰”,“前甘肅布政使、署陝西潼商道程德潤書”。

  與撰者、書者一同署名的有祁雋藻、姚元之,馮讚勳、顏伯燾、薩迎阿等26人。代筆者程德潤,湖北天門人,嘉慶年間進士。道光初年任蘭州道,兼理蘭山書院。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任甘肅按察使,旋升甘肅布政使。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改任陝西潼商道,是朱克敏的業師。祁雋藻,山西壽陽人,嘉慶十九年(1814年)進士。曆任侍講學士,光祿寺卿、兵部尚書、戶部尚書、軍機大臣、體仁閣大學士等職。長於許氏文字之學,善詩文、書法,延納寒素,士林歸之。姚元之,字伯昂,學宗族祖姚鼐,文章典雅,書畫俱佳。嘉慶十年(1805年)進士,十三年典陝甘鄉試,曆任工、戶、刑部侍郎,都察院左都禦史等職。時軒進京時,元之官翰林院侍講學士。顏伯燾,廣東連平人,嘉慶十九年(1814年)進士,曆任陝甘按察使、甘肅布政使、陝甘巡撫、雲貴及閩浙總督等職。馮讚勳,進士出身,曾任太仆寺少卿、提督陝甘學政。道光七年,朱克敏到西安,就是在馮學使院認識林則徐的。薩迎阿、奕經、圖明額,皆清之宗室。薩迎阿曾任蘭州道、甘肅按察使、伊犁將軍、陝甘總督等職。一同署名的還有楊國禎、韋德成、孫念祖、田樹禎、曹炯、林汝舟、韓振先、王元等人。他們在當時都有較高的官職和身份,聯署與林則徐一起為朱母送壽序,可見一介寒儒,在當時上層眼裏得到的器重。朱克敏雖出身低微,然德藝出眾所產生的人格魅力,已引起上至朝廷大員,下至普通百姓所看重。他的聲望已遠遠超過了本人所處的社會地位。在封建社會裏這種奇特的現象,是極為罕見的。

  今天在其人其事隱退一個半世紀之後,我們再次拜瀆這篇壽序時,一切依然那麽鮮活,依然會由衷地產生對林則徐、朱克敏的敬慕之情。林則徐與朱克敏的真摯友誼千古留名。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