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金城幾多畫駝人

  當人們穿越隴東大地和河西走廊的時侯,那種曆史的負載與古今的輝煌令多少望眼驚得如癡如呆。連接其間的就是蘭州,那孕育了中華民族古老文明的黃河、橫亙祖國北方的長城和傳遞了上千年我國與中亞、西亞各國人民友誼的絲綢之路都經過了這裏。但凡來過西部的人可能都會對素有“沙漠之舟”雅稱的駱駝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蘭州的畫家們更是對這樣一種曾經在久遠的曆史年代裏,傳遞著絲綢之路上東西友誼與文明的動物情有獨鍾了。

  畫家們愛它、畫它,是摹寫著它刻苦頑強、不畏艱險、默默奉獻的精神;是用翰墨丹青物化著自身的大漠豪氣與奮鬥精神;是生活在西部的藝術家們用駱駝寫照著自身的生活狀態與生命意識。經驗告訴我們,憑著直覺或理性去閱讀那些反映大漠駱駝的優秀美術作品時,那種解讀常常會令人陷入痛苦和沉重,它們帶給人的便是一種雜合交糅的情感,令人頓生索解其中隱秘精神的衝動。

  20世紀50年代,黃胄在柴達木盆地紛飛的鵝毛大雪中,聽到駝鈴叮咚聲,並在遮天蔽日的雪幕中和勘測隊員相遇時,就產生了強烈的創作欲望,以後陸續推出了《柴達木風雪》、《野馬成群的地方》、《毛主席派來的》等名畫。今天,我們當再欣賞他的《公路之格爾木》時仍然會被風雪中傲岸偉大、不懼艱險的駱駝與駕禦沙漠之舟的牧人們所感動。

  也許西部的駱駝與年輕的共和國在精神氣質上有著多種共振的緣由吧,從那個年代起許多蘭州畫家的筆下便出現了更多不怕萬難、艱辛跋涉的駱駝形象。

  “駱駝精神”動京華

  被譽為“範駱駝”的蘭州籍著名畫家範有信,在大西北的長期生活實踐中,有感於“戈壁之舟”駱駝的耐苦、頑強和默默奉獻精神,躬耕硯田,畫駝不輟。數十年來,所畫駱駝已不下萬峰。他以潑墨與勾線並舉,雙管齊下,筆下之駝,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畫家先後有十多幅佳作被中國美術館、首都博物館、毛主席紀念堂等處收藏,受到各界人士青睞。在北京、東京等大都會多次舉辦個展,受到極高評價,並以創作的巨構百米長卷《千峰圖》轟動京華……

  當時身為蘭州教育學院美術係主任、蘭州美協副主席、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享受者的畫家範有信說:“我為什麽愛畫駱駝?就是因為我愛它認定一個目標,百折不撓,義無反顧的精神;愛它一往無前,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跋涉性格……任重道遠的駱駝,正是我對生命意識的升華與寄托。我以駝為師,不僅觀察、揣摩、記錄駱駝的形體姿態,更注重學習駱駝的精神。把它作為勤勞善良、不屈不撓、豁達樂觀、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的透視點,用筆墨線條告訴人們民族精神的壯美、西部大漠的陽剛之氣。”為體現濃鬱的大漠生命意識,他在畫駝技法上煞費苦心。飽覽了大量敦煌莫高窟、炳靈寺、麥積山等甘肅境內燦爛的古代石窟藝術,在繼承中國水墨畫傳統繪畫的基礎上,更深刻地體驗生活,揭示人生的真諦,而豐富的生活閱曆,使他高層次地掌握了文化知識和畫駝技法。利用筆觸彎折頓挫,墨色榮枯交映,加上大漠戈壁特有的風物點染烘托,使其筆下的駱駝有一種“漫嚼風沙三千裏,不信揚抑冷關河”的磅礴氣勢。

