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是產生邊塞詩的地方,古代隨軍的中原文人岑參在他的詩作中,就有描繪蘭州城池的篇章。新中國成立後,來自四麵八方的文化人,隨著大軍、跟著毛驢、乘坐汽車,迢迢千裏,到西北蘭州落戶,在黃土高原上紮根,視這裏為第二故鄉,嘔心瀝血,披荊斬棘,使這片產生邊塞詩的荒蕪之地,變成了萬紫千紅的文藝百花園,在全國爭得了一席之地。
由於全國眾多頗有才氣的文藝工作者雲集蘭州,在20世紀50年代裏,蘭州的戲劇、小說和詩歌在全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創造出了極富地方特色的累累成果。多民族文化的交融,在蘭州產生了美侖美奐的藝術佳作。
大文化——包括詩歌、戲劇、小說、新聞、繪畫、攝影作品,也塑造著蘭州的形象,為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
甘肅著名書畫家陳伯希先生生於山東濰坊,17歲到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深造,並聆聽了毛澤東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講話》。後來,先生隨著解放戰爭的硝煙,從延安輾轉來到蘭州,他視蘭州為故鄉,終生為之奮鬥,年近九旬仍積極參加各項社會活動和公益事業,保持著藝術的青春與活力。
1979年10月,誕生於蘭州的大型舞劇《絲路花雨》赴北京參加國慶獻禮演出,極少在舞台上出現過的蒼涼荒漠、烽火台、駱駝、飛天、節度使、胡商及印度、波斯等國的精美舞蹈立即傾倒了觀眾,獲得了文化部頒發的一等獎。從此,該劇一發不可收,走出國門,走進世界藝術之林,為中華民族爭光添彩。《絲路花雨》的主要編劇趙之洵就是來自哈爾濱的支援蘭州的文化建設者,一位回族作家。
1981年創刊於蘭州地區的《讀者》雜誌,也是許多外來文化人心血的結晶。今天,《讀者》已成為所有蘭州人的光榮和驕傲。創辦《讀者》雜誌的主旨是曹克己提出來的,他是陝西人。在該雜誌的曆任主編和編委會主任中,鄭元緒是山東人,彭長城是河南人,陳紹泉是四川人,傅保珠是陝西人。他們獻身蘭州,做出了主人翁才能做出的輝煌成果!經過多年的風雨曆程,《讀者》雜誌成為刊物發行量居中國第一、世界綜合類期刊排名第四的著名大刊,被稱為中國期刊的第一品牌。
援蘭的文化人中,蘭州軍旅作家葉赫拉那·兆謙的“滿漢書法”,是一次大膽的探索和創新。滿族書法家孫輯六、作家田季章的作品使滿族文化和漢族文化水乳交融,並因之聞名遐邇。
雕塑藝術家何鄂,江蘇金山人,全國“三八”紅旗手,她在蘭州黃河之濱創作樹立起了著名的城雕“黃河母親”,為蘭州地區的多民族文化增添了濃重的一筆……
如今蘭州城內還流行著河州的民族“花兒”。“花兒”會是“花兒”盛行地區各民族群眾大規模演唱“花兒”的集合,是交流感情的一種民間定期活動,是西北各族勞動人民創造出來的一種獨特的生命形式,每個唱“花兒”的人都把“花兒”當作生命的頌歌。人們毫不遮掩地從唱“花兒”中表達自己的情懷,他們的憧憬,他們的期望,他們的追求,盡在一曲“花兒”中。每年農曆六月前後,甘肅、青海的許多地方都要舉辦大大小小的“花兒”會。而蘭州的“花兒”會,也是在農曆六月六期間舉辦,地點是蘭州石佛溝國家森林公園。已經舉辦了12屆,社會影響越來越大。傳唱於蘭州的“花兒”,多是來自臨夏的回族群眾帶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