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九節 三教合一,宗教文化興盛

  清代,最高統治者采取重佛抑道的政策。乾隆時,降正一真人的二品官階到五品,禁止其差遣法員傳度;限製天師職權,隻準許他統馭本山道眾。但是清朝統治者仍然繼續利用民間道教,作為維護其統治的補充。所以蘭州地區在佛教呈現興盛局麵的同時,民間道教仍然流行,而且湧現出很多宗教高人,其中最著名的為興隆山道士劉一明。

  劉一明(1733—1821年),清代著名內丹家。號悟元子,又號素樸子、披褐子、南台子,祖籍山西曲沃,早歲出家學道,遂成為清代著名道士,是甘肅唯一列入《宗教辭典》和《辭海》中的道教人物。據《中國道教(第一卷)》介紹,劉一明是龍門派第十一代傳人。其所著《會心內集》自述雲:年十七(乾隆十五年,1750),身患重病,百藥不效。次年赴甘肅南安養病,愈醫愈重,喜遇真人賜方,沉屙盡除。十九歲外遊訪道。二十二歲西遊隴上,至蘭州榆中興隆山,遇道士龕穀老人,加之愛興隆山山水之佳,遂皈依而結廬定居,學道修行,著書立說。此後,為求參證,居京師四年,河南二年,堯都(今山西臨汾縣南舊平陽縣,為古之堯都)一年,西秦(今甘肅靖遠縣)三年,來往不定者四年。十三年間,三教經書,無不細玩。然於疑難處,總未釋然。乾隆三十七年,複遊漢上,又遇仙留丈人,經其指點,十三年疑團始被解釋雲雲。後半生一直隱居甘肅榆中縣棲雲山、興隆山修道,設壇傳教,著書立說,成為晉、陝、甘、寧一帶頗具影響的龍門派道士。

  劉一明幼習儒學,“誌圖功名”,博覽群書,尤好技藝,醫卜星相、地理書畫,皆在留心。定居興隆山後,見興隆山廟宇建築經明末戰亂,已殘廢敗落,於是遍曆蘭州、臨洮,廣為募化,在金縣(今榆中)把總林啟明支持下,籌集資財,於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組織人力修建,曆經十餘載苦心經營,建成殿、閣、樓、亭62座。又將募化資金購置田地出租,以供寺觀修繕之費,並設置義塚地。從此隱居寺中,潛心研究易學、醫學和道家經典,著書立說,刻版印刷。其著述均在自己創辦的棲雲山刻坊刻印。修道期間,經常到金天觀等處掛單講學,闡揚道理,對蘭州道教文化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劉一明精通內丹、《易》學,兼通醫理,撰著有《周易闡真》《悟真闡幽》《修真辨難》《象言破疑》《修真九要》《陰符經》注等,以發揮內丹之道。後被輯為《道書十二種》,流傳頗廣,為清代內丹學一大家。又撰有醫書《沙脹眼科》行世。其內丹學具有濃厚的三教合一思想。其《指南針序》以中正之道為“貫通三教之理”,謂中正之道“在儒謂之中庸,在釋謂之一乘,在道謂之金丹”。他撰《周易闡真》《孔易闡真》,以易學論金丹,以金丹釋儒門易學,故其內丹理論中,頗多融合儒釋、特別是理學思想的言論。

  劉一明對內丹學的闡發頗為全麵,主張性命雙修,循序漸進。分丹法為上中下三等,分藥物為內外,謂內藥生於自身,為元性,外藥乃虛空中真一之氣,為元命,並采理學之說,謂性分天命之性與氣質之性。對《參同契》《悟真篇》《陰符經》等的注疏有獨到之處,對火候的分別尤稱細微,但其說較伍柳一派為隱晦。(引自《中國道教(第一卷)》)在劉一明等宗教大師的推動下,蘭州宗教文化有了長足發展。

  清代的宗教建築十分興盛。蘭州現存寺廟道觀大多是在清朝時期所建或者重修。如康熙時重建嘉福寺、重修隍廟、普照寺等,新建白雲觀、白衣庵等。據粗略統計,清末,今蘭州市境內建有各類宗教建築238處,90%以上建於明清時期。

  蘭州府城隍廟位於今蘭州市張掖路中,始建於金承安元年,即南宋慶元二年(1196年),元、明、清曆代重修,現為“蘭州市第一工人俱樂部”。古建築群現為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城隍廟現占地11050平方米,古建築麵積4730平方米。平麵布局為典型的中軸線對稱型,座北朝南,原一進五院,大門與戲樓之間為第一進,兩側為回廊、花圃,戲樓北望享殿之間為第二進,東、西兩側為看樓、鍾鼓樓,享殿後麵為正殿,享殿與正殿間構成第三進院落,三進院落兩側為蘭州府屬六縣之城隍木主,並建長廊繪紀信將軍滎陽捐軀救劉邦與“地獄、燒、舂、磨”等壁畫。正殿後為城隍寢宮,正殿與寢宮間為第四進院落,寢宮與後門構成第五進院落,五進院落兩側為眼光、痘疹祠以及假山、涼亭等。曆史上的蘭州府城隍廟建築群是一組氣勢恢弘、布局嚴謹的古建築,原為忠烈侯坊,後為蘭州府城隍廟,祀西漢名將紀信為城隍。

