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大尾羊是蘭州的又一著名品牌,它以體大、尾大、肉多、油多、發育快、肉質鮮美、性情溫順、耐粗飼、易於育肥而馳名中外,是優質的肉脂兼用品種,在國內外羊肉市場享有盛譽。
其實,蘭州大尾羊並不是蘭州的土著,而是蘭州吊尾羊與陝西同州(今陝西省大荔縣)羊雜交並經過長期人工選育,在特定生態條件下不斷產生變異而培育的優良品種,是我國16個著名的地方綿羊品種之一。蘭州大尾羊具有繁殖能力強、成熟早、肉質好、風味獨特等優良特性,具有較強的抗病能力和抗逆性,在飼養方式上更加適合蘭州半幹旱的氣候條件。
傳說清朝同治年間,有一個姓楊的鐵匠從陝西運來幾隻同州羊,想把它同本地的吊尾羊(蒙古羊)雜交培育成像同州羊一樣個大、尾大的優良品種,於是,將它們喂養在今城關區拱星墩一帶的蘇家。在選種配種中,嚴格挑選全身潔白、頸無肉鈴、鼻梁隆起、耳大、眼明而帶紅眼圈,體大、尾大而平展方圓、肉多、油大的大尾羊作種羊,經過五代重複交配,不斷變異,並經過本土馴化,曆時百年,終於培育出著名的蘭州大尾羊。
蘭州大尾羊與陝西同州羊及蘭州本地吊尾羊相比,品質更優。主要外貌特征是:頭中等,公母均無角,口部寬大,鼻梁稍微隆起,眼大有神,耳大略向前垂,頸粗而長,胸部寬闊,肋骨開張良好,胸深接近體高的二分之一,背腰平直,臀部傾斜,四肢發達,整個體形呈長方形。
蘭州大尾羊最珍貴的部位是它肥碩的大尾巴,裝滿油脂的大尾巴比普通羊尾大得多,達到或超過正節,尾中有中溝,將大尾巴分成左右對稱的兩瓣,尾尖向外翻,尾芯嵌入中溝,毛色純白。一般成年公羊尾長34.8厘米,尾寬25.5厘米,尾厚7.3厘米。成年羯羊和十個月的羔羊,內髒和大尾油脂分別是吊尾羊的3.1~3.5倍。而且油脂品質好,出油率高。
蘭州大尾羊不僅尾大且尾部油脂高,而且身材魁梧,肉質鮮美。一般成年公羊體重達75千克,身高70厘米,體長73厘米。成年母羊也一樣身材高大,體重62千克,身高64厘米,體長67厘米。屠宰率高達65%以上,比同齡吊尾羊高出7.06%,淨肉占屠宰活重的40.51%。肉質鮮美,膻味小,肉中含脂,肥瘦適宜,味香不油膩,口感頗佳,深受消費者的喜愛。
蘭州大尾羊性情溫順,易於喂養,從不挑食。什麽菜葉、樹葉、殘次瓜果以及殘湯剩飯等均來者不拒,而且發育快,易於育肥,確實是一種理想的優良品種。
蘭州大尾羊含毛量也非常大,公羊平均產毛量2.45千克,母羊平均產毛量為1.38千克,公、母羊平均細毛含量為64%~67%,比普通羊高出許多。
1999年10月,當時的國務院總理朱鎔基視察甘肅、青海後提出了“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的建設方針。2000年1月,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決策,並以生態環境建設為實現大開發的根本點和切入點,而對牛羊等牲畜實行“圈養”,則是這一決策的具體行動之一。
“圈養”對於習慣了山坡草灘的蘭州大尾羊來說,是非常痛苦的選擇,長期形成的喂養習慣一下子被打亂,自由之身被限製,最初的陣痛確實是難以接受的。但是,當它們極不情願地住進幹淨整潔、明亮寬敞的新居時,卻意外地發現這裏的居住環境比它們原來的自然環境好得多,而且飲食起居也科學得多,可口得多。慢慢地,蘭州大尾羊驚奇地發現自己的大尾巴豐滿肥碩了許多。漸漸地,它們知道原來都是“圈養”的功勞。因為“圈養”,對它的大尾巴儲存脂肪非常有利;因為“圈養”,它的飲食結構發生了變化,不僅美味可口,而且營養均衡,做到了科學膳食。
近年來,蘭州大尾羊已被一些生長發育快的外來品種代替,原種數量急速下降,幾近瀕危。2006年7月,蘭州大尾羊被農業部列入中國畜禽遺傳資源目錄和國際級畜禽種質資源保存目錄,享受“國家級”的保護。據蘭州市農牧局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目前,蘭州市農牧局和西北民族大學正開展合作,采用高科技生物技術攻關,準備運用現代遺傳繁育、飼養技術對原種進行擴繁,建立育種、飼養、管理等標準化擴繁基地,努力搶救蘭州大尾羊這一瀕危品種,使其再次成為蘭州的“羊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