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4月26日,剛剛中專畢業的208名上海姑娘坐上西去的列車,一路唱著《共青團員之歌》,輾轉來到了大西北。她們是第一批支援大西北衛生係統建設的上海姑娘。
208名上海姑娘的西北之行熱鬧而壯烈,整個上海市都轟動了,成千上萬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敲著鑼、打著鼓,來歡送這些胸戴大紅花的姑娘們,火車站上,姑娘們和她們的親人個個哭成了淚人,汽笛鳴響的瞬間,有些姑娘的父母哭得昏了過去。但姑娘們仍義無反顧。新中國建國初期的青年人就有這麽一股子勁。
這208名上海姑娘最大的不過20多歲,最小的僅有17歲,分別來自上海同德、中德、大德、太和、惠旅、生生、人和、惠生高級助產學校和上海市產校。為了參加西部建設,很多助產學校給學生們提供了“方便”,原本7月份才能畢業的學生們在4月份提前畢業了。
在祖國“建設西北保家衛國”的號召下,很多姑娘瞞著家人偷偷報了名,為了表示自己參加大西北建設的決心,姑娘們咬破手指,誓血為盟,在血書中寫下了:“偉大的時代指出了我們奮鬥的方向,我們要插翅飛翔,飛到那遙遠的邊疆,保衛我們的家鄉!黨指向哪裏,我們就走到哪裏。我們將為偉大的人民而戰鬥!我們不怕艱難困苦,紅軍能長征,我們就能吃苦”的豪言壯語。就這樣,這些熱血沸騰的青年們大聲唱著激昂的《共青團員之歌》,他們發誓要做中國的保爾·柯察金。
在金融係統,為了生活上的方便,組織上動員當時已有對象的青年在出發之前結婚。中國銀行上海分行行長陳穆為47對新人主持集體婚禮的熱烈場麵。新婚燕爾,新人們沒有顧得上享受纏綿的蜜月,就緊張地處理完在上海的事務,換上列寧裝、軍便裝一路風塵地抵達蘭州。來到蘭州後,新婚夫婦們睡在上海人聞所未聞的火炕上,他們在火坑上架起了床板……
年僅17歲的馬麗華是家中的獨女,為了參加革命,為了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她瞞著家人偷偷報了名。然後才去給父母做工作:“大西北是一個美麗的地方,西安還是一個古文化名城,那裏皇帝住過,那裏有絲綢之路,還有火焰山、花果山……”在馬麗華的勸說下,父母同意了她的選擇,但是,父母沒有想到的是,馬麗華一去就是幾十年,一輩子把根紮在了蘭州。
“我們無愧於青春,無愧於子孫”。現在,當年的青春少女已經變成了滿頭花發的老太太,但她們從不言悔。一位叫程潔的上海老太太淚光瑩瑩地說:“為了國家的建設,我們當初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回想當年,那是一件自豪的事情,因為在祖國最需要我的時候,我沒有當逃兵。現在,當年的同學有的已經不在了,但作為活著的我們,也是幸運的,因為我們看到了祖國的繁榮和強大,看到了蘭州的變化!”
張慧娟和姚雅仙說:50多年了,我們這些上海“丫丫”子紮根蘭州,獻了青春,獻終生;獻了終生,獻子孫。我們踏踏實實地做人,踏踏實實地工作,現在我們雖然老了,可我們的兒子、孫子還在蘭州,他們會把蘭州建設得更美麗更繁榮。
徐美麗是家中的長女,家中共有姐弟5人。1956年,剛剛16歲的徐美麗從上海商業幹部學校畢業後,分到了上海專賣公司上班。幾個月後,她毅然決定響應黨的號召要來蘭州。家人對此非常吃驚,身體不好的父母堅決反對年幼的女兒出遠門,但徐美麗卻對蘭州充滿了憧憬:蘭州是一個新興待建的工業城市,聽說還是一個拿牛奶當水喝的地方。紮著羊角辮的“小鬼頭”最後還是不顧家人的勸阻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大西北,把青春年華,把畢生心血都獻給了蘭州的建設事業。
當時的蘭州,同大都市上海有著天壤之別——火車站竟是席棚,飯店的客房連玻璃都沒有,木板床上隻有一個塞著麥草的墊子。黃河上漂的是羊皮筏子,冬天河水封凍後能走馬車和汽車,城裏連像樣的公路和房屋都沒有,除了六七條碎石馬路外,其餘全是坑坑窪窪的土路,人走上去,鞋裏鑽滿了浮土,一旦遇到汽車經過或刮風,就黃土飛揚,讓人睜不開眼睛,下雨天更是泥濘難行。環境盡管很惡劣,徐美麗始終執拗地認為:我們是新中國新生的一代,經過我們這一代的努力和創造,蘭州終有一天會變成美麗的新興工業城市。
後來,徐美麗成為5個孩子的媽媽,為了方便工作,她把幾個孩子分別寄養在上海和杭州,一門心思撲在工作上。在那艱苦的年代裏,徐美麗說她不是沒有動搖過,母親無數次地勸她回上海,說“就是喝湯,母女也要一起喝”,但徐美麗怎能舍棄這片她曾為之奮鬥、為之獻身的熱土呢?她跟母親說:媽媽,蘭州就是我的家,女兒離不開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