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七節 三線建設,金城再添生力軍

  20世紀60年代初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我國實行經濟封鎖,台灣的國民黨反動派也趁機叫囂反攻大陸。在極為嚴峻的形勢下,黨中央、國務院發出了“備戰、備荒、為人民”的號召,作出了完善工業布局,將部分企業西遷的重大決策,當時稱為“三線”建設。

  國民經濟經過三年調整後,蘭州進入了較快的發展時期,特別在“加強三線建設”的方針指導下,國家各部委的幾千名職工分別由江西南昌、遼寧鞍山、河北宣化、廣東茂名和天津等地調入蘭州。1960年,建設部和天津、東北等地的企業,先後遷蘭組建了西北油漆廠、蘭州長津電機廠,蘭州高壓閥門廠、西北鐵合金廠等至今聲譽卓著的企業。

  蘭州長津電機廠是由天津遷蘭的新安電機廠和發電設備廠與原蘭州電動機廠合並而成的,是國家機械委布點西北地區的中小型電動機生產骨幹企業。天津遷蘭職工與當地職工們並肩作戰,經曆坎坷,同舟共濟,艱苦奮鬥,為甘肅的工業建設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蘭州雖然地處祖國陸域版圖的中心,可在天津人心目中卻是一個飛沙走石,人煙稀少的荒涼之地。遷廠決定傳達後,立刻掀起了巨大的波瀾。年輕人普遍認為“鐵血男兒,誌在四方,應到外麵去見見世麵”,他們為能參加大西北建設,感到非常光榮。

  第一批遷蘭職工起程時,天津火車站上舉行了隆重的歡送儀式,鑼鼓喧天,鞭炮齊鳴,不少人灑下了惜別的熱淚。

  數十年“彈指一揮間”。有人說他們“傻”,從天津來到這落後的蘭州圖個啥?遷蘭職工用鐵的事實和紮根蘭州的實際行動,做出了響亮的回答。他們以突出的業績為援蘭職工增添了光彩,為蘭州市爭得了榮譽。該廠的到來,給蘭州帶來了先進的專業技術和企業管理經驗。如財務管理是蘭州市多年的老先進並被列為免檢單位;計量、化驗、倉庫管理在蘭州也是一流的,許多單位曾到廠裏參觀學習。廠裏機修力量雄厚,遷蘭後曾給當時的重工業局係統培養了許多機修人員,同時,該廠在燃油鍋爐的操作上也有著相當豐富的經驗,曾先後為北京二七機車車輛廠、河南煙草公司、南京電子管廠等培訓出國司爐,支援朝鮮、坦桑尼亞、幾內亞等國家。

  那些年,塗料行業的油漆生產廠基本上都分布在沿海城市或東部經濟發達地區,隨著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對塗料和油漆的需求,必須建立西部的塗料工業。於是,化學工業部作出決定:建立西北油漆廠。甘肅省將土地麵積18公頃,坐落在蘭州東郊已經下馬的省體育學院校址劃撥出來,用於建廠。

  為此,化學工業部決定抽調天津油漆廠180人、沈陽油漆廠120人、大連油漆廠50人到蘭州新廠工作,缺員從部屬其他企業內調遷。抽調的人員中,除部分管理幹部外,主要是工程技術人員和技術工人。為了辦好西北油漆廠,化工部還調集了當時在全國塗料行業中有影響的幾名工程師。如:陳世傑、鄭純然、季沛宏、李東民等,為西北油漆廠集中了雄厚的技術力量。各企業黨組織對搬遷工作非常重視,確定了搬遷的“三好”原則,即:好設備、好技術、好人員。研究調出人員名單時,挑選的職工,大部分是工作中的骨幹,年輕、技術好、能力強。由於搬遷時限非常緊,有的人從接到調遷通知,交接工作,收拾準備,直到出發,用了不到一個星期的時間,就星夜趕往蘭州新工地。

  在新廠建設的“元老”中,第一副廠長郎宗穎,原是沈陽油漆廠廠長;副廠長劉寶璋,原為天津油漆廠副廠長,他們兩位都是三四十年代參加革命的老同誌,也是第一批帶隊來蘭的領導。

  同年5月,第二批調遷職工到蘭州,至1965年底,三個搬遷廠到新廠報到的職工已有268人。另外,從化工部、河北省化工廳、錦西和沈陽的化工廠、吉化公司、吉林肥料廠等單位調進37名幹部。又從南京動力學校和錦州財會學校分配來多名畢業生,總計314人。