  一次,他畫成了五峰駱駝的《群駝圖》後,題上邊款:“古來妙筆留幾多,斯人偏屬平凡心。”在他的論文《駱駝畫法的探討》中,也有這樣的文字坦露了自己執著畫駝的“平凡心”:“我在努力使我筆下的大漠戈壁、鹽原、風蝕峻嶺都陪伴著駱駝,演化成一股無可遏止的生命群體,顯示出一種極富生命力的清新、純潔與粗獷,它正是西部的清新、純潔與粗獷,它正是西部的壯美與輝煌。一幅被中國美術館收藏的《任重道遠》采用誇張的手法,有意突出駱駝的頸部。那駱駝側身草坪,伸出長長的脖子,使勁向側上方伸去。是眺望,還是尋覓什麽?無論怎樣,都給人以很大的想像空間。這峰駱駝的畫法較為獨特,采用大塊筆墨與線條相結合的技法,使駱駝形神兼備,氣韻生動,很好地表現了它的骨骼、肌肉、皮毛和神態。”

  在長期的藝術跋涉中,範駱駝心中的圖像越來越加分明。一幅幅任情揮灑的駱駝圖,無論是日本收藏的“休管路遙多坎坷,踏破荒沙壯圖展”,無論是全國大展中麵世的“墾拓沙陌百年事,不達目的心不寧”,無論是他病中趕繪的“正是邊關新草綠,情懷絲路報春陽”,或是“墾拓沙陌百年事,不達目的心不寧”、“悠揚駝鈴漠中鳴”……當時群眾一句話“我們就認範駱駝”。畫家走完了55個春秋的生命旅程,但藝術家的生命在藝術中得到了延伸,藝術理應在藝術家的創造中更為靈動而蓬勃。令人欽佩的是範駱駝在蒼茫天地間留下的“駱駝精神”。

  著名畫家楊國光在《縱筆揮灑抒胸臆》一文中說:“畫家範有信,曾在西北師範大學受過嚴格的高等師範美術教育,由於刻苦鑽研而具備比較堅實的繪畫基礎。但他並不滿足於此,在長期艱辛的藝術實踐中磨礪、探索,逐漸得到啟迪而慧悟出,作畫時須‘畫外求畫’的道理。因此,他將自己藝術的根須伸向中華民族文化的沃土中,深入養育他成長的西北高原黃土地中。注意廣采博取,潛心鑽研經史畫論,飽覽敦煌、炳靈、麥積山燦爛的古代石窟藝術,刻意追摹古今大師們的優秀畫風,融匯眾家之長。同時,他也時常深入無垠的大漠戈壁,倘佯蒼莽的黃土高原,癡情地去領悟大西北渾樸的風土人情和沉雄粗獷的壯美風貌。從而得到熏陶和激勵,並不斷升華為心中碩壯的意境和強烈的創作激情……”

  著名畫家楊誌印《求藝似駝》文中指出:“長卷《百駝圖》,以生動巧妙的構圖,表現了沙漠之舟——駱駝的各種神態:或歡樂跳躍,或靜臥沉思,或悠閑吃草,或漫步行走,真是千姿百態,生動可愛……近年來,範有信有意將駱駝作為詠誌的主要對象,刻意追求,將駱駝的憨態躍然紙上,創作出了許多構圖新穎、畫風多變的作品,終於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這與他求藝似駝,在藝術上踏踏實實,艱辛跋涉,一步一個腳印的‘駱駝’精神是分不開的。同時也顯示了他敢於創新,大膽實踐的精神。”

  用心畫駝的有情人

  畫家楊誌印也是一位畫駝高手。近年來,他在中國畫藝術領域裏取得的卓越成就引起美術界、評論界的關注。他在蘭州、北京、香港、紐約等地舉辦了畫展,一幅幅散發著大西北濃鬱生活氣息和鮮明的藝術個性的精品佳作,贏得觀眾好評。畫家一幅幅俊逸不群,躍動著超越自然之美的佳作顯示出磅礴氣勢和大家風範。他成功地運用了“衝墨法”、“揉紙法”再現西部山川地貌、風土人情而形成獨特藝術風格,對中國傳統水墨技法作出補充與拓展。他用獨創的技法畫的駱駝,那茸毛太逼真、質感太強、太相像了,所以在香港、紐約等地展出時,使得觀眾們情不自禁地伸手去撫摸。

