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的藝術家是幸運的,因為蘭州守護著一方藝術的富礦。
人們一提起甘肅這個狹長的西部省份時,就不禁會聯想到大漠落日、草原雪山、陽關古道、敦煌壁畫……甘肅雖居於西北內陸但曆來卻並不閉塞。古絲綢之路創造了河西走廊璀璨光輝的古代文化,也養育出西北人淳樸好客的民風。豐富的自然地貌環境、多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成為藝術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
近些年來,蘭州的書畫家們自覺地走到一起描繪西部壯麗奇特的山川風貌,反映大西北各民族人民豐富多采的風土人情,東突西進,南征北戰,一次次走到全國,走出國門,推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美術佳作,匯集成蘭州畫壇上強勁的“西北風”,吸引了全國眾多藝術家趕來汲取滋養,也贏得了國內外美術界的重視和驚歎。
2001年5月,在北京中國畫研究院舉辦的《甘肅15人國畫作品提名展》上,郭文濤、李寶峰、董吉泉、王鐵城、林經文、段新明、曹建華、莫曉鬆、李偉、王輔民、張興國、張寶冬、楊立強、方向軍、馬剛等畫家以出色的筆墨,從容遊走於傳統與現代、曆史與現實之間的意蘊豐厚的作品震動了北京藝術界。這些來自甘肅的畫家們向全國畫壇的又一次衝鋒和挑戰,也是全國繪畫界對蘭州畫家們的一次檢閱與考驗。
郭文濤的《北國雄風》、《關山風情圖》,王鐵城的《高原之夜》、《紅雲》畫出了藝術家對西北山水獨到的感受。這樣厚重的東西隻有來自西北,來自黃土高原,來自一個曆史文化很深厚的地方,這是環境潛移默化和畫家在藝術上礪煉的結果;李寶峰的《姐妹》、《牧趣圖》和李偉的《瑩霜》、《月光》等作品把西部的人物,表現得實實在在、很有分量,尤其好在反映出了西部人那種獨特的精神狀態。整個畫展說明,畫好西北要有獨到的生活感受,這是本土畫家們的優勢。他們隻有有了自己的感受,堅持自己的特點,就能創作出耐看的、有個性的、氣勢宏偉的作品。當時,中國美術家協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劉大為說:“看了畫展後很受震動。甘肅的國畫隊伍陣容龐大、整齊、創作認真,所以展覽才能達到如此高的水平。它給北京的美術界,乃至全國美術界帶來了一股新鮮空氣。甘肅畫家所畫的是自己熟悉的山川地貌、風土人情。甘肅畫家畫甘肅、畫西北,說明他們在創作中貼近生活,是帶著感情色彩去表現自己熟悉的鍾愛的內容的,也反映了他們在藝術創作上日臻成熟的一麵。十幾位畫家在繼承吸收、內容表現上,在風格式樣、筆墨情趣上都別具特色、麵貌各異,都從各自的視角找到了比較恰當的藝術語言。它讓廣大的觀眾在領略到西北文化藝術的渾厚壯美的同時,更為甘肅畫家立足西北、立足傳統,腳踏實地地開拓創新的精神而折服。”
從畫壇一次次吹起的西北風中起碼傳遞了這樣一個信息:甘肅的美術創作在新的曆史時期裏可能會形成一個前所未有的新局麵。這些畫家在自己的藝術修養方麵,在從事藝術創作的環境層麵都比過去優越很多。他們相比曆史上任何時期的藝術家隊伍更整齊、更具實力。新時期人們對漢唐文化和西北景觀的關注加強了中國其他地區與西北的文化聯係。20世紀90年代與前十年相比,已經具有了不少變化。一些宏大、籠統的內容變成了更具體的筆墨語言,而且探索的形式也呈現出各自的麵貌,鄉土情結更濃、筆墨意識更強、探索精神更具體了,但最主要的是它開始從過去主要畫西北寫生的狀態向傳統語言、向寫意靠近,更重視內心的表達和形式的創造。
他們改變了以往隻注重對宏大場麵的表現,在對宏大場麵的表現上又往往借助於機理製作的方法。而那時則轉向更具體的刻畫,更注重並再發掘中國畫的筆墨語言形式。在處理學習傳統和表現現代人感覺上,在學習大師和傳統方麵顯示出更加自覺與理性的傾向。他們開始呼喚保持和注意群體發展,不斷爭取新的突破。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畫家們認識到了地域特點並不妨礙個人風格。每一個畫家都應該重視素質提高,挖掘畫外感受,在大文化的領域考慮自身的創作思維和變法問題。要開闊眼界,思維放寬,抓住自己本質的東西,不受理論和市場影響,保持自己的創作獨立性。
近些年來的藝術實踐證明,蘭州畫家一向有著良好的創作心態,藝術思想開放,不閉塞,能虛心向全國各地學習,是一批有主見的畫家。他們擁有非常豐厚的藝術資源,生活在具有獨特風貌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和曆史環境裏。再加上西部大開發為西部藝術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文化大環境,因此,他們善於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定的條件,在藝術上力求有所突破。
