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明朝前期開鑿溥惠渠,引來阿幹河水以來,阿幹河畔,龍尾山下,蘭州城南的廣大地帶,成為一片綠帶,廣植冬果、軟兒、酥木梨、金瓶梨、吊蛋子、馬奶頭等梨樹名種,樹下多種蔬菜,西起上溝、下溝,中經柏道路、南林路,東至鼓樓巷、顏家溝,渠水彎曲,楊柳夾渠,鳥鳴鷹翔,環境幽雅。而龍尾山麓高低錯落,建有北鬥宮、上帝廟、酒仙殿、白雪樓、紅樓、朱家廟、三光殿、三星殿,翹角飛簷,雕梁畫棟,恍若仙境。各廟前部多為淩空懸樓,稱之為“梨花館”。其中的白雪樓、紅樓,最宜春賞如雪梨花,秋看霜染紅葉,故名。梨花館下正對著上溝、下溝梨樹最繁密處。暮春三四月間,春風勁吹,千樹萬樹梨花競相開放,形成一片香雪海,在春日映照之下,花海晶瑩耀眼,形成蘭州八景之一的“梨苑花光”景觀。
城裏人紛紛出安定門,倘佯樹下,踏青賞花,呼吸新鮮空氣,累了坐在樹下野餐。挑擔子賣涼粉、釀皮的,扛案板賣臘肉、鹵肉的,也趕來大做生意。廟裏香煙繚繞,香燭高燒,誦經之聲綿長不斷。有的廟裏演出秦腔,引人觀看。文人墨客則憑欄賞花,飲酒賦詩。1910年春,蘭州翰林、甘肅省谘議局議長張林焱與同人登梨花館,遊賞梨花,酌酒有詩:“春去春來年複年,同遊又是豔陽天。梨花萬樹都成雪,楊柳千絲欲化煙。風急河聲喧樓外,月斜峰影落樽前。歸途偶向城南過,錯被人呼作地仙。”寫的是憑欄懸樓賞花觀景的情景。而三四十年代,甘肅省政府秘書李少陵攜友逐個遊覽城南梨園,寫成《蘭州花朝節放歌》:“桃花紅,梨花白,蘭州城外花如雪。梨花白,桃花紅,蘭州城內馬如龍。少年騎馬看花去,人滿花園花滿樹。蝴蝶雙雙撲麵來,正是遊人斷魂處。春色無邊渡玉關,蘭州此日勝江南。滿地清香關不住,竟日看花不忍還。山前山後花如簇,園裏園外人如玉。家家戶戶看花忙,人麵花容看不足。我來蘭州已十年,恬淡清靜心安然。每逢塞上花朝節,也得隨人鬧一天。”全為紀實。花朝在農曆二月十五日,為百花生日,梨白桃紅柳綠,龍尾山前後一派花海,家家戶戶看花忙。
20世紀50年代後期,隨著城南的擴建,梨園逐漸變為樓群和公路,龍尾山下的梨花會隨之消逝。而鹽場堡、杜家台、孫家台、徐家灣一帶猶存“梨苑花光”景觀,花開時節,多有遊人欣賞。八九十年代,這一帶陸續建樓拓路,梨花會遂移往皋蘭縣什川。什川在蘭州城區東北二十多裏處,地處黃河右岸,至今仍有萬畝梨園,其中多有兩三百年的老梨樹,虯枝橫空,古意猶存。自90年代後期,皋蘭縣政府舉辦梨花會,開展旅遊,名氣大噪。春風吹拂,梨花盛開,張燈結彩,表演社火,演唱蘭州鼓子,擺設茶攤,開辦農家樂餐飲住宿一條龍服務,吸引蘭州、白銀等地遊人,乘車而來,盡興遊賞。發揚光大了梨花會的內涵,增加了農民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