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十八章 吳可讀:鐵石一儒冠

  一官辛苦讀書來

  吳可讀(1812—1879年),字柳堂,甘肅蘭州人。其先世為浙江處州人,明初隨肅莊王就藩,而遷徙到蘭州,世為耕讀之家。吳可讀生性穎悟,尤善詩文。道光十五年(1 8 3 5年)考中乙末恩科舉人。其後,為了節省往返費用,便寓居北京達8年之久,執意博取功名,但屢試屢敗,未能得償心願。最後以舉人身份被派到伏羌(今甘肅甘穀)擔任縣學訓導,主講朱圉書院,並被聘為山長。道光三十年(1850年)由伏羌的弟子湊集路費,再赴京城參加會試,終於考中庚戌科進士,授刑部主事,晉員外郎,10年職務未動。1861年,母親去世,扶柩歸蘭,主講蘭山書院。1865年春再入都,補原官,後遷吏部郎中。1872年補河南道監察禦史,冬因劾成祿降三級調用。1874年返故裏重講蘭山書院,期間當過幾年山長。1876年起用為吏部主事。1879年以死諫慈禧為太皇太後而廢垂簾聽政殉國。

  吳可讀從政之餘,曆任各地教職,滋蘭樹蕙,桃李豐盈。他主講朱圉書院時就對症下藥,借給孔子的弟子伏羌石作蜀墓擬一楹聯:“共仰孔門高,問顏曾七十之徒,何處最多佳士;休言秦俗悍,自鄒魯三千而外,此間大有傳人。”鼓勵當地學生,破除自卑心態,奮發向上。他還要求諸生做學問就應時時觀察、處處留心,“諸生何處覓文宗,絕妙文章到處逢”。同時他也非常注重言傳身教,學習知識和修養品德並重。他主講蘭山書院時的得意弟子安維峻剛直不阿的品行,就與他的教誨有很大關係。另外,吳可讀還在幫辦甘肅團練、設立甘肅舉院、宣傳牛痘免疫等事,頗多建樹。

  吳可讀有《攜雪堂詩文集》,其中“攜雪堂對聯”部分收聯87副,有《題蘭州甘肅貢院》一聯共有192字,是天下聞名的長聯之一,其斐然文采,由此可略見一斑。

  青燈猶是書生味

  吳可讀剛直耿介,遇事敢言,很有士人風骨。1872年,當陝甘總督左宗棠奉旨鎮壓起義時,有個滿洲武將叫成祿的,官居烏魯木齊提督。成祿誣良為逆,肆意虐殺無辜肅州百姓,居然虛報戰功,說自己打了一場大勝仗。吳可讀接到同鄉字字是血淚的來信,義憤填膺,遂奏劾成祿的罪名“有可斬者十,不可斬者五”。於是成祿被革職拿問,定為斬立決。但誰想這成祿神通廣大,竟買通了個軍機大臣替自己在同治帝麵前說情,竟改斬立決為斬監候,雖說都帶了個斬字,可區別是相差千裏,命保住了不說,還有可能脫離牢獄之苦。吳可讀得知此事,憤不可言,上疏力爭,奏請“先斬成祿之頭懸之槁街以謝甘肅百姓,然後再斬臣之頭懸之成氏之門以謝成祿”。中國曆來就有“殺言官是亡國之象”的說法,但同治帝大怒,認為吳可讀是欺他年幼,才敢如此頂撞,非要他腦袋不可。三法司會審,刑部迎合皇帝,辦了吳可讀死罪;但定死罪要全堂同意,缺一不可。刑部尚書、左右侍郎;都察院左都禦史、副都禦史;大理寺正卿、少卿;共計13位堂官,一個個在奏稿上畫準,畫到大理寺少卿王家璧,無論如何不肯下筆。就因為王家璧的持正不阿,吳可讀才保住了性命,改為充軍。吳可讀劾成祿被充軍後,當時人有《贈柳堂二十韻》,形容吳可讀的風骨氣概:“乾坤雙淚眼,鐵石一儒冠。”一時傳誦天下。

