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這天,陽光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白晝最短,此後陽光直射位置逐漸北移,白晝逐漸變長。冬至在農曆十一月,即大雪後十五日,按我國傳統陰陽觀念,則認為陰極而陽至,故有“冬至一陽生”之說。蘭州至遲在清乾隆時,有冬至拜小歲的習俗。所謂小歲,即漢晉時為臘月的第二天,要“敬酒尊長,修刺賀君師。”至明代以冬至夜為小歲。明清以來,冬至這天,蘭州人要請私塾先生吃飯飲酒,弘揚尊師重教之道。紳民從黃河沿搬來冰塊,用綢子包裹,放在督署南麵大照壁下,或其他官衙的照壁下,給官府獻冰塊。晚清,詩人張質生賦詩吟此習俗:“獻冰官府一條斜,照壁驚看插象牙。鍾乳倒垂綿歲月,生綃硬裹護英華。配成顏色孤山鶴,合署貼頭處士家。獨抱冬心撐玉骨,陽春一曲和誰誇。”百姓一大早要吃頭肴泡饃。所謂頭肴,就是用肉臊子、豆腐丁、胡蘿卜丁、金針、木耳、粉條子,加粉芡,熬製的稠湯。滴水成冰的寒冬,喝一碗泡著饃饃的頭肴,熱到心裏,暖到身上,企盼一冬天都不要凍著。何以在冬至吃稠糊糊的頭肴呢?因為按幹支計算,農曆十一月屬子,子為混沌初分,混沌就是天地未開辟以前的狀況。或許蘭州人冬至吃頭肴,就是以應開天辟地的日子呢!近年來,隨著東南移民的增多,蘭州人形成了冬至吃餃子的習俗。據說吃了餃子不凍耳朵,然而隨著全球氣候的變暖,蘭州的冬天耳朵也不凍了。
從冬至這天起,大人們就要教娃娃們吟誦《數九歌》:“頭九二九,關門死守。三九四九,凍破碴口。瞎五九,凍死狗。六九七九,精溝子(光P股)娃娃拍手。七九八九,沿河看柳。九九加一九,犁鏵遍地走。”娃娃們在傳唱中獲得了一些知識:即天氣寒暖、物候變化,對人事物事的影響。五六十年代的冬季,蘭州相當嚴寒,一般在零下二十度左右,黃河封冰,地麵凍開裂口,尤以三九、五九最冷,凍裂手足、凍破水缸之事常有,家家以火爐、火盆、熱炕取暖。進入八九十年代,隨著全球氣候的變暖,上述情況已不複出現。
有文化的蘭州人,還要從冬至這天起填寫《九九消寒圖》。即選九個字,要連綴成文,均為繁體字,每字九筆,用雙鉤空白字,一般為“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每天用毛筆填一筆,到九九八十一天填完,也是一種雅趣。
§§第五章 五彩繽紛的廟會花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