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金城攬勝圖》與《蘭州八景》

  設色山水畫《金城攬勝圖》

  明清兩代,蘭州舊城屢加修葺、擴展,基本奠定了半個世紀以前的規模。《皋蘭縣誌》載:蘭州內城於“洪武十年(1377年),指揮同治王得,增築城牆”,東西長1裏280步,南北長1裏82步,周回6裏200步。城牆高3.5丈,闊2.6丈。城呈正方形,東西略長,有4個城門:東曰承恩(後為來煦門),西曰永寧(後為鎮遠門),南曰崇武(後為皋蘭門),北曰廣源(俗稱水北門)。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肅王朱奉命將王府從甘州(張掖)遷至蘭州後,蘭州地位漸次重要起來,經地方官員在宋元城池基礎上不斷拓建,初步奠定了蘭州城市布局。蘭州始呈現藩都之興旺。明宣德年間(1426-1435年),由“僉事卜謙、指揮戴旺,自城西北至東築外郭,凡14裏231步。”這次增建的外城呈不規則的方形;明正統十年(1445年)指揮僉事李進,重修郭門並鎮遠橋門;明正統十二年(1447年)又築承恩門外郭,“自東至北99丈有奇”。經過以上3次修築,外郭門共有9個:迎恩門、廣武門、天塹門、拱蘭門、通遠門、永康門、靖安門、袖川門、天水門。蘭州的城郭規模才基本固定了下來。清康熙五年(1666年),陝甘分治,甘肅巡撫移駐蘭州,蘭州始為省會。清末左宗棠督甘時,擴城郭、辦洋務、興文教、利經濟、興盛省會城市,顯示了封建社會的回光返照。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因皋蘭山迤於城南,遂改為皋蘭縣。“巡撫元展成募民修城”,將內、外城三麵城牆包上磚,為防黃河水拍擊臨河北麵城牆,又“築石堤裏餘”。再經過光緒十六年(1890年)最後一次修葺,蘭州城垣便固定了下來。到了解放之後,為了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城牆已全部被拆除。盡管蘭州昔日城池的麵貌早已經無處尋覓,但它兩山夾一川的山水地形蘭州老城的池以及諸多的街巷廟宇、橋梁設施等卻惟妙惟肖地留在了一幅由清末民間畫師創作的設色山水畫中,被視為珍貴的圖畫檔案資料,收錄於多種介紹蘭州的圖典畫冊中,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這幅名為《金城攬勝圖》的設色山水畫,如今完好地珍藏在甘肅博物館中。它高83厘米,寬150厘米,為清代蘭州民間無名畫家所繪。

  《金城攬勝圖》以白塔山為視點,用寫實手法,真實而翔實地描繪了明清時期蘭州的山川形勝城郭圖景,既是寫意抒情的藝術品,又是真實可信的曆史畫圖。這幅畫畫麵構圖嚴謹,內容豐富,詳略互見,層次分明,筆墨清潤,富有韻致,顯示出畫家深厚的藝術功底和對蘭州爛熟於心的胸墨。其重點在於黃河、城郭、南山,同時對一些次要景物予以虛化,避免了喧賓奪主。例如城郭內,突出衙署、城樓、寺院等主要建築物,虛化街巷。這樣處理,既便於技藝操作,又能給觀賞者以鮮明的印象。畫家取法於黃子久,施以淡彩,皴筆不多,蒼茫簡遠,氣勢雄秀。畫麵近景有占全圖1/4的麵積是橫貫城區的黃河。在這一部分,作者詳細地描繪了聳立於白塔山巔的白塔,橫臥在黃河之上的鎮遠浮橋,河麵上順流而下的皮筏及南岸悠悠旋轉的水車等。中景是位於黃河南岸的市容,約占整個畫麵的四分之一強。在這一部分,作者以3/5的篇幅,著重描繪了當時蘭州的城郭部局及其雄姿。但見城垣規整、門樓巍峨,街市縱橫,屋宇櫛比。尤其是那鬥拱淩空的拂雲樓,林木蔥蘢的凝熙園,氣勢森嚴的肅王府,直插雲天的木塔和白衣寺塔,更加引入注目。此外,城東流水歡歌的水車園,城西規模宏大的白雲觀,綠中吐白的梨花園,急流奔騰的雷壇河,如月似虹的握橋,古木參天的金天觀,碧波蕩漾的小西湖,也曆曆如在目前。遠景是峰巒起伏的皋蘭山,約占整個畫麵的二分之一。在這一部分,作者突出描繪了崇樓高聳的三台閣,古刹錯落的五泉山,墩台雄峙的伏龍坪以及上西園的彭澤墓等等。中景、遠景依次繪出了蘭州的市區和皋蘭山景色。這幅曆史圖畫真實可信,對蘭州名勝古跡的分布及城郭布局一一作了準確、生動的描繪,是我們今天研究蘭州曆史不可多得的形象資料。圖上的方位是上南,下北,左東,右西。

