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與革命人生
範振緒(1872—1960)字禹勤,號南皋,晚年號東雪老人、太和山民,甘肅靖遠縣人,故居在靖遠縣城會館巷。範振緒祖父範呈芳,清貢生,父範培,字篤生,號石三,以貢生任清同治時兵部郎中。範振緒出生於北京,九歲時父親病故,隨母親婁氏扶柩回故裏靖遠。範振緒自幼受到家庭的良好教育,勤奮篤學,母婁太夫人卓有遠識,教子有方,為其成才,督課甚嚴。他是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辛醜科舉人,二十八年(1902年)恩正並科考試中考中府試第四名舉人,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科進士。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赴日本留學,在日本考察法政,入東京日本政法大學專攻法律,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成為甘肅早期參加辛亥革命運動的主要人物之一。宣統元年(1909年)回國後,曆任刑部主事,河南省濟源縣、孟縣知縣。其在任內,減賦免役,案無積訟。公餘之暇,專事書畫,攻研詩詞,謝絕與地方縉紳往來。編纂有《濟源縣誌》傳世。離任時,濟源百姓夾道泣送,呼為“範青天”,不遠千裏,將一塊“遺愛民間”的德政匾,抬送到靖遠其家。民國二年(1913年),當選第一屆國會參議院議員,在北京從事書畫研究、鑒定工作,其書畫隨之聞名於世。1915年袁世凱稱帝,解散國民黨,取消國會中同盟會員籍議員資格,範振緒被迫交出當選證書、徽章。袁以高官厚祿收買他參加帝製活動,範振緒斷然拒絕參與複辟活動,遂潛赴南京,以鬻書畫為生。1916年,出任河南孟縣知事,3年任期屆滿後回北京,深居榮寶齋從事書畫創作,維持生計。在“五四運動”中,他支持其在北京大學和北大女子文理學院讀書的兒子範恕、女兒範懿參加了遊行和燒毀趙家樓曹汝霖私宅的革命活動。1921年被綏遠督統馬福祥聘為記室,旋任綏遠薩拉齊縣縣長。1929年馬福祥任青島市長,範振緒同往並任秘書,協同馬福祥著《觀瀾亭記》,勒碑立於青島海濱。1934年返回蘭州,被聘為甘肅省政府顧問,兼禁煙委員會委員。1934年返蘭,被甘肅省主席朱紹良聘為省政府顧問,兼省禁煙委員會委員,深居簡出,不問政事。寓蘭州官驛後(今正寧路),作書畫、攻詩詞,為當時“千齡詩社”台柱。與蘭州詩壇名流高一涵、丁宜中、水梓、王烜、馮國瑞等留下了很豐富的詩賦律章等文化財富。1936年,應西北騎兵第五軍軍長馬步青聘請,擔任教師,移居武威。1939年10月,任甘肅省臨時參議會副議長。當時抗日戰爭已開始兩年,日寇飛機不斷轟炸蘭州,物價飛漲,而範收入菲薄,隻得出賣書畫為生,曾在蘭州、武威等地多次展出書畫義賣,捐獻前方,激勵士氣。1940年,被選為甘肅省臨時參議會副議長。1941年,與張大千同往敦煌,研究壁畫,搶救國寶。
與張大千的交往
現在,在甘肅省博物館收藏的一批張大千在甘肅所作的書畫精品中,有他專為範振緒先生傾力而作的書畫作品。它們透出這兩位書畫家深情交往的一段佳話。範振緒先生詩、書、畫俱精,為甘肅一代名人。範振緒與張大千的書法老師為摯友,所以張大千尊範振緒為師輩。範振緒先生淵博的知識,陪同張大千同遊安西鎖陽城和榆林窟的盛情也深深感動著“三年麵壁圖破壁”的張大千。
1941年夏,張大千在敦煌莫高窟作了一幅扇麵,贈給範振緒。扇麵的正麵畫山水。在左上角題有詩文:
南天青卞美連城,北地林泉拱眾星。
更向九州數光隆,大風慚愧草堂靈。
黃鶴山樵真跡傳世者,當推狄平子青卞隱居、張漢卿林泉清集及寒家夏山隱居為最。此參用三圖,筆呈禹丈吾師教正。張爰。
反麵以行書寫詞一首,附有題記:“舊題散花天女一闕,辛巳夏日沙州莫高窟錄奉禹老道翁正律,蜀郡張大千爰。”
