糝飯是昔日蘭州人的家常便飯,因之有“早糝飯,晚糝飯,晌午涼水拌炒麵”的說法。因為糝飯花錢少,烹製簡單,耐餓。一般用粱穀米,熬為粥,再旋撒穀麵或糜麵,旋用擀杖或Y形糝飯叉,順一個方向攪動。要是順逆胡攪,就會結成一些小疙瘩,裏麵包著生麵粉。攪得時間愈長愈好,故有“若要糝飯好,三百六十攪”之說。實沉的糝飯當屬賑災時放的舍飯,水煙坊推刨匠吃的糝飯,又稠又硬,能夠窩斷筷子。前者是瀕臨死亡線上的災民,打回舍飯,切為小塊,置鍋內,倒水,放入野草,熬煮後救命;後者勞動強度特大,以維持大量消耗了的熱量。
糝飯是雜糧做的,極素淡,吃時講究菜好、菜多,才好送飯入口,因之有句俗話:“糝飯憑菜呢,官司憑賴呢。”此話雖然一些無賴氣,但是說明了糝飯配菜的重要性。說是菜好,也不過是炒洋芋絲、炒雪裏蕻,或油熗幹辣椒絲、蔥花的酸白菜絲,油辣子、醋等。後來,多用玉米麵做糝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