2002年下半年,甘肅12人中國畫作品廣州邀請展在南國隆重舉辦。一時間,廣東美術館成為了全國美術界關注的焦點。以甘肅省文聯副主席、蘭州市文聯主席、蘭州市美協名譽主席郭文濤為首的畫家們用他們嫻熟的筆墨功夫把大西北的奇山異水、絢麗風情展現在了木棉花盛開的地方。那些以往隻有從邊塞詩篇中才可能想象到的西部景色被畫家們繪聲繪色地展現在了廣大觀眾的麵前,讚美那片聖土上的滄桑歲月如經輪旋轉般的輪回。無比雄奇瑰麗的《關山晨霧》、《雄關夕照圖》(郭文濤);富於神聖色彩的《榆林窟》和《長城長》(董吉泉);一片渾黃中如夢如幻的《隴山秋夢》、《隴山秋語》(段新明)……幾位畫家都把自己藝術的視點、起點和歸宿定位於西部廣袤無垠的雪原大漠和神秘莫測的藏區生活,但各位畫家的手法與風格卻又迥然不同。那是李寶峰刻畫藏胞風情的《牧雪》、《清悅》,細膩的寫實風格透露出畫家對生活深刻的體察;李偉以藏族少女為主要表現內容的係列作品如《輕風》、《秋陽》、《草地》等,表現了寧靜的高原風光和渾厚壯美的藏區風情,凝重而灑脫,拙樸而明快;王輔民用別具一格手法描寫藏寨生活的《天地之間》、《山水》等,在尋覓和挖掘著草原民族的精神與魂魄方麵,用筆刻畫了藏胞們坦蕩爽實如高原山水般裸露平凡人生。
難怪廣東著名畫家陳永鏘看了展覽後,激動地以《向甘肅畫家致敬》為題,寫了激情洋溢的賀信。其中有如下文字:
甘肅,是世界上崇仰東方繪畫藝術的藝術家們,所神往的聖地。1979年,我在敦煌幸遇日本畫家平山鬱夫時,他就意緒激昂地說:沒到過敦煌的畫家,不會是一個好的中國畫家。時至今日,敦煌藝術的研究與評價,已不是我等凡夫俗子可饒舌的了。然而,甘肅的輝煌文明,何止於敦煌莫高窟和伏羲故裏天水麥積山呢?大西北的魅力,歸根結底,是甘肅世世代代生息在這片黃土地上的中國人的人格魅力!
逝者已矣!然而,固若金湯的中國,能少得了繼往開來的大西北人的智慧、才華、豪情、血汗和意誌嗎?就哪怕是屬於“小小的”美術界而言,已經無法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了。這裏,極為有限地隻展示了當代甘肅的十二位中國畫家的部分作品——畫是不多,然而,卻已真實地顯示了甘肅省中國畫創作的雄健實力!
誠如所言,這個畫展,已涵蓋了中國畫領域中的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各畫種。這裏,絲毫沒有橫秋的老氣,更沒有時弊習氣的浮躁淺薄,洋溢的隻是藝術家對生活對曆史對自然對藝術對人生的赤誠——一個畫家的使命感,責任感的所在。
藝術,應該是根植於作者思想感情本質的真實的藝術形式表現。這個畫家群顯示出的是一種感人的“西北風”,希望這股風,能使當代中國畫壇的“中國風”平添陽剛之氣。
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主任、中央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美術研究》主編邵大箴先生也以《大步走在前進的道路上》為題,熱情而中肯地品評了這次振奮畫界的展覽。他說,甘肅這幾年的中國畫有很大的進步。這表現在:出現了一支藝術水平較為整齊的骨幹藝術家隊伍;藝術家們的探索方向彼此拉開了距離,風格較為多樣化;藝術技巧和藝術格調有了明顯的提高。進步的原因來自兩個方麵:一是畫家們心情不那麽浮躁,比較平靜地致力於藝術創造;二是常到外麵走走看看,做些交流活動,眼界擴大了,見識增長了,手下畫畫的路數也多起來,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從近年來一係列別開生麵的展覽大賽中,我們能看到一支有生氣、可發展、可塑造,也是有潛力的優秀藝術家隊伍正在迅速成長和發展著。他們在目前玩藝術之風盛行之際,在商品經濟大潮的衝擊下,加強自信,加強交流,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藝術水平去思考如何發展。蘭州美術家們一次次吹起了書畫藝術的“西北風”。人們從中都會強烈地感受到西部畫家的深厚文化積澱和強勁的實力。西部不隻是美在蒼涼,美在雄渾,還美在它的未來。我們衷心希望本土畫家們依托於甘肅這片有著輝煌文化遺產的母土,憑借他們的從容與睿智,將藝術的“西北風”吹得更加猛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