由題記可知,此扇麵為1941年夏張大千初到莫高窟時所作,作畫仍延用舊法,以駕輕就熟的淺絳法畫山水。張大千對元代四大家之一的王蒙深為推崇。王蒙號黃鶴山樵,他的山水畫多為大幅,以繁密為特色,同一幅畫中,常使用多種的皴、擦、點、染技法,變化豐富而又有機統一。當時,詩人和書畫家狄平子收藏的《青卞隱居圖》,畫麵秀潤靈動。而張學良將軍所藏的《林泉清集圖》,則具有蒼鬱沉厚的麵貌。張大千將自藏的《夏山隱居圖》與《青卞隱居圖》、《林泉清集圖》三圖的畫法揉合用之,使此扇麵之山水畫,集有王蒙筆法之精妙,實處深厚,虛處空靈,小中見大,顯示出張大千對傳統繪畫的深刻理解和融會貫通,具有深厚的筆墨功力。
1941年10月,張大千和範振緒同遊安西鎖陽城和榆林窟,張大千先後寫詩兩首,贈給範振緒。一為《吊古瑣陽城》:
我愛詩人範禹老,西來吊古瑣陽城。
頹垣壞塔歲惆悵,一日三回捉草。
另一首為《榆林窟紀行》:
摩挲洞窟記循行,散盡天花佛有情。
宴坐小橋聽流水,亂山回首夕陽明。
1943年是張大千在甘肅的最後一年。這年秋季,他將要離開甘肅時,應範振緒之邀,精心繪製了《青燈課子圖》手卷,這件繪畫作品可稱作張大千在甘肅的收卷之作。
範振緒的啟蒙學習始於母親的教授,由於範振緒自幼喪父,生活清寒,他的母親不但挑起撫養子女的重擔,而且還負起教育子女的重任,茹苦含辛地把範振緒培育成甘肅的一代名人。因此,範振緒抱著對母親的深切感恩之情,請張大千作《青燈課子圖》,以作永久的記念。張大千經過深思熟慮的構想,對這幅作品作出別有心裁的藝術處理。作品沒有按通常的做法將人物安排為畫麵的主體,而是在全景式的山水畫中,聚焦於農舍窗中母親在燈下教兩個孩兒讀書的情景。由於將畫上課讀的時間安排在晚上,農舍四周的樹木和土地呈清冷的色調,農舍兩側的樹木又以濃墨畫出,以襯托白色屋簷下透出燈光的窗中人物,雖然置於山林間的赭色屋窗中的人物很小,卻能使人一目了然地首先看到。作者善於運用對比的手法,高明地通過色彩冷暖和光線明暗的對比,畫龍點睛地突出了畫中的人物。畫麵上景物的設置布局非常講究,一樹一石的安排,都費心地經營;一線一點的位置,都嚴謹地設定。構思聚合疏密有致,筆墨濃淡幹濕相間。正斜穿插,虛實對映。在反複的多層次的變化中,顯出單純明快的主題景物。
作品中,張大千使用了與以往不同的運墨和設色方法,以深厚的墨色和鮮豔的礦物質顏料結合在一起運用,濃淡相滲的破墨法和工筆重彩的平塗法共用於同一畫麵,並能達到有機的統一。張大千對敦煌壁畫上重彩顏料運用的感悟,進而探索中國畫運墨設色的新路子,為後來進一步發展出的潑彩畫法開創了先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範振緒任西北軍政委員會委員,後當選甘肅省政協副主席,被選為甘肅省第一、二、三屆人民代表。1960年8月21日範振緒在蘭州去逝,享年88歲。臨終囑其夫人杜鬱文:“我一生無長物,我死之後,可將我珍藏的《宋徽宗山水畫卷》、《大癡富春山色長卷》和我晚歲所畫的《祁連山色長卷》捐獻給國家珍藏,作為黨和國家關心我的報答。”
範振緒書畫存目,經靖遠縣政協委員會登記者有三種,共265件,散軼者頗多。
他學畫南宗,書學顏魯公、黃山穀,兼寫北碑,嚐自言:“予畫不如字,字不如畫”。然數十年為之不輟,造詣實皆精深。
範振緒是我國著名的書畫家,其生平事跡編入《中國畫家大辭典》、《中國美術家名人辭典》等典籍。1957年,範振緒主筆,郝進賢、吳紹鏞、馬文江、郭維屏、米瑛等甘肅名家聯合繪畫的《紅軍長征圖卷——甘肅段》長達36尺,送北京參加當年“八一”建軍節展出,副本在甘肅省博物館保存。範振緒著作有《東雪草堂筆記》、《東雪草堂詩聯存稿》、《夜窗漫錄》、《學畫隨筆》、《東雪雜文》、《蘭州事變紀略》、《雙十二蘭州事變記》、《燕子箋秦劇本》、《桃花扇秦劇本》、《濟源縣誌》、《靖遠縣新誌稿》等。範振緒夫人杜鬱文曾向靖遠縣人民政府捐贈《東雪雜稿》和《王荷澤遺稿手抄本》。1986年將《東雪雜稿》、《王荷澤遺稿》、《青燈課子圖》等交由甘肅省博物館收藏。張慎微編輯《範振緒先生詩文遺稿》油印問世,靖遠縣政協搜集整理的《範振緒先生書畫選集》於1992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