  白雲觀,位於舊城廓外西北隅,雷壇河與黃河匯合之東側,今濱河中路。蘭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現為省、市道教協會駐所,亦為蘭州市道教最大道場。據陳墉《白雲觀碑記》載:“嘉慶以來,呂洞賓屢次淩波徐行於白馬浪上,以至萬目共瞻。”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陝甘總督瑚鬆額應世人請求,“卜城西北隅,大河之滸,辟地樹宮”,於道光十九年(1839年)完工,名曰“白雲觀”,又名“呂祖廟”,並列為地方祀典,以祀奉八洞神仙純陽真君呂洞賓。昔日白雲觀建築群規模恢宏,布局嚴謹。平麵呈中軸線對稱布局,坐南朝北,與黃河北岸昔日金城關遙相對應。中軸線上由北至南建山門、戲樓、望河樓、鍾鼓樓、前殿、中殿、後殿,周建回廊。此外還建有雲水堂、八仙閣、瀟灑軒、鶴鹿亭、聚仙亭、群仙樓、來仙軒、四照亭、迎仙橋等,形成東、西道院。現存山門、戲樓、鍾鼓樓、前、中、後三大殿及部分廂房、道舍。

  白衣庵,俗名“稍門寺”,位於舊城通遠門外,現蘭州市暢家巷。為蘭州市佛教協會尼僧住錫使用並保護。現為蘭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該寺始建於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光緒年間重修。現殘存大殿、配殿各一座,廂房四間及部分零散平房,占地600餘平方米。大殿內設佛龕,內壁供白衣大士觀世音菩薩像,麵目慈悲,木雕龕簷,上書“南無阿彌陀佛”,字體鬥方,剛勁有力。另有楹聯一幅,內容為“夜月千江天地曉,秋花一樹鏡台空”。

  伊斯蘭教在中國舊稱大食法、天方教、清真教、回教等。7世紀中期,伊斯蘭教傳入中國。清代是蘭州伊斯蘭教的興盛時期,西關、橋門等處的清真寺大多建於清代。

  據馬通在其《絲綢之路上的穆斯林文化》一文中介紹:清真寺是穆斯林的宗教活動場所和文化藝術標誌,也是學習伊斯蘭教經學的學校。中國清真寺的建築形式以宮殿式為主,有些也吸收了阿拉伯的建築藝術風格,特別以拱頂和尖塔最為顯著。清真寺基本上由大殿、經堂和水房三部分組成,大清真寺多建有八角或六角形的飛簷式“邦克樓”,高數層;小寺多為二層拱頂式“邦克樓”。禮拜大殿是清真寺的主體建築,較大的寺多為宮殿形式,飛簷淩空,雄偉古樸,清淨莊嚴。殿內無任何陳設,正西牆為窯殿,或有一方0.5米深、2米高的“米哈拉布”凹壁,標誌著禮拜的朝向,領拜伊瑪目站在此處率眾禮拜。西北角有一木製小閣樓,稱“呼圖白”樓,有小木梯,放有一木拐杖。殿內均為木質地板,並置有拜氈或地毯。經堂,就是學習伊斯蘭教經典的經文(阿拉伯文與波斯文)學校。水房是淨身之地,每個清真寺都有。

  西關清真寺位於臨夏路中段解放門廣場東側,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建,雍正年間擴建為“海乙寺”。為中國傳統的宮殿式建築,布局嚴謹,建築美觀。占地麵積約7000多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外院大照壁、沐浴室,內院拜克樓、禮拜大殿,北院學房、宿舍等。

  寺大門坐北朝南,朱紅門,上壘疊數百塊大小木坊,四簷飛翹,中脊高起,門頂雕蓮花、葡萄等。進大門,西側為磚照壁,上雕九龍,鬥拱屋簷,上布藍色琉璃瓦,壁座及屋簷雕花紋;花姑、須彌座以及鬥拱屋簷上都置磚雕,以之與佛教、道教宮殿建築多使用黃綠色琉璃瓦與雕刻人物相區別。磚砌大照壁為伊斯蘭建築之精品,是中國伊斯蘭教建築中最大的照壁之一。東側為三座磚門,與照壁對映。二門更為雄壯,多姿,牆上以阿拉伯文組成圓形、三角形、其他幾何線紋及各種石榴、佛手、桃杏之類的集織磚刻。拜克樓與禮拜大殿為中國宮殿式建築。拜可樓高4層,仿宮廷建築的“金水河”手法,建有水池與橋,“小橋流水”,頗有園林風味。下層平麵方形,兼作大門之用,上層六簷,用6根大柱貫通上下,有4根為垂柱(吊柱),上層不用柱,用厚木坊疊起,中開壺門,枋上安三跳的特殊鬥拱,四壁周圍欄杆,每層樓上下貫通,形若天井。最上層正前懸掛寸楷書“省心樓”大匾。過省心樓小橋,即為禮拜大殿,單簷,鬥拱重昂。顯要處懸掛曆代名人所題匾額。四間門麵皆裝雕欞方窗,刻各種圖案,殿頂布綠色琉璃瓦,屋脊豎銅製寶瓶3個,置陶塑二龍戲珠,珠為紅色,金光耀眼,傳為稀世珍寶,日本人曾試圖以百萬兩白銀購買,遭當時回教教育促進會會長馬麟拒絕,後不翼而飛,下落不明。大殿與拜克樓和二門之間以穿廊相連。大殿北側跨院,內有小院3個,為阿訇、滿拉住所,兼做學習阿文、授課之用。臨街建鋪麵25間,內有水井三眼,俗稱“三眼井”。20世紀60年代,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文化大革命”中拆毀。