  值得注意的是作品的右上部有隸書題“金城攬勝圖”和行書跋語十八行,鐫“成昌”、“紫帆”小印兩枚。所題的一首詩為:

  二十年前感舊遊,夜深有夢到蘭州。

  五泉山上重題句,借問山靈許我不?

  這首詩表達了署名者“成昌”對蘭州夢魂牽繞的情思。題詩落款的時間是清光緒丙午年,即1906年。當時距湘軍首領左宗棠任陝甘總督,進駐蘭州開始最初的近代工業嚐試已經後了30多年矣。

  此圖作者是誰?畫作於何時?如何流布的?現在都是謎。

  據鄧明先生近年考證:

  作詩並題跋者名成昌,字子蕃,一字紫帆,亦字子和,號湟生,又號南禪,室名醉六軒。滿洲鑲黃旗人,姓薩克達,鹹豐、同治、光緒間在世。為光緒舉人,官四川夔州知府。能詩,兼工畫山水。“世講”,朋友的後輩。“農部”,即戶部,清季改為度支部。“秉丞”,即吳鈞的字,號筱穀,生於同治五年(1866年),20世紀20年代猶在世,蘭州人,寄籍西寧府貴德廳。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乙未科進士,欽點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度支部主事,除清末任了一任山西忻縣知縣外,至民國初年均在京做京官。1923年任敦煌縣長。其父錫齡為欽賜藍翎候選典史。題跋的時間是光緒丙午年,即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二十年前感舊遊”,是說光緒十二年(1886年)成昌來過蘭州,與吳錫齡訂交。二十年後吳鈞持此畫,以晚輩的身份,請成昌題跋,地點當在京城。

  畫上無畫作者名款印章,但據田有年先生說係馬五所畫。此人山水畫功底紮實,寫實能力極強,並對蘭州山川形勝爛熟於胸。畫麵上木塔高聳人雲,而木塔於同治十三年(1874年)毀於火,因之作畫時間的上限在同治十三年之前,畫麵上有建於光緒五年(1879年)的蘭州織呢局,此局光緒九年(1883年)廢,則下限在光緒九年前。也不排除光緒五年至九年為作畫時間,因為可以補繪毀於同治十三年的木塔。但揆諸情理,前者的可能性較大。畫麵上反映的季節為春季四月,梨花盛開、黃河春汛為明證。

  吳鈞的內弟為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科進士田樹梫(蘭州人),其哲嗣田有年先生20世紀80年代末年逾七旬,小時候去宣家巷他姑爹(吳鈞)家,曾見牆上懸有《金城攬勝圖》。吳鈞故後,此圖由民國時期省教育廳廳長水梓收藏,有畫麵上鈐“煦園”印章為證。水梓字楚琴,別署煦園,晚號煦園老人,因其花園名煦園。1953年前後水梓將此圖捐贈於人民政府(今藏甘肅省博物館)。

  人們喜歡《金城攬勝圖》,是它在有限的空間裏留駐了當年的蘭州,留駐了當年蘭州人的生命狀態。從生態學的角度來看,文化的本質即是生態。

  我們知道,唐宋文學的發展促進了畫上題詩形式的萌發,不過畫上題詩的成熟則在元代,至明清時期盛行。當時文人畫家大都善於作詩。元代畫家趙孟、黃公望、王冕、倪瓚等,原作得一手好詩,故沒有不在畫上題詩的。明清時題畫之風更為普遍,有無題畫詩以及題畫詩的水平成了衡量畫家有無文人情趣,以及藝術修養、學識水平高下的標準。在明代四大畫家中,沈周、文征明、唐寅都是詩、畫兼擅的人物,深受當時及後世文人推崇。這幅山水畫同樣通過題畫詩呈現出千姿百態的景象並表達了畫家對金城(蘭州)別樣的深情。

  何海樓的“蘭州八景”

