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四十四章 張一悟:隴原大地上的火炬人生

  你像一個辛勤的農民,和其他同誌一道,把革命的種子,最早撒在甘肅的土地上,用自己的心血來澆灌、撫育、培養。小心地保護它們發芽、成長和茁壯。

  ——摘自張一悟同誌祭文

  “登高一呼,山鳴穀應;舉目四顧,海闊天空。”真正的革命者就有這樣的胸襟與氣度。他是甘肅最早的共產黨員,是甘肅人民忠實的兒子,在和無數革命誌士的一同努力下,讓革命的火焰在遼闊的隴原大地上蔓延起來。張一悟(1895—1951年),原名張種德,學名張穀,甘肅榆中人。

  男兒立誌出鄉關

  1918年的秋天來得格外早。這天,秋高氣爽,天高雲淡,一個23歲的青年背上了遠行的行囊,他望了一眼身後鍾靈毓秀的興隆山,又將目光投向了遠方——雲山蒼蒼,流水茫茫……

  在經過了一段山高水長的跋涉之後,他終於來到了向往已久的新文化中心——北京,如願以償地進入了北大預科班學習。在這裏,他如饑似渴地學習新文化,經受著歐風美雨的洗禮,在一年後的五四運動中,有幸結識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李大釗,並從此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當時的北京處在無能的北洋政府統治下,祖國受著西方列強的欺淩。他同張亞衡、丁益三作為甘肅旅京學生代表,積極參加反對北洋政府的鬥爭,被譽為“榆中三傑”。經過李大釗的介紹,他南下武昌,進入武昌高等師範教育係。在校學習期間,他堅定了共產主義信仰,改名為“一悟”。這是他人生的標誌與轉折,在此後二十幾年中,他自始至終懷著崇高的理想奔波奮鬥,麵對國民黨的高壓政治,他輾轉異地宣傳革命,被捕後以牢獄為家,氣節如蘭似金,他是一生都在“悟”,悟什麽呢?悟他選擇的覺悟之路即共產黨領導的革命之路;悟人生的價值與追求;悟不變的信念;也悟對祖國、對人民、對父老鄉親的責任。

  革命火種播隴原

  “丈夫一生何所求?願把身軀易自由。”畢業回鄉的張一悟先後在蘭州一中、蘭州女子師範、武威師範任教,向廣大的愛國青年傳播革命真理,對青年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莫道浮雲終蔽日,嚴冬過後綻春雷。”他願作革命道路上的鋪路石,願作寒冬裏的微小火種,燃燒自己,溫暖大地。1942年,張一悟終於成為一名共產黨員,他也是隴原大地上的第一位共產黨員。

  1925年,冬夜。曆史會永遠銘記這個日子。就在這一天,在蘭州市小倉子6號張一悟家中,甘肅第一個黨組織——中國共產黨甘肅特別支部成立。張一悟任支部書記,由外地來蘭並向張一悟傳達建立中共組織的宣俠父和錢崝泉任支部委員。自此,隴原大地上星星之火漸成燎原之勢。辦夜校、成立政治訓練所、支持甘南拉卜楞藏民的反軍閥迫害鬥爭、成立“藏民文化促進會”,仰天謝時日,踏海鬥長鯨,隴原革命運動方興未艾。可偏偏在這時,革命的形勢發生了大逆轉:1927年4月6日,李大釗被張作霖殺害,蔣介石、汪精衛先後發動了“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張一悟等懷著一腔悲憤,在蘭州臨洮等地公開舉行悼念活動,怒斥反動派暴行,他遭到通緝,繞道前往西安。此後,他又參加了關中渭華起義,繼續著他的革命事業。

  誓如青鬆挺且直

  “歲寒,而知鬆柏之後凋。”這一年,他在山東被捕,關押在濟南第一監獄。他在受到嚴刑拷打後,在敵人讓他寫悔過書的紙上,奮筆疾書一首高適的《登隴》。

  他邊寫邊想,想到的是還未完成的事業,他也想到了家鄉,想到了父母妻子,思鄉情切,溢於言表。在詩後,還有兩句:“無話可說,速我一死!”反動派的花樣,無非是老一套:皮鞭抽打、金錢利誘、老虎凳、摻有頭發渣的汽油和辣椒水……他被折磨得遍體鱗傷,差點被棄於荒野。幸好,他的堅貞打動了同室難友,他們熱心救護,他在九死一生中撿回了一條性命。

  二十年來革命路,一生係得幾安危?就在死神快要逼近時,他的父親得到消息,立即找到鄧寶珊,請他出麵營救,鄧寶珊欣然應允。他被改判無期徒刑,在此後五年的牢獄生涯中,他一麵同疾病作鬥爭,一麵反對敵人的迫害,為改善生活待遇曾聯絡難友同當局進行絕食鬥爭。在他被捕的第五年,侵華日軍占領濟南,城中大亂,張一悟終於逃出魔窟。

  道裝偽服欺邏眼

  張一悟一生有許多化名,都是逃名遁世的詞匯,給敵人以假象,漏脫他們的魔爪。例如在濟南監獄念佛經,在冊頁上署名“空塵”;在練習小楷的題字簿上署名“退伍生”、又名“龕穀雲僧”、“棲雲山樵”等。他不但知識淵博,擅長書法,而且醫道高明,醫德高尚。1939年曾以行醫為職業,暗中進行地下活動。他平易近人,晚輩們親切地叫他胡子伯伯、胡子爺爺。他能言善辯,卻並不擺做官人的架子。這就是鍾靈毓秀的興隆山養育出的隴原赤子。他用錚錚鐵骨,把尊貴的頭顱,驕傲地高揚在敵人麵前,用滾滾熱血,把浩然正氣,注入滔滔向前的黃河。

  解放後,他繼續為黨和人民工作著,先後被任命為甘肅省人民委員會委員、甘肅省人民政府監察委員會委員、省人民政府委員。但多年的奔波和疾病毀壞了他的身體,1951年1月3日,甘肅人民的赤子張一悟離去了,帶著一生的坎坷和最後的欣慰離去了……所有的讚揚與惋惜都融進了這首叫作《胡子大哥讚》的詩中:

  終生流放為群眾,不愛紫羅厭膏粱。道裝偽服欺邏眼,馬列真經看行藏。牢獄安家成巨業,風餐露宿墾大荒。一世功名在地下,千載興隆埋香骨。

  青山有幸埋忠骨,他被安葬於家鄉興隆山棲雲峰腳下。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