  1934年出生於西安灞橋一農民家庭的誌印先生,自幼喜愛繪畫。也許是他天賦和機遇並有的緣故,17歲考入《西北畫報》社,當時受長安畫派代表人物石魯先生的言傳身教,使他走上了美術創作與研究的漫長道路。無論是後來籌辦《甘肅畫報》,還是長期從事美術編輯工作的時候,他都刻苦自學,廣采博錄,經常深入農村、牧區、雪山、戈壁、草原采風,豐富生活積累,提高藝術修養。40餘年的美編生涯中,他踏遍了甘肅的山川大地,戈壁草原,吮吸著黃土地和民族風情的文化“乳汁”,為其美術創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礎。多年來,他刻苦學習,博覽群書,執著追求,深入生活,不斷探索創新,用速寫、版畫、中國畫等多種形式,描繪了巍巍祁連山、浩瀚大漠和秀麗草原中各族人民純樸豪放、熱情洋溢的生活風情,謳歌西部人在艱苦環境中的樂觀和奮進精神。用畫表現西北地區駱駝、犛牛、牛、馬、羊、鹿的動人神態,令人耳目一新。他的作品傾注了對西部這片熱土強烈的個人感情,多以粗獷、冼煉的線條,凝重、雄健的色彩,使西部景觀為之一新,在繪畫領域裏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畫風。

  他從未進過專業院校深造,繪畫的成就純依賴個人孜孜不倦的認真自學。他最早從事版畫創作,就開始大膽借鑒其他畫種的一些優秀技法,使其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從表現手法上都有所創新,《夜牧》就是當時的代表作之一。早年他的多幅作品被中央對外文委、中國美協、中國國際書店選送前蘇聯、埃及、波蘭、蒙古、印度、日本等多國展出。作品《歌兒唱給解放軍》曾整版刊於《人民日報》,並被中國美術館、天津藝術博物館收藏,在全國和美術界引起強烈反響,因此名揚畫壇。

  20世紀80年代後,他重點研習中國水墨畫,使創作藝術進入了更高境界。他能在藝術上達到這樣的境地,這和他經常深入生活、敢於創新的苦磨苦練是分不開的。他曾去隴南,在連綿陰雨中披著外甥女送他的皮大衣寫生,結果把這件紫羔皮大衣淋得發黴變質;他也曾去岷山鐵尺梁上用酒調顏料描繪過千裏雪;他也曾和文縣獵人一起去摩天嶺大森林,並和活捉的金絲猴同室而臥;他也曾去河西和牧人交談,仔細觀察駱駝的神態、動作……歸來之後,在寂寞的畫室裏苦苦思索、多次試驗,終於摸索出了一種前人所沒有的“衝墨法”。用這種技法畫的駱駝毛簡直和真的一模一樣。再加上他畫龍點睛地畫出了駱駝金黃色的兩隻眼睛,這下子,龐大而善良的動物就活脫脫的了。讓人稱道的是,楊誌印先生運用中國畫的潑墨和中、側峰等傳統技法,表現出駱駝軀體的渾圓厚重和四肢筋骨的堅韌有力外,他獨創的“衝墨法”,配合筆意墨情,使畫中駱駝倍增真實之感,特別是駝毛顯得細密柔韌,毛絨鬈曲得像無數花骨朵,與傳統的烘染法相比,就更生動地表現了茸茸駝毛的質感,也更易為觀眾所接受。這種基於傳統技法,考究畫麵布局,刻意於筆和墨色趣味,又適應觀眾欣賞需求的創新,是他在繪畫造型能力上的一個突破,也豐富了水墨畫傳統技法的表現力。他大膽探索創新,用獨創的“衝墨法”和“皺紙法”創作的作品,表現效果往往出奇不意。他的這種畫法有定法而不惟定法,有套路而不僵套路,既有生動感,又有新穎感和時代感。特別是創作的《戈壁駝鈴》、《牧歌》、《瀚海行舟》、《琴聲悠悠》等,都是以表現駱駝為題材的佳作。