  無獨有偶。甘肅省圖書館還珍藏著一套甘肅籍畫家何海樓(臨夏人)創作的“蘭山八景圖”,為何海樓繪畫創作中的佳品之一。舊時相傳的蘭州八景(也有說十景的)“始於明代,究竟由誰選定,目前尚未看到確切的記載。對於八景的景致,說法也略有出入,但比較流行的說法是:五泉飛瀑、蘭山煙雨、白塔層巒、梨園花光、河樓遠眺、古刹晨鍾、虹橋春漲、蓮池夜月。

  五泉飛瀑

  皋蘭山下有泉五眼,叮咚作響,名曰甘露泉、掬月泉、摸子泉、蒙泉、惠泉。因五泉之名,其山曰五泉山。五泉山有東西兩澗,兩澗瀑布懸空,清流交錯輝映,很是壯觀。正如何海樓“龍泉瀑布圖”上題詩所雲:“蒼崖百丈瀉飛泉,可是驟龍乍吐涎。誤認光明一段錦,回波漩伏瀑珠穿。”另一賞心悅目的人文景觀,便是林陰峭壁間的寺宇樓閣。據資料記載,光緒年間,皋蘭人士陳注(號敏齋),慷慨捐銀七千七百八十八兩五錢八分用來修建五泉廟宇。民國八年(1919年)劉爾主持修建時,所捐銀兩如數交付,遂有五泉廟宇之宏觀。五泉廟宇的建成,為“五泉飛瀑”景色增添了更多的雅趣,特別是廟宇上的詩詞楹聯,讓觀者有神遊之感。正如劉爾所題一聯雲:“都來遊聖人之門,上觀千古;從此發名山間氣,後有萬年。”泉水清幽,澗水飛濺;亭宇疊立,漫山詩賦楹聯。難怪“五泉飛瀑”成為蘭州古八景第一。

  蘭山煙雨

  蘭山位於城南,為皋蘭山之簡稱。每當朝陽夕輝照耀,輒有嵐煙如帶,橫集於山腰;每遇秋霖夏雨,則淡雨散於天空,濃雲鎖於山巔,整個山水城郭,盡在煙霧中。此情此景,山間重台複閣,或露其頂,或現其角,雲霧在其間縹緲出沒,隱隱約約,正所謂“多少樓台煙雨中”,“塞上風雲接地陰”。煙雨中若登高一覽,定有恍然天宮之美感。如此“海市蜃樓”般的景致,從何海樓的“蘭山煙雨圖”和其上所題的美麗詩句中,人們感悟到當年蘭州城南美麗的山水景色:

  山色空濛雨亦奇,濃煙漠漠更相宜;

  峰巒遮處樓台隱,多少芳勝透沃時。

  白塔層巒

  白塔位於蘭州城黃河以北,現存白塔係明景泰年間鎮守甘肅的太監劉永成重建,七級八麵,高約17米。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巡撫綽奇擴寺增新,起名“慈恩寺”。何海樓繪製的“白塔層巒圖”,形象地描繪出了此景的雄偉風姿:層巒簇擁著白塔聳插雲霄,其影倒浸黃河中,閃閃爍爍。居高臨下,前有蘭山為屏,城郭曆曆在目,下有黃河如帶,浮橋似蛇。正如圖中題詩所雲:

  七級浮圖出岫巔,風搖鈴語個個圓;

  慈恩寺裏炊鍾動,驚起寒鴉拍暮天。

  梨苑花光

  在明代時,蘭州城池的東、西、南三麵都是田園,今雙城門外至上、下溝一帶;上、下西園;祿家巷、周家拐子、靛園寺(即鼓樓巷與中路子之間)一帶和今雷壇河口以東、萃英門以西、黃河以南、臨夏路以北的這片地方。這裏原是一片果圃,其中以梨樹最多,所產冬果梨皮細肉脆,香甜多汁,居蘭州冬果梨之冠。在龍尾山山腰之北鬥宮、上帝廟、酒仙殿等各廟的前樓,名梨花館。每到暮春梨花怒放之時,隻見花光閃爍潔白如玉,間或有碧柳紅桃點綴其中,真所謂“梨花萬樹都成雪,楊柳千絲欲化煙”,滿園春色明媚,幽香飄浮,令人賞心悅目。

  何海樓的“梨苑花光圖”中將上述景色逼真地再現了出來,作者並賦詩讚曰:

  晴雪團花萬朵攢,香生不斷曙光寒;

