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陝甘總督駐節明代的肅王府,他們出外時,衛隊便從棲息在月牙池裏的乞丐中,挑選一些健壯精神的,發給服裝,令其杠上“肅靜”、“回避”、“察吏”、“安民”的木牌,做臨時儀仗隊,待炮手燃放三聲“起身炮”,他們就鳴鑼開道,走過月牙橋,隨後就是馬隊簇擁的總督大轎,威風凜凜,出轅門而行。民國初年的甘肅督軍也駐節裏麵,大帥坐轎出衙,也要燃放三聲“起身炮”,讓老百姓回避,民國了,還用清代的官儀,官僚積習,何其深重乃爾?
炮手是由楊姓世襲的,住在轅門炮房(原市圖書館)裏。他每天除燃放大帥“起身炮”外,還要燃放三聲炮,用來報時。一天的三聲炮有不同的名稱:黎明五六點,燃放“醒炮”,喚醒沉睡的人們起來;中午十二點,燃放“午炮”,作為下班、午飯、午睡的信號;晚上八九點,燃放“二炮”,是各個街巷關鎖柵門、吹燈睡眠的信號。當然,隨著季節的轉換,夏天“醒炮”燃放的早一點,冬天遲一點;“二炮”則夏天遲一點,冬天早一點;而“午炮”鎖定中午十二點,沒有變化。
民國初年的楊姓炮手,個子高高的,頭發花白,有點駝背,耳朵早被震聾了。他的工作就是填火藥裝炮和放炮:用一個鑄鐵炮筒,高約一尺二三,直徑約三寸,內裝火藥,上填白土;置於炮房門口,用粗香點燃炮眼上的長撚子,從容離開,一聲巨響,聲聞轅門周邊十多裏,人們據次安排飲食起居。炮手的報酬是每月兩鬥麥子,從源源倉裏領取。楊炮手年輕時身手矯健,擅長攀緣。當時,轅門有四個高大旗杆,高達十三四丈,上懸陝甘總督官銜旗幟,旗下不遠處安裝一張桌子大的木鬥,裏麵老鷹築巢。一次兵丁升旗,一不留神,把升旗的繩子夾在木鬥縫子裏,拉也拉不動,升不上去,降不下來。楊炮手自告奮勇,輕舒猿臂,唰唰攢了上去,拉出繩子,旗幟得以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