  紐約《世界日報》評價說:“駱駝在他的筆觸下,顯得更栩栩如生,充滿活力,不愧為神州畫駝第一家。”著名美術評論家邵大箴先生在評論楊誌印時撰文寫道:“楊誌印是有心人,是勤奮的人。因為他有追求,因為他勤勉,所以在繪畫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他用自己的眼睛和心靈體驗其美其力,用蒼勁、渾厚的筆觸和有詩意的繪畫浯言,傳達從中所感受到的內心激情,他的作品以質取勝,不嘩眾取寵。”

  《玉龍舞祁連》是他的大型水墨畫之一。浩瀚亙古的荒原上,一座悠遠的古城,背景是滿天飛雪、雄偉崢嶸的峻嶺,湧動鼓蕩著動人心弦的雄渾之風。其匠心獨具的背景處理和獨特技法——“皴紙畫法”的運用,使觀賞者融入那廣袤蒼茫、風雪飛舞、巍峨入雲的祁連山之中,令人振奮感動。在此情景中叮咚的駝鈴聲,連嘉峪關城樓也顯得格外雄奇壯美了。作品真實地展現了西部山川特有的雄渾、遼闊的氣勢,極富情趣和韻味。

  物我兩忘的畫駝高手

  20世紀50年代初,拜師黃胄學畫的王維辛先生如今也是一位擅長畫駱駝的著名畫家。

  王維辛,1934年生於甘肅榆中縣一個農民的家庭。當年他從家鄉的學校畢業後來到蘭州的八一印刷廠當工人,後跟中國美術大師黃胄先生學畫,是先生入室弟子。王維辛嶽父為著名花鳥畫家曹隴丁,對其在美術方麵有很大影響與教誨。

  曹隴丁(1914—1961)甘肅蘭州人。名真希。近現代甘肅著名畫家,擅花鳥、金魚。宗法李苦禪。抗戰前夕畢業於上海美專。1944年從事革命活動,並在蘭州高校教授美術、組織藝術學會。1949年後,曆任甘肅省美術工作室中國畫研究會和省文化局美術創作負責人。為甘肅省文聯委員、美術協會會員。

  50年前,王維辛結識了在蘭州戰士讀物編輯室工作的黃胄,並被黃胄收為弟子。王維辛在黃胄身邊,耳濡目染,受其影響,畫技日益長進。後來王維辛被調到新疆烏魯木齊工作。在新疆生活達14年的王維辛,他時常看到一隊隊駱駝負重荷,在風雪中昂首闊步,十分雄健,無論怎樣惡劣的環境,對其都沒有絲毫影響的情景。於是,他不斷追蹤戈壁駝群,了解其習性,慢慢地,駱駝便成了畫家作品中“物我兩忘”的“主人翁”。人生的修煉,藝術的磨礪,使王維辛對美的事物具有真實、質樸的情感和特殊的敏悟。近20年來,他以簡潔灑脫的筆墨傾心於駱駝、高原戈壁的描繪和表現,以此寄寓他對駱駝精神發乎心底的呼喚和遐想,寄寓他對人生與自然和諧關係的關照和追求,寄寓他對祖國傳統文化內涵的領悟和把握。

  王維辛筆下的駱駝恰似他自己,表現出一種外柔內剛,堅韌不拔,默默奉獻的品質。在畫駝中,他注重追求線條的動勢和明快的節奏,作品風格感情純真,灑脫凝重,意趣盎然。他的《飲水圖》、《浪跡天涯》、《雄風千裏》、《悠悠蒼天》等作品,無不顯示出自己獨特的風格來。現為省群藝館副研究員、省美協理事、省書畫研究院副院長的他,許多作品在日本、美國、新加坡、法國等國和我國香港、台灣地區展出或被收藏。國畫“靜靜的戈壁”入選全國第八屆美展;不少作品被中日美術館、民族文化宮及多家省、市美術館、博物館收藏。