  滿川玉誤瀛州雨,猶帶華林日影看。

  圖中山脊處繪有的四墩堡,原為乾隆年間為拱衛西關而築,後為遊人登山遠眺觀景之用。遠望如白雲落地,近觀似玉蘭鬧春。

  河樓遠眺

  河樓指望河樓,按方誌記載,計有兩處。一在鎮遠浮橋南端,規模較小,早已無存;一在甘肅省政府中山東園內的舊城北垣上麵。省府舊為明肅藩故邸,園為後苑,苑中蓋一登高遠眺之樓,即通常所說的拂雲樓。此處係指後者拂雲樓,舊稱源遠樓。樓北城下為黃河,樓南城下為明肅王府的凝熙園,清代改名為節園。由節園拾級而登,即可到達樓上。樓立城頭,高入雲表,在此憑欄遠眺,八麵風光盡收眼底。清光緒年間(1875年~1908年),陝甘總督升允有一副題聯:“隴雲秦樹窮千裏;河聲嶽色共一樓。”對望河樓的妙處做了高度概括。現因城牆拆除,拂雲樓也不複存在了。節園民國十六年(1927年)改為中山東園。登樓向北眺望,白塔聳立,黃河繞城下,鐵橋如長蛇,風光無限,如詩如畫。何海樓用他那精致的筆墨繪製了下來,並題詩一首:

  晚來散步望河樓,兩岸風光一覽收;

  言念賀蘭山下客,忍將壯誌付東流。

  說到望河樓,不得不提及碧血碑。望河樓上有碑二通,各高七尺,寬四尺。碑文為草書,精透異常,內容一為肅王識詩,一為禦史吳太恒詩。

  古刹晨鍾

  舊時蘭州的寺廟很多,在蘭州約有20餘座,尤其是五泉山的崇慶寺、白塔山的白塔寺、華林山的華林寺,居高臨下,鼎足相望,每到清晨和黃昏,三寺金鍾齊鳴,聲浪覆蓋全城,真所謂“萬籟此俱寂,惟聞鍾磬聲”。何海樓繪製的“金山海勢圖”,隻是選取了金山寺這一小景,但從中可以領略到蘭州古刹晨鍾的宏偉氣勢。

  虹橋春漲

  虹橋是對握橋的一種比喻。握橋,又名臥橋,舊址在今西津橋處,東西橫跨在雷壇河上,是伸臂木梁橋的代表作品。橋全長27米,淨跨度為22.5米,寬約4.6米,高4.85米。橋身計有四層挑梁,每層挑梁由7根縱列的巨木貫穿而成。第五層是橫鋪在木簡支梁上的橋麵。橋上建有橋屋,兩側有圍欄,橋端築有翼亭,亭上均有題額。東亭前額是“空中鼇背”,陰額是“彩虹”;西亭前額是“天上慈航”,陰額是“新月”。因為縱列的巨木由兩岸層層向河心挑出,最後經由弓形的橋麵連接(即“握”)在一起,所以稱為握橋,又因從側麵看去,橋身呈現弓形,猶如新月、彩虹,故又叫虹橋。昔日每逢冬季,雷壇河水便凝固成冰,皚皚如同石蠟,及至春和日暖,冰融水漲,又若銀鱗擁湧橋下,向橋上過客報告春訊。

  春橋春渡觀春華,春水春山春景佳;

  河漲春橋橋春漲,流沙過客客流沙。

  這便是對“虹橋春漲”的寫意。何海樓在畫中題詩寫道:

  臥虹一道壓西津,聚影成橋畫裏真;

  三月風光桃浪暖,泛槎誰是武陵人。

  美如彩虹的臥橋在袖川門外半裏許,橫跨阿幹河東西兩岸。據史料記載,該橋最早建於唐初,後多次被毀重修。最後虹橋春漲一次重修是在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這時的橋較以前堅固,具有相當規模。每當嚴冬之際,橋下積冰成橋,鱗結若白練。到了春和日暖、冰融水漲之時,又如青玉擁橋,橋亦若虹。1952年4月蘭州市政府為了便利交通,拆除虹橋拓寬西津路。1956年又在握橋舊址上新建鋼筋混凝土單孔雙線型橋,故稱新橋。《橋梁史話》對蘭州握橋給予很高的評價,把它稱為“伸臂木梁橋的一個代表”。福建廈門集美鎮海濱有愛國僑領陳嘉庚出資興建的一座鼇園,園內亭廊建築上有無數反映祖國名山盛景的精美石刻浮雕,涉及甘肅的唯一畫麵,就是握橋。