  蘭州橋門清真寺始建於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為蘭州鮮門拉義布劉伯陽主持修建。橋門寺連卷棚、大殿和後窯殿於一起,全部采用重簷歇山式和帶鬥拱屋頂,氣魄宏大,國內少見,是我國古代建築中難得的珍貴建築。卷棚高大華麗,在國內古建築中罕見。卷棚內大量使用垂蓮柱(亦稱垂柱),柱頭飾以各種花樣,富有民間藝術特色。大殿進深5間14檁,為了使內部寬敞,使用“減柱移柱”手法,隻用4根金柱承擔上部重量,且金柱向左右推移。禮拜殿之後窯殿外部使用周圍廊的做法,給人以“餘意不盡”之感,同時也顯示清真寺禮拜殿內無佛教、道教的建築內容。大殿隔門、阿訇院樓房欄杆、大殿卷棚及後窯殿內欄杆等,均為我國小木作中難得之精品。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英國基督教內地會在蘭州城區山字石修建的基督教堂,占地980平方米,教堂高3層,建築麵積642平方米。磚木混合結構,牆體內部為土坯,內加木柱支撐,外部為青磚照麵,木屋架,木桁梁。教堂大門為挑簷式屋麵,簷下有磚雕砌築,半圓大門頂鑲磚雕,兩開光亮大門。

  明清時期蘭州的各類宗教建築,有相當一部分是因地方官員和當地士人捐資、主持、設計建造的。如五泉山的宗教建築大多是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後隴上名人募捐所建。尤以劉爾炘為甚,他不僅募集資金,還親自規劃,且將儒家文化引入,使五泉山成了儒釋道三教合一的近代園林,保存蘭州的宗教思想文化做出了貢獻。

  士人文化與宗教文化的交融,有力地推動了宗教文化的發展。宋代以後,儒道釋為格局的文化思想形成,對蘭州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明清時期,蘭州士人為了有助地方教化,充分利用宗教場所和宗教建築這一載體,在闡揚宗教文化的同時,大力宣揚儒家思想。一方麵,在募捐資金建設宗教建築的同時,建造供奉儒家理念上的典範人物的廟宇,如孔子、關公、嶽飛、紀信、阿桂、左宗棠、肅王妃等,對文廟和武廟的建築特別普遍,幾乎到了縣縣有文廟,村村有武廟的狀況,而且在很多寺廟裏也都塑有關公塑像,以宣揚其忠、信、仁、勇的儒家標準;建嶽飛祠以宣揚其忠君愛國的儒家觀念;城隍廟以紀信為城隍,以表彰其滎陽舍身救主的忠烈;為肅王妃立廟,以嘉其節烈,這些都是儒家的理想人物,借宗教形式予以宣揚。另一方麵,通過在宗教場所和宗教建築上繪畫、題詩、懸掛楹聯等方式,在闡揚宗教教義的同時,宣揚儒家思想。如劉爾炘在五泉山望來堂題聯:“從圖書內察古今治亂興衰,救世經綸全在道;為天地間衍聖哲精神命脈,後賢責任重如山。”在五泉山太昊宮秦子祠題聯:“衍聖門十六字薪傳,泗水被春風,同起秦州尊鼎足;辟隴右二千年文化,蘭泉流教澤,聿新廟貌壯金城。”(秦子,孔子弟子,名祖,字子南,今天水市人。)唐璉在關帝廟的題聯“熙朝帝,漢室王,忠扶萬年社稷;大學誠,中庸慎,誌存一部春秋。”劉一明在橋門清真寺的題聯:“古蘭載正道,護國佑民思波遠;聖諭勸佳行,正己化人德澤長。”隨便舉幾個例子,就可看出蘭州士人文化對宗教文化的滲透。當然,宗教文化對士人文化、民間文化的影響也是很大的,如對蘭州地區建築、繪畫、雕刻藝術的影響,對民俗的影響,對地方戲曲的影響,甚至醫藥、體育、民間文學等,都深受宗教的影響。

  §§第四章 抗日烽火熔鑄士子靈魂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