  同治皇帝死後,慈禧太後為了收買人心,寬免了因進言而獲罪的官員,吳可讀因此得以重返京師,授官為吏部稽勳司主事。然而他的忠君之心,並未因差點被同治帝殺頭而改變,反而對慈禧太後的專橫有所不滿,更為眾多大臣竟無一人站出來替同治帝說一句公道話而氣憤。因此決定為絕嗣的同治帝抗爭一番。恰在這時,內閣學士廣安也因不滿慈禧太後的霸道而上了份奏折,認為“對於立嗣這樣的重大問題,臣下不應當緘默不語”。他在奏折中借古喻今,以宋代趙普不遵守宋太祖遺詔,擅立太宗的教訓為例,說“立嗣大計,雖然決定於片刻之間,但尤應重視其百代之後”。為了防止趙普那樣的人擅自廢立,請求兩宮皇太後立下“丹書鐵券”,以保證嗣皇帝生了皇子後繼承同治帝。慈禧太後看了,不禁大發雷霆,立即傳旨對廣安加以申飭。正臥病在床的吳可讀不由得悲憤萬分,立即下床取出筆墨,奮筆疾書,想再次上奏慈禧太後,為皇道正統討個公道。後經人勸才打消了這個念頭。一個小小的六品主事,人微言輕。更何況慈禧太後現在正在氣頭上,即便進言她也肯定聽不進去,與其這樣白白送死,倒真不如等等,總要死有所值。時間一年一年的流逝,但吳可讀那顆書生意氣,卻始終未改。

  臣命輕於揮汗日

  機會終於來了,光緒五年三月二十六日,是同治皇帝、孝哲皇後的大葬日,吳可讀決定利用這個機會,拚著67歲的老命向慈禧太後作最後的抗議。

  慈禧太後的親生兒子穆宗同治帝19歲病歿,身後沒有子嗣。慈禧太後不為同治立嗣,卻把她妹妹的孩子、醇親王之子載湉接進宮來,承接為文宗次子。這一來兄終弟繼,自己仍然可以以皇太後的身份垂簾聽政,這一舉止有悖於皇室定規。同治的嘉順皇後不堪淩辱,服毒自殺,滿朝文武無不起戒慎恐懼之心。吏部主事吳可讀,當時隻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小官,卻在同治和嘉順皇後的大葬典禮上,以死勸諫,要求將來載湉生了兒子後,仍舊承繼為同治之子,使“大統有歸”。吳可讀死前,怕禍及家人,給兒子的遺書中,要他“速速出京”,然後把身上僅存的40多兩銀子存放枕下,懷揣遺折,在薊州(今河北省薊縣)馬伸橋的一座叫三義廟的廢寺中上吊。“欲識孤臣戀恩所,惠陵風雨薊門東”。他是一心赴死的,自盡前恐廟宇經久失修,梁木衰朽,求死不成,又飲一碗毒藥,雙保險了,才用白繒懸梁自盡。

  吳可讀“死諫”,確實讓在京的讀書人興起無限悲壯激越之思。“兩宮皇太後一誤再誤……我朝二百餘年,祖宗家法,以子傳子,骨肉之間,萬世應無間然……惟仰祈我兩宮皇太後,再行明白降一諭旨,將來大統仍歸大行皇帝嗣子。正名定分,預絕紛紜。”奏折言辭激烈,軍機大臣寶鋆看得心驚膽戰,先還打算把遺折壓著不報,一看京師轟轟烈烈又是設祭招魂,又是建祠立廟,一時白馬素車,不曉得出了多少情文並茂的挽聯,才知道硬壓是壓不住的,才匆忙轉呈。慈禧太後看了遺折,感動而且困惑,她想,為了一件幾十年後的事,不惜拚上性命,可真有膽識。於是特頒懿旨宣示文武百官:“吳可讀所請頒定大統之歸,實與本朝家法不合。皇帝受穆宗毅皇帝付托之重,將來誕生皇子,自能慎選元良,纘成統緒,其繼大統者為穆宗毅皇帝嗣子,守祖宗之成憲,示天下以無私,皇帝亦必能善體此意也。有吳可讀原奏及王、大臣等會議折,並閏三月十七日及本日諭旨,均著另錄一方,存毓慶宮。至吳可讀以死諫言,孤忠可憫,著交部照五品官例議恤。”懿旨一傳,北京城內歡聲雷動,“其繼大統者為穆宗毅皇帝嗣子”這句話,正如慈禧太後所期待的那樣,產生了預期的效果。太後一句“以死諫言,孤忠可憫”,吳可讀的葬禮也就辦得十分的隆重。宣武門外的文昌館內素車白馬,盛極一時,除卻親王、郡王等親貴向來不參與品官的祭典以外,從大學士起,到各部司官,下及各衙門正途出身的小官,無不親臨祭奠。有個翰林院編修,曾作挽聯一幅:“天意憫孤,三月長安忽飛雪;心完夙願,五更蕭寺尚吟詩。”更有“翰林四諫”之一的張之洞主持,將吳可讀的遺像供在馬伸橋,設置吳柳堂先生祠,又在北京的南橫街設立吳公祠。以後故鄉皋蘭也曾立祠堂紀念其行,蘭州金塔巷存有“吳柳堂先生故宅”。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