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忙於責編《蘭州市誌·文物誌》,作為當年必須出版的任務,下半年又接受撰寫《民俗民風》的任務,實在無法分身。到年底,《文物誌》交付出版後,方才騰出手,集中精力撰寫《民俗民風》,春節與雙休日,均未曾休息。因要光盤書稿,逼著學用電腦寫作,至2006年4月中旬終於打完最後一個字而完稿,總算鬆了一口氣。9月以後,根據所提意見,又對書稿做了一番修訂、潤色。
我生於蘭州龍尾山下的梨花館裏,喝黃河水長大,對這片土地充滿了熱愛之情。由於自小生活在質樸的民俗氛圍之中,感受著豐富多彩的民俗事象,“潤物細無聲”,融入精神世界,無形中支配著行為舉止。及長,才發覺,那些熟視無睹的平常事物中,有文化,有學問,它是滲透在生產、生存、生活和心靈諸方麵的民間文化。在好奇心的促使下,常常愛向年高德劭的忘年交問其原委,在他們娓娓動聽的訴說中,聽到了往昔,進入了曆史。後來才知,這是千百年來由民間大眾自覺傳承下來的,當然,它在長期傳承的過程中,或多或少積澱著一些非科學,以至落後的因素,因此,本書盡量采取批判地繼承的態度,盡量介紹蘭州的良風美俗,保持蘭州民俗的特色,摒棄那些陋習,使它在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中發揮應有的作用,並留下一份蘭州民俗田野調查方麵的資料。
本書主要根據我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所作的《蘭州民俗田野調查筆記》,以及采訪耆老而寫成的。在此,我特別感謝劉子蔭、趙浚先生,我十幾歲時,就聽他們演說蘭州民俗事象,使我深感它的感人魅力。同時十分感謝馬曉餘、何天祥、安守仁、馮鶴齡、羅延孝、朱延有、蕭正禮等先生,他們都是七八十的,甚至九十多歲的老蘭州,我曾過采訪過他們,感謝他們的支持。最後,特別感謝蘭州大學民俗學專家柯楊教授,審訂書稿,並提出寶貴意見。感謝羅延孝、徐難、田玉林等先生提供所拍照片,文岩、陳登勇先生提供畫作,除此之外的圖照,一部分是清末民初無名氏的作品,一部分是作者拍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