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雨歇,柳絮雲起,鬆風爽心,槐香撲鼻……是誰用神話中的綠色神毯,罩住了皋蘭山脊?
“遙想往昔,山上隻有一株柳,有位多愁善感的詩人,含淚把它擬作詩題。假如詩人健在,恭請上山遊曆:
“嚐嚐夏日金杏,品品秋季銀梨。小酌後,微醺裏,攝取滿山綠蔭,釀製嶄新詩意。”
以上詩句,出自冷冰鑫的《蘭山綠化樹》,作者以充滿詩意的語言,表達了對南山綠色的讚美。但是,以前的南北兩山,可不是詩人描繪的那樣,遠看南北兩山,除皋蘭山東側珠子山頂有一株大榆樹最為醒目外,兩山難以看到明顯的樹木,顯得光禿禿的,幹枯荒涼,令人觸目驚心。之所以有今天這樣天翻地覆的變化,在於蘭州人實施了南北兩山的“綠色戰役”,而且幾代人為此付出了巨大心血。
南北兩山是蘭州的天然屏障,很多人認為南北兩山是指蘭州南麵的皋蘭山和北麵的白塔山。其實不然,南北兩山的範圍比人們心中所想的大得多。南山是指從蘭州南麵從東到西的長窪山、馬家山、十裏山、豆家山、蘭山、皋蘭山、沈家嶺、狗牙山,逶迤綿延城南50多千米,一般通稱南山。北山是指黃河北的徐家山、五一山、白塔山、九州台、寶龍山、仁壽山、大青山,統稱北山。這些南北群山隔河相望,在水一方,蘭州人把它們總稱為南北兩山。
南北兩山“綠色戰役”的打響,最早始於當時的陝甘總督楊遇春重修皋蘭山三台閣,並在三台閣周圍“挖窖引水,栽樹成蔭”。這一舉措,雖說規模較小,但給蘭州人以極大啟發,植樹造林信心倍增。據說在20世紀40年代,三台閣還殘存數棵當時栽的榆樹,高大濃鬱,生機勃勃。
1918年農曆3月,當時的甘肅大林區(相當於今省林業廳)總辦羅經權組織省城各機關官員,齊集五泉山二郎崗(今蘭州市動物園),舉行甘肅省有史以來的第一次植樹典禮。行禮完畢後,由甘肅巡按使張廣建講演《植樹之關係在甘肅尤為當務之急》。然後,由羅經權講解植樹造林及管護的技術要領。主要為四點:一是地質不可不考也;二是種樹之不可太密也;三是禁令之不可不嚴也;四是種樹之獲益非淺也。最後,插柳栽楊,象征植樹造林在南山拉開了序幕。以後幾年,每年的春天都堅持在五泉山二郎崗植樹造林。
1926年春,在當時的甘肅省建設廳廳長楊慕時的倡導下,國民軍劉鬱芬部及蘭州各界人士在蘭州南郊開展人工造林,其範圍東起紅泥溝,東北至方家莊,西經塔字坪、二郎崗、狼洞子,沿龍尾山麓至西北大廈,麵積約1.5平方千米,為紀念孫中山而命名為“中山林”。每年3月植樹節,除舉行紀念儀式外,還動員機關人員及社會各界人士開展植樹造林活動,並指定雁灘苗圃為造林培育所需苗木。為保證造林成活率,采用低處引小五泉水灌溉,高處雇工挑水澆樹,經過十幾年的努力,共栽活白榆、刺槐、臭椿、山杏等10萬多株,南山前山終於鬱鬱蔥蔥,披上了綠色的新衣裳。
1942年夏,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視察蘭州,當他在省政府後花園登上北城牆頂上的“望河樓”(今中共蘭州市委所在地)時,看到蜿蜒的南北群山,光禿禿的荒涼不堪,忍不住問陪同的甘肅省主席穀正倫:“為什麽不在山上種樹?”建設廳長張心一急忙解釋說:“山坡幹旱缺水,不能種樹。”蔣介石用望遠鏡看到皋蘭山東側的一株大榆樹,就說:“山頂都有大樹,為什麽山坡幹旱,不能種樹?”穀、張無法回答。蔣介石隨後撥款200萬元,專款專用,作為南北兩山植樹造林的資金,並責令設立專門機構,掌管綠化南北兩山事宜,要求每年向他匯報一次造林的情況。當年年底,甘肅省會造林委員會成立,穀正倫為主任委員,張心一為總幹事,確定“中正山”、皋蘭山為實驗基地。“中正山”西起金城關,東止棗樹溝,北達山巔,南至山麓,長達5000米,寬約500米~1000米,範圍包括現在的白塔山公園、五一山林場、徐家山林場等,總麵積達3.5平方千米。第二年,在徐家山中峰正式立碑,定名為“中正山”。與此同時,北山曆史上最大規模的植樹造林活動也緊鑼密鼓地開展。從1943年起,每年的春、秋兩季,動員蘭州市機關、學校、廠礦、社會團體、市民及社會各界力量,開展了季節性的荒山植樹造林活動,栽種了白榆、紅柳、側柏、刺槐、楊樹等耐旱樹木。但是,如此大規模地植樹造林,結果卻不是很理想。到了40年代末,“中正山”共植樹約40萬株,成活不足10萬株,成活率僅為25%。而且,樹木普遍長得矮小瘦弱。
新中國成立後,蘭州和全國其他地方一樣百廢待興,南北兩山綠化也麵臨著“攻堅戰”。1953年,省農林廳組織人員對南北兩山宜林地帶進行了調研,基本摸清了南北兩山的宜林地帶,發明了“開溝挖穴栽植法”。也就是選擇陰濕的山坡開挖成水平溝,然後在水平溝裏采用紅柳條,用簇栽植法,挖穴栽植。利用這種方法,在南山狗牙山、五泉山、龍尾山、皋蘭山,北山的徐家山、三條嶺等地,插紅柳,栽榆梨,直播桃杏。為了提高成活率,全市人民義務出工,利用星期天,奮戰荒沙野林,修水平溝,挖魚鱗坑,栽下一棵棵幼苗,挑水背冰,精心守護。到了1955年,紅柳、榆樹已經成長為一條條綠色的“飛龍”,蜿蜒盤旋在南北兩山。陳毅元帥曾滿懷豪情地寫下了“甘肅綠化積極甚,植樹擔水上皋蘭”的詩句。
