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節 600餘年吸不夠的蘭州水煙

  蘭州水煙興盛於明清,是明清以來蘭州的支柱產業,因香味柔美、吸後無痰及防瘴、防寒、順氣、提神、驅逐毒蟲、防蚊蠅侵擾等諸多優點,暢銷大江南北,尤其深受東南沿海人們的歡迎,被譽為“神藥”。

  蘭州水煙曆史悠久,據說已有600多年的曆史。蘭州民間把諸葛亮說成是蘭州水煙的鼻祖。傳說三國時期,諸葛亮南征渡瀘時,因士兵受瘴氣危害,普遍生病,士氣低落。諸葛亮非常著急,親自到兵營查看病情。後來,在一個深山裏遇到一個隱士,告訴諸葛亮有一種叫九葉芸香草(即煙葉),含在嘴裏能防瘴氣。諸葛亮便把九葉香草帶回軍營讓士兵含在口中,病痛果然消除,而士兵卻銜之成癮。後六出祁山時傳入甘肅,經當地群眾精心栽培,逐漸發展為蘭州水煙的原料。

  據《本草綱目拾遺》載:“水煙真者出蘭州五泉,如葵,葉光澤,形如紅蓼,色黃。”是說蘭州五泉山紅泥溝泉水澆灌之煙葉為最佳。其特點是色亮、味香、葉厚、油分足,以色味俱佳,冠於全省,馳名世界。各史料記載均對五泉紅泥溝煙草評價頗高:煙草“皋蘭五泉山下產者特佳”“全省煙草種植產量之豐以蘭州河穀平原為最,蘭州郊外水田縱橫,多植煙草,稱為‘蘭煙’,品質最佳。”“泉水下灌城南田,產煙葉頗盛,製為煙絲,銷及川、陝、津、滬以東至牛莊、營口。凡絲煙以蘭州為佳,蘭州又以紅泥溝為佳,故蘭煙則標紅泥,而隴煙無不蒙蘭州之稱。”蘭州水煙之所以風靡全國,是因為蘭州特殊的地理氣候條件。蘭州背山臨水,土質為淡栗色粉砂質土壤,肥土層深厚、石灰質和土壤中含鉀較豐富,這些都是種植煙草的有利條件。

  蘭州水煙配料講究。原料主要來自榆中、臨洮、靖遠、皋蘭及蘭州市區。由於收獲時采取的方法不同,故有“青煙”、“黃煙”兩種。霜降前拔苗置於壟上陰幹者,其色深綠,故叫“綠煙”,炮製成的煙絲叫“綠條”,也叫“白條”。在小雪後經霜殺而使煙葉全部變黃後收獲的叫“黃煙”,製成的煙絲叫“綿煙”。另用綠、黃混合製成的煙絲叫“雜拌”或“麻黃”。蘭州水煙炮製也獨特精細。製作時除搓以清油、食鹽、薑黃外,還加入槐花、紫花、油菜、冰堿、當歸、石紅、薄荷、蒼術、丁香花、三柰、大黃、冰片、麝香、檀香木、香藥等20多種佐料,所以,氣味芬芳,獨具特色。經化驗測定,蘭州水煙基本不含或極少含致癌化合物,是煙中的極品,所以深受煙民的喜愛。蘭州水煙還有一個特點是東出潼關後,由於當地空氣濕度較大,煙絲開始由綠變白,味道也變得更加醇厚芳香了,因此也被譽為“銀絲”。據說,明代鎮守金城的藩王,每年向朝廷進貢的“八寶珍品”之一就是蘭州水煙。

  蘭州水煙的吸用也頗有講究,據清《金壺七墨記》記載:“乾隆中,蘭州特產煙種,鑄銅為管,貯水而吸,謂之‘水煙’。”蘭州本地人俗稱之為“水煙瓶”。吸時,管內之水嘟嘟作響,富有節奏感,而且煙味經水後味潤而不嗆。清乾隆時,蘭山書院山長、著名詩人吳鎮嗜好吸水煙,喜歡用好友劉時軒所贈斑竹煙管,曾以《劉時軒司馬送斑竹煙管》,填《行香子》,以記其事:“斑竹一枝秋老,呼吸湘煙嫋嫋。淚痕宜濕淡巴菰,渠是相思草。莫問吞多咽少,釣詩竿何妨饑咬。天台雲氣接蒼梧,珍重劉郎惠好。”從詩句可以看出,在詩人眼裏,蘭州水煙有助於思維,有助於錘煉詩句,也說明當時蘭州吸水煙已成時尚。如今江浙一帶的老年人仍然喜歡吸用蘭州水煙。

  蘭州水煙為天下所知,清代詩人舒位功不可沒。他的《蘭州水煙》看似語句平淡無奇,細細讀來,卻頗有新意。詩人對蘭州水煙做了淋漓盡致的描述:“蘭州水煙天下無,五泉所產尤絕殊。居民業此利三倍,耕煙絕勝耕田夫。有時官禁不能止,賈舶捆載行江湖。鹽官酒胡各有稅,此獨無吏來催租。南人食煙別其品,風味乃出淡巴菰。邇來兼得供賓客,千錢爭買青銅壺。貯以清水及扶寸,有聲隱隱相吸呼。不知嗜者作何味,酸鹹之外雲模糊。籲嗟世人溺所好,寧食無肉此不疏。青霞一口吐深夜,且知屋底炊煙孤。且勿呼龍耕瑤草,轉緣南畝勤春鋤。”

  蘭州解放後,私營煙莊組合為蘭州水煙廠和榆中水煙廠,集中原有的能工巧匠,統一配方,統一牌號,以機械操作代替過去繁重落後的手工工藝,產量、質量大幅度提高,所生產的“蘭”字、“甘”字、“肅”字等品種品牌,生產8種口味不同的水煙絲,成品暢銷全國及東南亞地區。後來,隨著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城郊種植煙草的農田逐漸消失,城內水煙作坊逐漸停業,再加上蘭州卷煙的興起,風行600多年的蘭州水煙終於淡出市場。

  現今,隻有榆中苑川河流域、青城仍種植煙草,生產水煙,成為蘭州水煙最後的守望者。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