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1890—1950年),字維之,號鴻汀。他出生於人傑地靈的甘肅康樂,是民國時期著名的方誌學家、史學家、金石學家。他一生從政,成績斐然,著作等身,其代表作《隴右金石錄》被譽為“中國第一部地方專業史著作”。
亂世幾沉浮
1911年,爆發了震驚全國的武昌起義,時任北京學官部書記的張維放棄了在北京優裕的生活,經由內蒙古回到家鄉臨洮,與家鄉同盟會會員和各方麵進步人士共同倡議組織州議會。為了宣傳民主進步的思想,他與同仁們創辦了《大河報》、《金城周報》、《政聞報》等多種啟蒙報紙,把北京先進的文化思想帶回家鄉。可惜在當時,軍閥勢力還很大,他們橫行幹涉言論自由,這些報紙因為議論時政、宣傳進步而一一被查禁了。
張維無奈,又回到了北京,擔任第一屆國會議院院長之職。但時隔不久,貪婪的袁世凱在北京興風作浪,掀起了一股複辟帝製的逆流。他霸道地解散了國會,驅散了議員,新生不久的民主被這股複辟的逆流浪潮湮滅了。張維不願意在袁世凱的朝廷作官,便居住在京城讀書,不久因為資費用盡,他又一次回到了家鄉,以教書為生。袁世凱死後,國會恢複,他回京任職,可是張勳複辟的漩渦又一次席卷而來,他被迫南下上海、浙江等地。鬧劇之後,他又一次回京複職。幾年後,國會又被解散,他再一次回到了家鄉。曆任督軍公署秘書長,甘肅政務、財政、建設廳廳長等要職。當時的甘肅百廢待興,他力行改革,主張財政透明,整理混亂的幣製,還建議成立銀行、貧民教養院、貧民節本處,整修公路橋梁,設立公園。為發展甘肅的工業和農業,他還力主興修水利、開發林業和礦產資源。在各個方麵,他都是一個成功的開拓者。1925年,張維時任甘肅省財政廳長,他力行整頓,革除財政積弊,製定新的財政製度,提倡並力行新式的財政登記製度。但是,改革終究是會觸及到一些人的利益的,一年後,他改任蘭山道尹,又一次與權要的意見發生了背離,他在仕宦之路上又一次遭受打擊。他不願意過那種屍位素餐的生活,拂袖辭職而去。這時,他的思想是複雜的:既憤慨不平,對當局充滿了不滿與失望,又關心國家的命運與前途,有著兼濟蒼生的理想與願望。他徒步前往四川進行遊曆,一路跋山涉水,探索前人的遺跡。在四川的兩年中,他博覽群書,結交蜀地名士,遊曆名山大川,懷古登臨,思索玄奧的人生,視野開闊了,他將目光放得更遠……
執筆書金言
由四川回到甘肅後,他就任省圖書館館長。從此,他開始潛心研究地方誌,最終成為隴上一位碩學名家。
甘肅自古以來便是黃河流域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有著悠久的曆史,燦爛的文明。漢朝時,甘肅是統治者抵禦外族入侵的重要根據地;隋唐兩宋以後,甘肅又成為中西交通要衝和最先接受外來文化的地方;元明清時,多民族在這裏雜居。所有這些,形成了甘肅地方史內容的豐富多樣和明麗絢爛。所以,地方誌研究就顯得十分重要。張維畢生致力於地方誌、曆史和金石研究。他一生勤勉異常,悉心鑽研,出文入史,皓首窮經,博覽群書多達七萬餘卷。妙手著文章,他成果累累,著作等身。“不畏浮雲遮望眼,隻緣身在最高層。”正因為他博覽群書,熟悉史料,通今博古,所以能夠口中出精論,筆下成妙語,對曆史人物的評價頗為中肯,堪稱精評。他認為,史學工作中最為重要的是史料,古今史料浩繁卷帙,汗牛充棟,史學工作者應該多做史料整理工作,為後代的研究者提供方便。而且在研究中,研治題目不易過大,如果題目太大,容易流於空泛,畢竟一個人的精力有限。最好能抓住其中一小部分加以細研,這樣才可以出成果。因為西北的史料頗多散佚,他便建議成立文獻征集館,由此,許多本已散佚各處的重要史料得以保存了下來。
