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節 屯田,八方嫡庶共建家園

  古時的充邊、屯田,可謂由來已久了。遠在秦始皇開邊,辟置榆中縣以後,就采取了徙謫充邊的舉措,徙移民到荒漠的邊界地區進行開荒農耕。

  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年)從內地“遷北河、榆三萬家。”《匈奴列傳》也說:“秦滅六國,而始皇帝使蒙恬將十萬之眾北擊胡,悉收河南地。因河為塞築四十四縣,城臨河,徙謫戎以充之。”蘭州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移民,從此宣告開始。

  戍邊屯田,讓漢族人搬遷到這邊塞之地墾荒屯田,從政治上確立了以漢族為主的穩固大局,同時從經濟上也增加了邊防軍糧、輜重等軍需品的實力。

  漢武帝對匈奴的戰爭,使“金城、河西並南山至鹽澤,空無匈奴。匈奴時有候到者,而希矣”,河西之地正式歸入西漢版圖;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之戰”,使“匈奴遠遁,而幕(漠)南無王庭”,從根本上削弱了匈奴的勢力,使其再也不能對漢朝北部和西北邊境構成重大威脅,這就為蘭州人口的發展創造了安定的社會環境。另外,河西匈奴所降4萬餘人,有相當部分被安置在隴西、安定兩郡,成為甘肅的編戶民,金城也不例外。

  漢武帝攻打匈奴的戰爭取得基本勝利以後,就開始經營甘肅,影響最大的是移民實邊和屯田。

  開田官,實行屯戍。元狩二年(前121年),“漢渡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萬人。”這裏所說的令居,即是今天的蘭州市永登縣境內。

  在屯田官(農都尉、護田校尉等)的指揮和管理下,有專門的戶籍,耕種國有土地,向西漢王朝納租交稅。屯民的來源,從史載和居延漢簡來看,主要由邊塞戍卒成建製轉化而來,也有內地農業區移徙來的貧苦農民和內地逃荒、避難而遷入河西及蘭州者。因此,他們與在將軍、都尉和校尉統轄下定時更換的“塞卒”是不相同的。他們是屯田的屯民。他們不僅直接增加了蘭州人口,還帶來中原先進的農業技術,發展了蘭州的農業經濟,生產出很多糧食和牲畜,為蘭州人口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

  漢武帝“移民實邊”和實行“屯田”的政策,使西漢中期蘭州地區增加了大批移民。漢武帝在西域進行了多次大大小小的戰爭,這些戰爭都以甘肅河西為根據地,出征前在河西集結軍隊,籌集糧草,為戰爭提供物質基礎,出戰後又返回河西休整,準備新的征發。於是,甘肅各地,尤其是蘭州和河西走廊,大批兵將馬騎穿梭似的來往行進,糧秣軍備轉輸的人隊車駝絡繹不絕,一向寂寥空曠的河西和蘭州轉眼間變得人馬麇集,熙熙攘攘。西漢時,金城郡所轄的十三縣,有三萬八千多戶,十四萬九千六百四十八人,金城人口達到第一個高峰。

  蘭州和河西歸入西漢版圖後,因為大量遷移內地人民和實行屯田開發,使河西與內地連成一片,蘭州成為東可入中原,西可達西域的交通要衝;而河西地域廣闊,綠洲廣布,宜農宜牧,使甘肅成為中原逃難人民可農、可牧、可商的新的謀生之地。大量的移民及屯田為河湟隴右的發展創造了基礎條件。

  東晉十六國時期,隴西鮮卑族在榆中立國都建立了西秦國。到410年,西秦國首領乞伏乾歸於九月擊敗後秦南安諸部後,虜民眾二萬五千戶,遷徙苑川、枹罕。十一月,在水洛城打敗姚興部將、南平太守王憬,獲俘七千餘戶,其中四千餘戶徙於榆中苑川,三千餘戶徙於譚郊(今甘肅臨夏西北)。這是榆中有文字史料記載的一次較大規模的移民屯田。

