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的交融是人類進步的路標。蘭州作為古代絲綢之路重鎮和新興的工業城市,其曆史文化是在兼收並蓄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獨特的文化體係。在這片土地上已經逝去的曆史和被淹沒已久的工業遺產乃至一堆堆古城廢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與研究興趣。即使孤孤單單坐落在今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現代建築群中的至公堂和左宗棠親筆題寫的匾額、楹聯,豎立在黃河鐵橋南岸的那根“將軍柱”以及現存蘭通廠的“甘肅製造局”石刻牌匾,甚至白銀露天礦的兩個大坑等等,看上去已變成了失去往昔活力的浪漫主義象征,但這些工業遺產作為曆史與文明的載體,依然蕩漾著人類留下的各種各樣思想,從而勾起你對曆史演變的回憶與思考。
蘭州近代工業始於清朝官員左宗棠播下的種子。自20世紀50年代至今,蘭州經曆了“一五”、“三線”、“改革開放”三次工業高潮,如今正值實施工業強省戰略。然而蘭州人似乎缺乏珍惜保護工業遺產,並從中獲取一種新的價值的意識。就蘭州工業遺產而言,曆史文獻記載很少,實物遺存破敗難尋,甚至蕩然無存,加上一些企業對本廠曆史文化的無知與冷漠,因此要想用文學筆法真實地再現已經過去的時間裏出現的人和事,使之發出創造性的火花,實在很不容易,更談不上寫什麽“詩話”的、“思想”的曆史文化讀本。
好在本書脫稿送審之際,2006年4月18日,好消息從中國工業遺產保護論壇傳來:灑泉衛星發射中心導彈衛星發射場遺址等9處近現代工業遺產入選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使蘭州人有一種被猛擊一掌的感覺。其實工業遺產保護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在西方興起,1986年工業遺產第一次出現在世界遺產名錄中。但願本書的麵市,能喚起人們對工業遺產和非物質工業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並推動蘭州工業史的研究進程。
本書是按照《蘭州曆史文化》編委會的編寫大綱提出的要求,由作者采訪、查閱有關資料撰寫成稿,經專家審定的。但由於采訪條件的局限,收集的資料有限,加上作者曆史知識和能力所限以及寫作時間倉促,書中疏漏和錯誤之處還望讀者批評指正。
本書寫作過程中,金鈺銘、鄧明、何生祖、王艾邦、陳樂道、王文元、趙清華、李文梅、雒煥素等先生(女士)欣然提供檔案資料與圖片,並得到榮耀光先生精心指導,在此一並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