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8月26日,蘭州解放。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彭德懷、副司令員張宗遜、政治部主任甘泗淇和中共甘肅省委書記張德生等,以及軍管會工作人員隨軍進入市區,並宣布從即日起對蘭州市實行軍事管製。由解放區派來的3869名地方幹部和部分軍隊幹部陸續分配到省、市黨政領導機關工作。
老區來的幹部成為新生蘭州的第一批移民。他們帶領全市廣大黨員幹部群眾,團結奮鬥,克服困難,全身心地投入新蘭州的建設之中。
1949年底,蘭州市城市人口總數僅為19.97萬人,是全中國最落後的城市之一。新中國成立後,蘭州與北京、杭州、柳州一並被列入國家進行重點建設的四座城市之一。到1952年底,蘭州市城市(非農業)人口就上升到23.56萬人,至1955年底,城市人口已經猛增至40.1萬人;1956年為57.78萬人;1958年已經躍為70.8萬人。在1950年至1959年10年期間,蘭州市區人口增加了66.09萬人,到1960年底,城市人口的數量已經激增到85.76萬人。其中自然增長12.44萬人,遷移增長53.65萬人,在增長的人口中遷移增長占了64.89%,其中80%以上都是50年代移民來的。1960年,蘭州市區麵積也急速擴張至9688平方公裏。
從此,在蘭州隨處都可以聽到來自全國各地的方言,可以看到來自五湖四海的人群。大家雖然過著極為儉樸,甚至可以說是艱苦的生活,但每一個人的心中都充滿了對美好未來的憧憬與渴望,他們立誌要在蘭州這片熱土上建功立業。
自古以來,蘭州就是一個移民城市。20世紀50年代因“支援大西北”而來到蘭州的人最多,是曆史上規模最大、水準最高的一次移民活動。它奠定了蘭州移民城市的地位,提升了移民文化,打造了城市精神。蘭州也由此進入有史以來發展速度最快、規模最大、成就最高的階段。
新中國一成立,就立即顯示出社會主義製度的巨大優越性,這便是全國人民在行動上的一盤棋。
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改變地區差距,力求平衡發展,是黨中央建國後的一項重大決策。為貫徹這一決策,國家把蘭州列為重點發展城市,並將其確定為我國重點工業基地之一。第一個五年計劃中全國確定的156個重點建設項目中,在蘭州興建的就有8項,即蘭州煉油廠、蘭州化學工業公司、蘭州石油機器廠、蘭州化工機械廠、西固熱力發電廠、蘭州自來水公司、五〇四廠、蘭州鋼廠、長風機器廠、萬裏機器廠、蘭州毛紡廠。
1953年12月,政務院財經委員會副主任李富春率領中央專家工作團來到蘭州,經實地考察,確定了蘭州的城市性質、發展規模和工業布局。應該說,這是蘭州發展史上迎來的第一個春天,它為蘭州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是蘭州發展史上一次難得機遇。從此,建設者從四麵八方匯集蘭州,特別是老工業基地東北更是一馬當先,先後派出數以萬計的技術力量千裏迢迢支援蘭州,涉及鐵路、電力、冶金、煉油、化工、機械製造、建築安裝等各行各業。這些開拓者中不乏高中級工程技術人才、企業管理幹部、大中專畢業生、身懷絕技的技術工人。
一時間,新興的蘭州,到處是工地,建設隊伍從四麵八方雲集而來,城市人口急劇增加,而全市商業、服務業的現狀與迅速發展的工業和城市建設的要求極不適應,僅僅依靠蘭州乃至甘肅的力量在短時間內難以解決這一問題。另一方麵,上海這座遠東的第一大都市,建國前工商業服務業高度發展,過分集中。建國後,由於外部的封鎖和國內消費的變化,經營很不景氣,使其工業、商業、服務業一度處於低潮,一些企業的資金需要尋找新的投資環境,一些閑散下來的職員、技師、工人也需要有新的工作,社會上還有很大一批人需要就業。在這種情況下,中央決定,采取企業內遷和勞動力調配辦法,組織動員上海一批企業、資金、人員支援內地建設,同時緩解上海的矛盾。而上海的援助,使得蘭州市在很短的時間裏完成了城市服務功能的建設,為後來的經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