1956年,白塔山率先建三級水泵,提黃河水上山澆樹,使樹木的成活率大增。但是,黃土灌水後就會下陷、滑坡,綠化工人因地製宜,用磚砌成斷麵呈“凹”型的山地小水渠,有效地防止了因滲漏引起的災害。1957年、1958年組織的背冰上山,使所栽樹木得到及時滋潤,成活率喜人。在甘肅省委提出的“苦戰三年,改變甘肅麵貌”的號召下,蘭州市成立水利、水土保持綠化委員會,采取大兵團作戰,季節突擊與常年生產相結合的方法,將所有荒山全部分片劃段,指定各個機關、團體、學校、部隊包幹綠化,大興義務綠化,並派專人上山撫育管理。這一舉措使南北兩山的種植麵積和存活率都大幅度提高。“文革時期”,蘭州南北兩山綠化停滯不前,成績不大。
改革開放後,南北兩山“綠化戰役”再度打響,揭開了新時期蘭州綠化的序幕。1981年年底,甘肅省林業局、蘭州市農業局聯合組織蘭州市南北兩山綠化考察組在此對兩山綠化進行調研,通過此次調研,創辦了徐家山、五一山、皋蘭山、元峁山、九州台造林場(站)及伏龍坪水保站;興修了一批為南北兩山綠化造林的工程設施;建立了一支綠化南北兩山的職工隊伍;積累交流了綠化南北兩山的經驗教訓,製定了綠化南北兩山的具體規劃,提出了奮鬥目標,促進了兩山綠化的速度。1982年到1998年,是蘭州南北兩山綠化埋頭苦幹的時期,各項工作進展順利,成績斐然。
1999年10月23日,國務院總理朱鎔基視察蘭州時明確指出,加快蘭州南北兩山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建設,對於甘肅乃至整個西北地區具有重大的現實和曆史意義。甘肅省委、省政府和蘭州市委、市政府搶抓機遇,全麵啟動實施了蘭州南北兩山環境綠化工程。該工程於2000年元月上報國家計委,於2001年4月26日正式立項。該工程計劃投資6.6億元,其中中央專項補助資金4.6億元,省市配套資金2億元,建設工期為3年,2002年基本完成。為了加強南北兩山綠化工程建設的管理,蘭州市委市政府於2000年2月成立了“蘭州市南北兩山環境綠化工程指揮部”,高標準高規格選拔配備了領導幹部,嚴格實行項目法人負責製。指揮部成立後,立即投入緊張的工作,發揚創造性工作、高效率辦事、爭一流水平的工作作風,迅速拉開了新一輪南北兩山綠化工程的序幕。到了2002年,該工程預定的目標基本完成,新增綠化麵積33萬畝,新建道路168.3千米,新建苗木培育、馴化基地5500畝,新建年儲存10萬千克的種子庫一座,相繼完成了配套的上水、道路、通訊、輸電線路、信息管理、病蟲害防止、生態環境監測等基礎設施工程,南北兩山綠化向製度化、科學化、效率化轉變,形勢喜人。
目前南北兩山的澆灌方式是旱季定時(即幹旱季節定時由澆灌器進行自動澆灌),雨季人工(連續幾天不下雨,植被出現幹旱的情況下由人工開動澆灌器進行澆灌)。由於這種澆灌方式較為落後,工作人員不能確定一些深溝及邊角地帶是否缺水幹旱,給綠化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不過這種局麵即將結束,未來的南北兩山綠化將是衛星管理,幹旱缺水一看便知,衛星將“察言觀色”,為南北兩山“解渴”。據蘭州市南北兩山綠化指揮部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正在準備衛星係統探測幹旱地段的項目,預計2008年投入使用。該係統利用先進的衛星定位觀測方法,可以根據土壤的顏色以及其他特征,來判斷某一段是否幹旱缺水。那些原來溝深路險的“死角”是否“缺水”,這個衛星係統一目了然,並由該係統將缺水地段的信息反饋,指揮部發出澆灌指令,澆灌器可隨時進行地麵灌溉。該係統還解決了重複性澆灌浪費水資源的問題,的確是南北兩山綠化的福音。
南北兩山綠化,不僅對改變蘭州城市生態環境麵貌產生了重要作用,而且對發展城鄉經濟,改善投資環境,提高蘭州在國內外的聲譽,都產生了良好的效果。很多國內外專家和中央領導同誌參觀視察南北兩山後,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認為是一項了不起的係統綠化工程,走出了一條依靠城市人民力量和科學決策改變幹旱荒山的路子。
南北兩山“綠色戰役”,不僅是蘭州市的綠化標誌性工程,也是蘭州的生態建設發生天翻地覆巨大變化的一個縮影。如今的南北兩山,林密草深,鬱鬱蔥蔥,像兩條綠龍飛舞其間,有效地遏製了蘭州自然條件的惡性循環,生態日趨平衡。山綠了,水清了,早已絕跡的野兔、山雞和一些候鳥又回來了,南北兩山也成為人們休閑娛樂、遊玩賞景的著名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