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遲到清乾隆時,就有蘭州人九月初九,登白塔山、皋蘭山,飲菊花酒的記載。晚清至民國時,則多登白塔山西的金山寺,或坐混元閣內,或在百尺懸樓憑欄遠眺,俯瞰黃河如帶,鐵橋如線,車馬行人,心胸頓覺開闊,於是飲酒賦詩,其喜洋洋。1934年,舉人周應灃寫《九日登臨金山寺》:“攜酒金山落帽遊,芒鞋踏破戰場秋。九龍風雨衝關塞,萬馬波濤撼寺樓。揮劍削平中外憤,傾杯滌盡古今愁。年來更盡登高興,長嘯昆侖頂上頭。”《易經》有“以陽爻為九”之說,九月初九,兩九相重,日月均為陽,故名“重陽”,有宜於長久之意。是日登高飲酒,可以長壽,驅邪免禍。上引七律,即寫蘭州士人重陽節登高的情景。其中的“落帽”,指東晉大將軍桓溫的參軍孟嘉重陽登高,宴飲吟哦時,秋風吹落帽子的典故。“九龍”,即九龍台,即今九州台。“萬馬波濤”,指金山寺下、黃河中的白馬浪景觀。
20世紀80年代,國家規定重陽節為老人節,是日,各機關單位、廠礦企業、學校,組織離退休職工,登臨南北兩山,飽覽秋色,安度金色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