  1966年,三個搬遷廠按照規定人數繼續遷蘭。在調遷職工中,有的配偶在其他單位工作,經動員後,也隨職工一起調遷蘭州。1966年底,職工總數達到452人。

  從1966年至1969年,北京化工學校、上海華東化工學院、大連和南京的化工學院、武漢糧食工業學校等大中專院校,又分配進廠100多名畢業生。

  這些獻身西北塗料事業的幹部群眾,胸懷祖國,放眼全局,堅決聽從黨的召喚,服從組織分配,他們為能參加“三線”建設,感到無尚的光榮。許多職工,明知蘭州的生活、工作條件比較差,但仍然積極主動要求赴蘭,誓把青春年華獻給祖國大西北的建設事業,從此,蘭州第一次生產出了叫得響的塗料和油漆產品。

  在西北油漆廠生產的油漆源源不斷走向世界的同時,來自東北的沈陽高中壓閥門廠的1000餘名職工家屬,浩浩蕩蕩地踏上了西行的列車。

  1965年,第一機械工業部十三局決定:由沈陽高中壓閥門廠搬遷一部分人員、設備,支援三線建設。搬遷的原則是:遷出廠不能傷筋動骨,遷入廠能很快形成生產能力,力爭在三年內閥門產量達到1500噸,為了迅速落實搬遷方案,當年6至7月間,一機部13局規劃處、閥門處、基建處、沈陽高中壓閥門廠各派出一名領導組成考察組,到西安、銀川、蘭州、西寧等地為搬遷廠選擇廠址,最後選定了位於蘭州市西固區的蘭州有機化學廠。

  該廠當時有職工150人左右,廠內設有翻砂車間、鍛造車間、電石車間和機鉗車間,廠區麵積1萬多平方米,還有1萬平方米的擴容潛力,很有發展前途。選址的同誌們回去向領導匯報後,沈陽高中壓閥門廠領導帶著有關人員又赴蘭州,與甘肅省重工業廳及蘭州有機化學廠領導協商搬遷具體方案,最後確定,新建廠年產高中壓閥門7590噸,搬遷職工300人,搬遷金屬切削機床73台,附屬設備27台,還有相關的儀器儀表等。同時要求管理人員配套,工具工裝自帶,毛胚件自帶40噸,以後由蘭州石油化工機器廠供應;老廠工人留50名,電石、翻砂車間由甘肅重工業廳負責調出,老廠負責建三棟家屬宿舍,改修翻砂車間和理化實驗室;沈陽高中壓閥門廠負責工藝路線、設備等。

  1966年春節一過,沈陽高中壓閥門廠即成立了搬遷辦公室,下設人事、宣傳、生活、設備、運輸六個組。當時決定:沈陽高中壓閥門廠動力車間設備全部遷出,不足部分由其他車間抽調;人員要抽幹部10名,技術人員30名,行政人員10名,工人250名。共計300名。一時,搬遷工作萬事具備,隻候東風了。

  在沈陽高中壓閥門廠內,經過層層的搬遷動員會議,在共產黨員、幹部和共青團員的帶動下,職工主動要求搬遷,個個願為三線建設做貢獻。六月末,廠裏公布搬遷幹部名單,最後正式確定並公布搬遷職工計278人,有六名家屬頂替指標,計284人,欠16名。其中單身職工56名,帶家屬的173戶,隨遷的在校學生198名。搬遷分三批進行,第一批17名,帶家屬14戶,7月7日出發;第二批7月15日走,258人,159戶,連家屬在內約600多人;第三批留12人,做收尾工作。7月15日,廠有關領導及醫務人員隨行護送,送別的親朋好友,在站台上依依難舍,落淚如雨,其情其景真讓人難忘。

  在北京豐台車站,部局有關領導上車看望了搬遷的職工,對他們顧全國家大局,支援三線建設的可貴精神給予了鼓勵。

  四十年過去了,但老職工王升運回憶當時的情況仍不勝感慨,他說,來蘭當天,職工、家屬,就像一窩蜂似的湧進了廠大門。老廠領導和職工像對待親人一樣迎接我們,老廠職工把新房留給我們住,食堂還想辦法做出可口的飯菜,老職工跑前忙後地端飯上菜。那種親如一家的友誼,始終讓人難以忘懷。

  後來成為蘭州高壓閥門廠副總工程師的王治家還回憶說:整個搬遷十分順利,人員安全到達,老幼皆安;設備、物資均無損壞。第二天開始,大家就投入到緊張的安裝工作中去了。半個月後,一切準備就位,八月一日進行試生產,八月十五日正式生產。創造了當年建廠,當年投產的奇跡。短短幾年時間,蘭州高壓閥門廠就發展成為西北地區閥門行業的骨幹企業,為蘭州地區的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

  2003年,廈門企業家陳清流先生注入巨資,組建蘭州高壓閥門有限公司。企業再次煥發活力,成為“蘭州市十大經濟優秀企業”。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