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秦維嶽《皋蘭縣續誌》載:“八月三日,祭阿公祠,梨園作劇,酺飲。”光緒盧政《皋蘭縣續誌稿》載:“八月三日,祭阿文成公祠,自朔日至初八日,陳百貨、雜劇,四民雲集。”阿公即阿桂,滿洲正白旗人,乾隆三年(1738年)舉人,充軍機處章京,後擢內閣學士。曾率兵平定準噶爾部和天山南路、大小金川,晉公爵。乾隆末,以欽差大臣名義參與蘭州戰事。卒後諡文成。道光三年(1823年),其孫那彥成任陝甘總督,奏準朝廷為其祖父建祠,列入祀典,秋季官方致祭,香火興盛,此後逐漸演變成以出售字畫、品嚐瓜果的文化廟會。
八月上旬,瓜果飄香,雷壇河畔遊人似潮,紛紛走過木橋(今雷壇河鐵路橋稍北),進入金天觀山門,逛雷壇會。觀內到處排滿貨攤,有京廣雜貨攤,也有日用百貨攤,更有小孩們最喜歡的漫臉子(麵具),什麽關公的、孫悟空的,以及玩具刀槍劍戟。還有應時瓜果攤,二三十斤的大西瓜、散發酒香的醉瓜,以及大紅棗兒、酥蜜梨、葡萄,色彩鮮豔,香味縷縷。鍋蓋大的葵花,雜七雜八堆放,其籽有白的、灰的,還有黑紫色的,無不籽大仁飽。煮熟的嫩包穀,散出誘人的香味。還附帶出售清供品——“心不幹”,一嘟嚕一嘟嚕的橘紅色似小燈籠的果實,配以綠葉,十分豔麗可愛,人們買回去,掛到牆上,作為清供,一直保持不變色到次年,故名“心不幹”。另有賣一束束嫩黃色碎花花的,此即學名叫磯鬆的野花,瓶插幾個月而不變色。
再往西為阿公祠的戲台,坐南朝北,台上絲竹鑼鼓齊奏,演唱秦腔,台下人頭攢動,時時喝彩。戲場北部為小吃攤,什麽涼粉釀皮子、蕎粉、灰豆子、甜醅子、肉、肥腸麵、燴麵片、酥餅子等等,甜酸香辣,任君選用。也有耍把戲賣當的,擊魚鼓筒板唱道情的。再往西、往北,搭起棚子,移來酒房、菜館,操辦酒席,一般為雞肘席、海菜席,食客吆五呼六,醉語聲聲。進二門,入過廳,即為大殿,殿前兩側為儀仗架,分插紅棍兩根、杏黃傘一把、旗槍五隻,殿中塑阿桂坐像。八月初三,地方官員拈香致祭。
阿公祠西側為雷壇,中有檄雷之壇,四周為回廊,繪有《雷祖出巡圖》、《雷祖回宮圖》與《金闕玄元太上老君應化圖》壁畫。古董商、裱糊匠以及字畫收藏好家,將古今字畫掛滿回廊,有郭朝佐、冷文煒的草書,張美如、唐璉的行書,朱克敏的八分書,王曉霞、唐璉、溫虛舟的山水,馬虎臣、曹蓉江的花鳥,趙衝穀、明福、陳韶伯的人物,應有盡有,貨真價實。至於宋徽宗的鷹、趙子昂的馬、鄭板橋的竹子等大家作品,十有八九是贗品。有些宦遊者以物美價廉,多買朱克敏、唐璉的作品,使蘭州書畫名家傳名東南諸省。還有賣鍾鼎彝器、青花瓷、宣德爐等古董的。抗戰後期,國民黨某幹部學校及軍隊進駐雷壇,持續百年的雷壇會終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