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消退,天高氣爽,蘭州城裏瓜果飄香,迎來中秋佳節。此節有拜月、吃月餅習俗,一般合在一起進行。明清以來,蘭州的八月十五夜間,連回娘家的媳婦都要趕回夫家,全家團聚。院內供桌上擺月餅、西瓜、醉瓜、酥蜜梨、紫檎、葡萄、紅棗,紅翠金黃,流香溢彩。供品中必有蘭州晚熟的大西瓜,將其削成鋸齒形,相互齧合的兩半,可扣成一個整瓜,以增進美感,顯示技藝。孕婦根據所削鋸齒數來占卜:奇數生男,偶數生女。待月亮升空,焚香燒紙叩頭,禱告太陰星君保佑全家平安、莊稼豐收。看著彩雲追月,爺爺奶奶則教孫兒念頌兒歌:“月亮月亮光光,貓兒跳到缸上。缸上一塊肉,貓兒吃上不咳嗽。”稚嫩的兒歌中待皓月當空,月光如水之際,全家分食瓜果月餅,共敘天倫之樂。
商店賣提糖月餅,那是用模型翻出來,烤製而成的,有桂花、豆沙、冰糖等餡,其特點是甜而膩。店家在櫥窗內將大小不等的月餅由大到小摞成寶塔形,並用彩色皺紋紙剪成拉花網,將“寶塔”罩起來,以吸引顧客的眼球,擴大銷售。老百姓自製月餅有兩種:一種是烙成的油鍋盔,有發麵的,餡是玫瑰糖、冰糖、核桃仁、紅綠絲,酥而耐嚼,甜而不膩;也有不放餡的,摻入苦豆子粉,香而耐嚼,外表用鑷子鑷成圓月桂樹或太極圖,古樸大方。死麵的油鍋盔,多製為兔子、娃娃、茶壺、葫蘆等形狀。兔子形,大概是為月宮中嫦娥的玉兔造像吧。另一種是蒸製的千層餅,將施好堿的發麵,揉好,擀成餅狀,抹上清油,一層薑黃、一層紅曲、一層苦豆子粉,層累而成碩大饅頭形,頂端塑蟠龍;其斷麵五色雜呈,絢麗可愛。其實這是一種封閉的農耕文化習俗的傳承,瓜果城文化的積澱,帶有慶祝秋收的喜慶色彩,蘊含大團圓的信念,散發著酬謝神明的意識。親朋鄰裏互贈月餅,用以敦親情,睦鄰裏。時間推移到改革開放的八九十年代,蘭州人與全國人民一樣,在解決了溫飽之後,追求更高的物質與精神享受。反映在中秋節習俗上,已革除了燒香叩頭拜月的舊習,繼承了闡揚中華團圓民俗信仰的優良傳統。全家在豐盛的晚餐後,品嚐各種高檔月餅、名瓜異果,收看電視台的中秋文藝晚會,欣賞“蟾光飛上一輪圓”的滿月,思念在外地工作學習的親友,思念港台同胞,企盼祖國早日完成統一大業。這應該是一種進步的時代精神,是蘭州人節日觀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