張維還認為,方誌學應該重視編纂的科學性,並且符合時代的要求。他曾經說,治史並不僅僅是為了稽古,更重要的目的是學以致用。對舊體方誌的通病他也做了總結:比如某縣誌記載地方8景,詩文描寫本來就不足,又將它們分繪成圖,而所描繪稱讚的,無非是風月雲樹,青山澗水,這些景物哪裏沒有?這樣輾轉抄襲,成為地方誌編纂的痼疾,可惜不少名誌也未能免俗。史學工作應該求真求信,在史誌中能夠組織貫穿有法,議論中肯,高瞻遠矚,平整有法,再加上適當的剪裁,這樣才可以稱為經世之言,值得讚譽之書。
他一生著作頗豐,已出版的著作包括《隴右金石錄》12卷,補錄2卷,拓片2卷;《甘肅人物誌》24卷;《蘭州古今注》1卷;《隴右方誌錄》1卷,補錄1卷;《元魏諸鎮考》1卷;《仇池國誌》1卷等。另外,張維還有許多著作並未刊印,如《隴右史叢》150卷,《隴右財賦錄》10卷,《隴右政事錄》30卷,《隴右邊事錄》8卷等。張維先生的著作中,已出版的僅占其全部著作的1/10.
博大又精通
《隴右金石錄》是張維先生在金石學方麵的一部力作。漢唐兩朝都在長安建都,甘肅是近畿之地,所以,甘肅金石文物,隨處可見,隻是因為沒有專門的書籍收錄,所以很不受重視。他有感於《通誌稿·金石錄》太過簡略,就搜集舊誌,輯錄佚文,實地勘察,得到了許多重要的第一手資料。
在《隴右金石錄》自序中,他說,他輯錄金石的目的並非僅僅像世俗所謂的懷古談往,他想以輯錄金石舊文這種方式補益正史不述或語焉不詳之處。他將自己手中資料用以印證史誌記載,考定異同,糾正錯訛,然後按年代排列,曆時長達20餘年,寫成了《隴右金石錄》12卷,《補錄》2卷。該書纂輯博廣,考證精深,頗為海內外學者稱道。著名曆史學家顧頡剛先生盛讚這套書“博大精通,確為後學所必需。”它已被台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印行的《石刻史料新編》第1輯第21冊收錄。
《隴右方誌錄》是他考證甘肅、寧夏和青海各省的府、州、縣方誌及各專誌300餘部,綜述多年研究心得的著作。這部著作頗得方家讚賞,他的體例是具有獨創性的,此後各省的方誌皆有仿作,給後學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元魏諸鎮考》記述了元魏300年間的鎮將製度、建置始末及其對周隋軍製的影響,是以前曆史所缺乏部分的專著,考證詳細,有補一代曆史的功勞。
《甘肅通誌稿》始修於1929年,主要由楊思、張維等負責編修。由於諸多原因,參與修誌的許多人中途離去,隻有他自始至終、堅持到底。這套書經由他親自采訪、編錄、撰稿,雖說是成於眾手,可是如果沒有他自始至終的努力,此誌難以完稿。《甘肅通誌稿》敘寫了上起遠古,下至公元1928年甘、青、寧分省以前的曆史,總共450萬字,分為17綱,綱下又析為83目。與以前的幾部舊誌相比,該書的內容大為增加,尤其是民族部分單獨成誌,這在多民族共同居住的甘肅地區,顯得尤為重要。
張維先生秉性誠樸,待人謙和,他經常鼓勵後輩努力學習,他說,做學問不僅要致廣大,而且還要盡精微。為學講究明理致用,好學深思的人,一定能從他的話中得到益處。
張維先生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家鄉,他自己認為,可以概括他生平的,隻有史學、方誌學而已。1950年,他患腦溢血病逝。他一生治學嚴謹,皓首窮經,治學態度和方法值得後人學習。他的事跡被收入1935年《中國名人圖鑒》和1948年的《世界名人辭典》等多部辭典。他光輝的一生,永遠彪炳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