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時的金城(今甘肅省蘭州市),幾位少年走向城外的田野,他們要在這裏進行一場比武,而他們共同的對手是一位身材魁梧的少年。比武開始了,幾位挑戰者一擁而上,少年卻並不驚慌,而是沉著應對,英勇無比,用他有力的手臂回擊來犯之人,幾招過後,便把其他幾位少年放翻在地。這位英勇的少年便是王傑,後來因其神勇善戰而被人稱之為“萬人敵”。
自古英雄出少年
王傑本名王文達,後改名為王傑。身處亂世之中的王傑,自小便喜歡聽英雄建功立業的故事,他對此很是仰慕。所以少年時便樹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標,希望以後能馳騁沙場,英勇殺敵,建立一番男兒偉業。
有了人生追求的王傑,聞雞起舞,勤練武功。當同齡人在嬉戲玩鬧時,練功場上卻有王傑揮汗如雨的身影,冬練三九,夏練三伏,他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多年的努力,王傑練就了一身的好武藝,尤其是善於騎射,盤馬彎弓甚是了得,而且臂力過人,成為金城小有名氣的少年英雄。
王傑雖年少有為,但卻從不張狂。對於習武,他謙虛謹慎,認真對待,虛心向老師學習,還曾向多人探求習武之道,勤學好問,刻苦練習。因其勤奮好學,他的老師曾發感慨道:“孺子可教也”,料定他將來必定有所成就。對桑梓父老,王傑總是謙和有禮,從不欺淩弱小,而且還能行俠仗義,如遇不平之事,總能拔刀相助,又能扶助鄉裏,深受家鄉父老的喜愛。
男兒建功立業時
北魏末年,統治集團不穩,內部矛盾重重,迫於多方麵的壓力,魏孝武帝西遷,後來他的後代元寶炬繼位,建立西魏政權,任命宇文泰為大丞相,輔佐皇帝治理朝政。為了鞏固新建立的政權,加強經濟、政治地位,宇文泰上任之後實施了一係列的改革措施。
宇文泰審時度勢,意識到關隴地主的實力不可小視,應盡力爭取他們的支持,並依靠他們,便使用蘇綽、盧辯等人,在政治方麵改革官製;同時在經濟方麵頒行均田製;在軍事方麵,收編了關隴豪族武裝為十二軍,由八柱國統率,創立了府兵製。在宇文泰的改革下,取得了一係列的成就,起到了鞏固政權、對抗外敵的作用。
其中在宇文泰收編的關隴武裝集團內部就有一員猛將,因其作戰勇猛而受到宇文泰的重用,並擢授揚烈將軍、羽林監,此人便是王傑。宇文泰的慧眼識英才給王傑提供了更大的施展抱負的空間。他也不負重望,在收複潼關、攻打沙苑(今陝西省大荔縣境內)等戰爭中屢立戰功,為西魏政權立下了汗馬功勞。宇文泰曾在諸位大將麵前這樣說過:“王傑萬人敵也。”
公元543年,麵對與之相對抗的東魏政權,宇文泰親率軍隊前去攻打,雙方交戰於邙山(今河南省洛陽境內),但宇文泰卻出師未捷,兵敗而歸。戰爭失利,大多數將領因無戰功而未獲得封賞,然而三個關西人卻受到封賞,其中一位就是王傑。為了表彰他,宇文泰賜他宇文之姓,改名為傑,進入名門之列,這種賞賜在封建社會是極為榮耀的,同時還任命他為驃騎大將軍、開府,他自此進入名將行列。
公元554年,宇文泰派於謹、王傑率兵攻打江陵(今江蘇省南京市)。江陵是當時南朝梁的京都,守備十分堅固,易守難攻。西魏軍兵臨城下,卻無法進城,於是搭起雲梯,欲爬上城牆,打開城門,攻入城中。但江陵城守備森嚴,當西魏軍登城時,處在城頭上的梁軍用長矛刺殺魏軍,魏軍攻城不下,死傷慘重,其景慘不忍睹。於謹、王傑一籌莫展。正當他們無計可施之時,於謹突然想起,王傑善射,可謂百發百中,又因其臂力過人,可以遠距離射擊。於謹決定再次攻城,命王傑射擊城上梁軍守衛,配合其他將士登城。果不出於謹所料,王傑用弓箭射殺守城梁軍,箭無虛發,梁兵紛紛中箭倒下,此時魏軍趁機登城而入,裏應外合,江陵城破,梁元帝被俘,魏軍大勝而歸。江陵之戰後,眾位將領封官加爵,於謹、王傑都因立下大功而獲得封賞,說起江陵之戰的勝利,於謹曾感慨地說到:“濟我大事者,在公此箭也。”
這就是王傑,懷著建功立業的少年誌向,經曆了幾十年金戈鐵馬的戰鬥生涯,由一個隴中小小的士卒,成長為一個戰功赫赫的將軍,實現了男兒建功立業的抱負。
贏得生前身後名
王傑作戰英勇,深受宇文泰的賞識,在宇文泰的東征西討中立下了汗馬功勞,是其手下一員不可多得的猛將,又因王傑忠誠不二,深得宇文泰的信任。
556年,宇文泰駕崩。第二年,宇文泰的兒子宇文覺取代西魏自立,建立了北周政權,史稱閔帝。宇文覺稱帝後並沒有忘記這位戰功顯赫的大將,稱帝不久就封王傑為張掖公,任河州(今甘肅省臨夏州)刺史,後又進位大將軍、涇州(今甘肅省涇川縣)總管,在北周官吏中廣有威名。
王傑自年輕便投身軍旅,一生戎馬倥傯。在戰場上他勇猛無比,對敵人決不手軟,而對百姓卻是寬厚仁愛。為官方麵,他雖不習吏事,但所曆州府,他都“以忠恕為治”。王傑為官期間,能體察民生疾苦,解民之所困,全力為民做實事。如果他的治下有人犯了錯誤,而又沒造成惡劣後果,他從不嚴刑以待,而是進行訓導,使其改正錯誤,彌補過失。王傑這種忠恕為官的治理之道,體現了他的仁厚愛民,深受民眾歡迎,為其他官員樹立了仁政的榜樣。
後來宣帝即位,王傑被拜為上柱國,他死後,賜諡號曰威。王傑用他一生的赤膽忠心,贏得了生前身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