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至民國初年,蘭州有打春牛的習俗。《周禮·月令》有“出土牛以送寒氣”的記載。臘月裏,先在府城隍廟裏,在一輛大車上用泥塑成一尊春牛。立春那天,皋蘭縣知縣坐著八抬明轎,後麵跟著十來個壯漢拉拽的春牛車,有一男孩牽著牛,稱之為“芒神”,也叫“芒兒”。看熱鬧的前呼後擁,浩浩蕩蕩,出拱蘭門(南稍門)而去,到了南郊的喜神場,敬獻供品,知縣焚香叩頭、宣讀祭文後,執杖打三下春牛,謂之“打春”或“鞭春”,表示寒氣已去,春天已到,象征性地勸導農民及時春耕,勿誤農時。接著將泥牛打碎,眾人爭先恐後搶奪泥塊,謂之“搶春”,搶到者能獲得福氣。
立春這天,講究吃春餅,稱之為“咬春”。用死麵烙成薄餅,卷上焯豆芽、韭黃炒肉絲、涼拌菠菜、炒洋芋絲等,咬而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