  駱駝,象征著吉祥。它勤勞善良,堅韌不拔,一步一個腳印地長期跋涉在戈壁灘與大漠之中,它很像王維辛那種嚴肅的創作態度和踏踏實實的求索精神,又多麽與王維辛吃苦耐勞、默默奉獻的辦學精神相似。王維辛往往用極簡約的筆墨點染背景,不拘泥於一水一山、一樹一獸的具象描摹,而著力於營造北國荒原廣袤遼闊的原始生態美,著力於“借古開今,引西潤中”的繪畫語境和技法的開掘,著力於突破造型圖式概念化、符號化的程式。在他的作品中,能出色地塑造出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的處於不同季節的駱駝,特別表現出駱駝的骨骼結構、肌肉肌理和不同情態,使大漠充滿著濃鬱的生機與生活氣息。

  民間早有人將以上三位畫駝名家的畫風特色歸結為墨駱駝、鹽駱駝和骨駱駝。這種說法固然有些偏頗,但這種劃分起碼說明蘭州眾多的畫家都喜歡以駱駝為繪畫對象,其佼佼者在畫駱駝上也是自有特色,各有千秋。

  詩畫交融的大漠情緣

  卓有成就的隴上女畫家王宏,作品多取材於她所熱愛和熟悉的西北高原,畫風雋永抒情,兼具現代審美意趣和獨特的繪畫語言。特別是她以成功的大漠係列作品,集中體現了一種新穎的創作思路和藝術風格,被著名畫家劉文西先生稱為“黃土畫派”的實踐者之一。她的畫筆多次描繪了駱駝的形象,如入選全國畫展的《漠之魂》、《漠之源》和《雪駝銀月》等大漠係列的作品就是取材於她所熱愛和熟悉的西北高原。用雋永抒情畫風,兼具現代審美意趣和獨特的繪畫語言營造了駱駝與其生存環境中的景物和諧相處的詩一般的意境。她以工筆畫的勻整細描、國畫的暈染潑墨、木刻的板線勾勒乃至西方油畫的色彩滲融等技法都被進行了改造兼容之後的“為我所用”。從而形成了其傳統與創新的有機結合,中西畫手法相得益彰的藝術風格。

  王宏的《瀚海月》描繪出一幅遼闊曠遠、靜謐爽潔的月下瀚海圖。正麵姿態各異的三峰銀駝由近及遠,和無邊沙海化融在一起;銀月如鉤,高懸在一抹幽藍的天幕上。整個畫麵清雅溫馨充溢著濃濃的詩意。仿佛將欣賞者也融進了其中。《漠之家》采用多層結構融為一體的表現手法:畫麵最上層的天幕與地平線交接在一起;稍近處是農舍房屋與地平線交接為一體;再近些的是一牧童親昵地撫摸著駱駝,為人與物之融;近處是一對男女牧民在俯身勞作,為人與人之融。如此多層相融的表現形式,使得作品構圖新穎,內涵豐富,揭示出天、地、人、物共奏一曲大自然與生命力之歌的主題。《漠之風》以立體派的板塊組合手法,表現了大漠雄風的張力與立體感,使原本無蹤影的“風”在她的畫麵上仿佛成了可觀、可感、可觸的實體,陽剛與陰柔在交融中顯現出感人至深的獨特藝術魅力。而她的《漠之夢》、《漠之戀》和《藍月》則以色塊的強烈對比代替了傳統工筆畫線條的疏密有序,那繽紛流動的色彩和若隱若現的駝影,造成視覺審美上如夢如幻的效果。上述作品均以大漠、駱駝作為特殊的繪畫語言努力營造出一種莊嚴曠遠、詩畫交融的藝術境界。

  以上所述,隻是不同時期蘭州的幾位擅長畫駝的畫家和他們所描繪的駱駝畫。從中我們能夠看到蘭州畫家一種坦蕩雄博的大空間意象,能夠聽到一首疾風漫卷的雄渾讚歌,能夠感受到一種轟然崛起的生命力量。王陽明雲:“天地萬物與人心原是一體,其發竅之最精處是人心一點靈明。”其實更多的畫家都用不同的手法與畫風表現過駱駝;眾多的繪畫作品中都留存著不同時期、不同畫家心目中不息跋涉的駱駝身影。它們是西部的傳統根脈與時代風韻的藝術再現,它們以駱駝為載體將西部曠野、北國荒原變成一種遙遠的牽掛和藝術光彩,如此清晰、璀璨得讓人觸目驚心。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