  唐朝前期,“貞觀之治”,甘肅社會安定,經濟迅速恢複,人口也隨之發展。唐王朝對河隴的經營和屯田使該地區邊防鞏固,政局穩定,為唐朝前期蘭州社會經濟和人口的發展,提供了保障。唐王朝對甘肅一係列積極的經濟政策措施,使絲綢之路大放異彩,成為經濟、文化交流的大動脈。經濟活了,蘭州社會經濟也隨之全麵發展。到天寶年間,“自(長安)定遠門西盡唐境,萬二千裏,閭閆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

  元末,由於戰亂、自然災害和瘟疫蔓延,北方地區出現了許多無人區。1368年,朱元璋把元軍趕到漠北。建立明朝以後,為了恢複和發展生產,也采取了移民墾田的政策,即把“地狹人眾”的山西地區的農民遷移到地廣人稀的河北、河南、山東、甘肅等地。我國曆史文獻中所記載的明初遷民,從明太祖洪武(1368—1398年)初年到明成祖永樂十五年(1417年),曆時50年。這時的蘭州有大量的移民入住墾荒、屯田,包括一些服刑流放的犯人,當時的蘭州人稱他們為“充發軍”。

  這些“充發軍”是死也不願遠離故鄉到這高寒邊遠的邊塞之地來的,但作為獲罪之人,他們別無選擇。在朝廷官兵的押送下,他們一步一回頭地,舉家來到這裏充邊。

  在安寧區的孔家崖,居住著一個王姓家族,其家譜中,對由浙江餘姚遷徙金城的時間和原因均有記載。他們是宋代理學家王陽明的後代,其遷移是出於官府壓迫剝削,為避役亂,四出謀生,擇地定居。遷徙時間約在明正德末期或明嘉靖年間。遷徙之路漫長而艱難,走一處不行再走一處,長途跋涉,備受艱辛。“一遷而蘇,再遷而山左之兗,自兗三遷而山右太原,四遷則陝右之”。遷徙的路線經曆了今天的江蘇、山西、陝西,最後選定金城袖川定居。定居後,“大治田產,丁極繁盛”。個別戶向四周輻射,已是蘭州大族之一。王陽明之孫遷蘭已曆四百多載,後人中知名的桃源詩人王三祝係第17代孫,王三祝少年聰穎,13歲中秀才,三赴鄉試而不中。遂淡泊功名,立誌學醫,鑽研詩詞,造福地方。他生性豪爽,輕錢財,重義氣,廣交友;一生貧居,處之泰然;醫德高尚,扶困濟危,對貧者免費看病,不取分文;他捐物出力,興修水利。著作甚豐,有《敏求錄》等數卷傳世,是蘭州一位知名的曆史人物,至今為人們所傳頌。王三祝生於清嘉慶三年(1798年),卒於清光緒八年(1882年),享年85歲。

  窯街大砂村,一韓姓家族遷徙時的身份,卻是充軍發配。據《韓氏家族祠譜》記載:“吾始祖乃古都南京朱石巷人,洪武年間始祖胞兄弟三人,曆經艱難輾轉來西。一落碾伯(今青海樂都)洪水店,一落今永登七山俞白家,後陸續來大砂,一落現紅古窯街大砂。”如今這韓氏三兄弟的後人僅在大砂村的便有七十多戶。

  由於曆代統治者在蘭州推行了移民墾荒的國策,分地域安置實行軍屯、民屯和商屯形式的移民。籍民為軍,選立都衛,置衛屯田,募商人到邊地開荒種田,向軍隊繳納糧草,然後領鹽引做買賣,使蘭州地區人口大量增加,與此同時,大批的流民、貧民、罪囚遷發定居後便形成了新的許多民屯。隨著時光的流失,來自各種渠道的移民,就不斷繁衍生息而變為老蘭州了。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