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風景秀麗的雁灘公園,有這樣一座書院,它小巧玲瓏,而又不失典雅莊重;它的雕梁畫棟、古色古香與公園的園林景物、湖水倒影融為一體,讓人如臨仙境,別有一番韻味在其中。它就是曆時三年,遷址重建的五泉書院。飲水思源,看著這鬧市藏幽的新五泉書院,我們不禁會想到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為建五泉書院而慷慨捐資的那位循吏名儒——秦維嶽。
沃土育英才
在清代,蘭州後五泉出了一位循吏名儒,他為官清廉,且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這人就是秦維嶽。秦維嶽(1759—1839年),出生於書香之家,他的父親是國子監的太學生,熱心教育事業,曾從北京購買來大量書籍,倡辦官園(今民勤街)義學,免費教育貧寒子弟,造福民眾。此事對秦維嶽影響極大,以後他興辦學校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其父的影響。
秦維嶽7歲發蒙,學習非常刻苦,並立誌博覽群書,為國所用,為民造福。他於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中舉人。後來進入蘭山書院,學習經史和古詩文,學業大有長進。終於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考中進士,被授職翰林院編修,後參與修撰國史,此後又晉升為督察院禦史。良好的家庭教養,深厚的文化背景,個人的刻苦努力,堅定的報國誌向,培育了這位循吏名儒。
從政擅改良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在政壇這個大江大浪之中,秦維嶽顯示著他的英雄本色。清朝政府,風雨飄搖,積弊重重,但在這錯綜複雜、混濁不堪的官場之中,秦維嶽清者自清,從善如流。漕運積弊日漸嚴重,身為督察院江南道禦使、浙江道禦使的秦維嶽,敢於直言以諫,上疏揭發,又能提出改良措施。此外當時各省拔貢赴京朝考的時間不一,考生到京時間有早有晚,因而存在等候遲誤考生的麻煩。對此他又上疏請求統一考試時間,既方便了考生,又利於選拔人才。在他出任順天鄉試同考官時,嚴肅考場紀律,認真批卷,給考生提供了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他還不拘一格,秉公識拔人才,其從善之心,日月可鑒。
振興教育,如同一條紅線貫穿著秦維嶽的一生。他獎勵人才,無私捐獻養廉銀數千兩,創建了江漢書院、勺庭書院,為莘莘學子提供了求學之所,對於家境困難的考生,還資助他們參加會試的旅費。在任湖北鄉試提調、監試官時,他革除宿弊,選拔賢才。期間他聘蘭州畫家唐璉為幕友,使唐璉得以飽覽江南秀麗河山,畫藝猛進,又使東南士人領略了隴人的書畫藝術風采。和那些看重蠅頭小利、嫉賢妒能之輩相比,更顯示了秦維嶽的大家氣度,儒家風範。
為官清廉,知人善任,秦維嶽可謂是政績卓著。清朝吏治腐敗,秦維嶽“出淤泥而不染”,上為朝廷社稷,下為黎民蒼生,鞠躬盡瘁。
幽蘭自芬芳
秦維嶽是位循吏,更是一位名儒,有著深厚的文化造詣。他雖身在官場,卻在潛移默化中結緣於文學。秦維嶽和樸學大師陽湖洪亮吉、階州邢澍為同榜進士,常常在一起談經問學,互相砥礪,泛舟於學海,友情甚篤,在切磋學問中,秦維嶽受益良多。嘉慶四年(1799年),秦維嶽被任命到武英殿國史館纂修,從而得以遍覽皇室秘籍,增進了學識。因所獻賦頌鋪張揚厲,踵事增華,頗得嘉慶帝稱許,而被選入《皇清文穎》之中。
有著深厚文學底蘊的秦維嶽曾將清貧潦倒的蘭州塾師陳增的遺作精心編選,並出資刊刻為《世德堂詩文集》行世,使陳增作品得以保留並流傳於世。現在的人們如果想了解乾嘉道年間蘭州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教育情況,那就應閱覽秦維嶽的嘔心瀝血之作《皋蘭縣續誌》。此書乃道光十三年(1833年),秦維嶽受知縣黃憬之邀,在黃建中所編的《皋蘭縣誌》的基礎上精心纂修的。書中補充了許多乾隆、嘉慶、道光三朝的史實,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曆史資料。其文筆洗練優美,記敘名勝古跡的文字堪稱雋永優美,讀其文則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而頓生流連忘返之意。
熱愛著蘭州這塊沃土的秦維嶽,作為詩人用他無聲的筆,書寫著蘭州的有聲世界,向後人展示著清代蘭州的美麗畫卷。漫步在秦維嶽的詩卷中,讀著吟詠蘭州的山水人物、名勝古跡、風物民俗的詩句,我們仿佛看到了清代中葉蘭州地區的自然和社會風貌。讀著對家鄉山川的讚美之詞,我們又可見秦維嶽的那顆赤子之心。撥開曆史的塵埃,我們依稀可見蘭州後五泉山聽雨山房中,有位老人在用真情書寫,那本《聽雨山房詩鈔》正用優美清新的文字向我們娓娓道來。
書院餘香遠
高處不勝寒。厭倦了官場的秦維嶽於嘉慶二十四年(1 8 1 9年),因母病逝辭官回蘭守孝,從此再未出仕為官,而是熱心公益事業,興學從教。他根據當時的教育需要,向陝甘總督長齡等提出建議,並率先捐銀1000兩,創建了蘭州府立五泉書院,給蘭州府屬士人提供了求學之所。他自己也先後被聘為蘭山、五泉兩書院山長,辛勤課訓士子,為國培育德行兼備之才。他十分重視人品,要求學生“先品行,後文學”,要知禮懂法,並時刻約束自己的行為,作到“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他的這種教育要求,既認識到了教育的本質,又符合時勢。
他創立的五泉書院,與省立蘭山、求古和縣立皋蘭書院並稱蘭州四大書院。五泉書院不僅向士人提供了求學之所,還曾是蘭州乃至全省重要的學術交流場所,文人騷客常聚於此,吟詩作畫,熱鬧非凡。
1998年,因蘭州通渭路拓建,五泉書院的主要建築遷至雁灘公園。從新建的五泉書院中,依然可賞其原有風姿,如今這小小的書院在雁灘公園繼續向人們講述著它百年的曆史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