  蓮池夜月

  蓮池,原名蓮塘池,又名蓮蕩池,即今小西湖。這裏原是一片天然湖塘,後因池內種有蓮花而得名。據《蘭州府誌》記載,為明初肅王重建。湖麵東西長約500米,南北寬約200多米,北傍黃河,四圍蘆荻,鷺浴鷳浮。蒔荷載柳,泛舟汛月,光景清幽,樓台亭榭,人們常以杭州西子湖比之。可惜明末毀於兵燹。清初雖幾經重建,但屢建屢廢。光緒七年(1881年),楊昌濬自浙江移督甘肅後,在湖中新建了來青閣,湖西新建了臨池仙館,湖北新建了螺亭,並在池東建坊,題額“小西湖”。民國十三年(1924年),督軍陸洪濤飭其僚屬重修,增建了宛在亭、瀛洲亭、釣濰坊、羊裘室、龍王廟等勝境。鄉紳名士題聯賦詩甚多。其中以楊巨川的楹聯寫照最為巧妙:

  數行楊柳,十裏煙波,載酒尋詩,不減蘇堤韻事;

  北塔抽簪,南屏擁翠,濃妝淡抹,依然西子風浪。

  何海樓在圖中亦題詩讚曰:

  西湖十裏好煙波,散作蘭波漾一窩;

  蓮葉田田人對月,分明清影今宵多。

  其後小西湖又逐漸荒廢。現小西湖公園以“淡妝濃抹總相宜”的秀麗姿容裝扮著金城。

  當然,以《蘭州八景》作圖冊而名之,未免有點落套。但以此作為此圖冊的綱而表現蘭州的諸多佳景也有新意。傳說南宋畫家宋迪,以瀟湘景致為內容,創作了多幅作品,其中以瀟湘夜雨、洞庭秋月、平沙落雁、江南暮雪、煙寺晚鍾、漁村夕照、遠浦歸帆、山市晴嵐8幅最佳,稱為“八景圖”。大詩人、書畫家米芾看後不禁拍案叫絕,興之所至,又給每幅畫做詩序,大加推崇。米芾還四處奔走集資,在長沙修建了個八景台,將瀟湘八景陳列於上。南宋寧宗趙擴觀後也對瀟湘八景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便禦筆丹書八景詩組,使瀟湘八景更加聲名大振。從此以後,各地評選景致,也往往以“八”為限,諸如燕京八景、羊城八景、洛陽八景、桂林八景等等,真是不勝枚舉。蘭州既然是神州大地的一個組成部分,自然也難脫其俗。

  《蘭州八景》圖冊高29厘米,橫16厘米,紙本設色,整個畫麵構圖嚴謹,內容豐富,詳略互見,層次分明,筆致墨韻,清潤明秀,顯示了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底。如果作者沒有對蘭州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懷有深厚的感情,並作過悉心深入的體察,他就絕然不會將“遊目騁懷”、“胸藏丘壑”的蘭州勝景描繪得如此真切生動。畫家在圖冊題記中有如下的話:“餘素習唐宋以次諸名家山水,資鈍未入於室,惟於黃子久先生山水不分晝夜研究,四十餘年僅得皮毛,至其神氣筋骨烘雲托月之法,尚未得萬一也。”不難看出,這隻是何海樓先生的謙詞罷了,否則就不會有楊思、煦園、裴建準、範振緒、張建、貴薰等諸多書畫名家為其八景題跋賦詩,盛讚其筆墨技法了。

  舊時的蘭州八景,由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不少已經成為人們美好的回憶。與此同時,新的景致又相繼展現在人們麵前。為此,1984年8月,《蘭州報》(後改為《蘭州晚報》)編輯部和市園林局聯合舉辦了一次全市性的蘭州景致征選命名活動。在群眾投票的基礎上,經有關方麵的專家認真討論,最後評出了十處最佳景致,並分別敲定了景名。新評出的蘭州十景是:棲雲聳翠(興隆山)、蘭山煙雨(皋蘭山)、五泉飛瀑(五泉山)、白塔層巒(白塔山)、芳洲思雁(雁灘)、絲路金波(濱河路)、天斧沙宮(大沙溝)、紅雨流丹(安寧桃園)、花海玫香(苦水玫瑰)和石壁瀉珠(吐魯溝)。新評選的蘭州十景,既有自然景觀,又有人工景致;既有繼承,又有發展。較好地代表了蘭州這座高原古城當今的風景特點,體現了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