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向讀者朋友奉獻這本拙作,頗感欣慰,同時也有一份沉甸甸的壓力,不知能否得到讀者的認可。
接到“蘭州農耕文化”這一選題,是在2005年8月底。當時的腦子一片空白,畢竟自己對蘭州農業了解甚少,感覺農耕文化是一個很抽象的東西,幹巴巴的沒什麽具體事物可寫,更別說下筆千言,妙筆生花了。再加上交稿時間緊迫,心裏更加沒底。多虧蘭州市文藝創作研究中心榮耀光主任的耐心啟發和點撥,才逐漸打消了心中的顧慮。接下來,便一頭紮入書海資料堆,或奔走於專家學者之間,或親臨農家田園請教考證……漸漸地,有關蘭州農業的點點滴滴開始在腦海裏湧現。
蘭州大地氣候溫和,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農耕區,這裏是黃河從“少女”走向“成熟”時的傑作。黃河兩岸的河穀和盆地,正是最早養育蘭州人的地方,因而也成為蘭州農耕文化的發源地和興盛地。但是,這些農耕文化的創造者大都不能執筆寫下自己輝煌的曆史,留給後世的極小部分也隻是文人墨客或達官政客的“聲音”,絕大多數“真實的農耕文化”卻湮沒在浩瀚的曆史長河之中。正因為如此,有關蘭州農耕文化的史料就顯得尤為稀少珍貴。對此,筆者本著史料多就詳寫,史料少就少寫的“存真求實”原則,因而,盡管作者盡力通俗化、文學化,但本書仍然難免有生硬之嫌。
本書在撰寫過程中,參考了許多書籍、報刊和其他資料,主要參考書目已經列出。但大量的幕後資料卻沒能一一列出,許多作者為本書增色不少。倘若沒有他們的研究成果作為基礎,要在短時期內完成此書的撰寫任務,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將這本小書稱為集體勞動的結晶,決不是筆者故作客套。為此,特向這些幕後英雄們表示歉意,並致以誠摯的感謝。本書圖片主要由王文元、馬軍提供,另選用了部分資料圖片,特此感謝。
本書的順利出版,也得到了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熱情幫助。蘭州市文化出版局、蘭州市文藝創作研究中心、蘭州市旅遊局、蘭州市圖書館、甘肅省圖書館、甘肅省檔案館、甘肅農業大學、蘭州市農牧局、甘肅人民出版社等部門的領導專家和工作人員曾給予作者無私的幫助,並提出了許多寶貴的建議,在此,一並表示感謝。
盡管筆者對本書付出了很多心血,終因才淺識薄,未能達到預期的目標,缺點錯誤更是在所難免,敬請讀者朋友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