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四平現在成了安置營裏麵醫療區負責藥材發放管理的負責人。就算是吳郡某些官員看見他,都要恭敬地稱呼一聲韓先生。地位瞬間拔高如此大一截,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韓四平知道,他有今天受人尊敬的待遇,完全是沾了侯爺的光。他一直以為,原本是江南大族陳姓家的公子,居然是一位不顯山不露水的侯爺。
侯爺啊!
韓四平不知道什麽叫大官,但封王列侯、王侯將相,他還是知道侯爺肯定是個很大很大的官。不停地在心中給自己提醒是老祖宗保佑,韓四平工作勁兒上來,沒日沒夜地早醫療區東奔西走都不會犯困,他不能丟侯爺的臉,他現在是侯爺的人,要盡心盡力辦事,就算侯爺沒有和他商量藥材用完後,怎麽算給他銀子,韓四平也不擔心自己那十艘藥材打水漂,因為侯爺不會坑他。
和韓四平一樣鐵了心跟著侯爺賑災的老腰子畢圖,現在成了食堂區的負責人。他那上百擔私鹽全都拿給了陳華救災,根本就不再考慮是否趁機發一筆橫財。侯爺沒有追究他販賣私鹽的罪過,反而對他加以重用,畢圖不是傻子,如果真能攀上侯爺這課大樹,他買私鹽的日子到頭了,說不定以後會搖身一變成為官鹽的代理者。
畢圖在江南有他自己的關係網,他隻是下去聯絡了以前做過私鹽生意的朋友,食堂區缺什麽,畢圖就從外麵運回來。
老韓,畢圖,胡賬房,三人現在成了安置營裏麵替舉足輕重的人物,他們僅僅靠吳州官府餘存的府銀購買糧食,以及從洛陽運來的藥材,和自己的人脈關係,暫時將安置營舉步維艱的日子安排妥當,做到一應免費,安頓災民不出現慌亂暴動情況。
隻是,這種方式並不是長久的,安置營的維係,還需要更多財大氣粗的商賈世家鼎力支持。
於是,在反複的思量下,陳華早已決定的募捐一事,被他提上的議程,而且,為了自己倡導的募捐,陳華還專門給老李去了一封八百裏加急的奏章,陳華還是第一個給老李以商量的口氣,讓老李在全國範圍內發動募捐,號召整個大唐所有子民,為江南受災的地方奉獻自己的綿薄之力,陳華在信中真情切切,以人的真善美為切入點,激昂寫到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這樣的話,號召大唐子民,不管是金銀細軟、還是糧食衣物,都可以捐獻出來給江南受災的人。募捐由官府統一組織人募捐,最好是尚書省親自督辦,以免出現貪汙腐敗現象。
陳華這封募捐的奏章,以八百裏加急的速度送到了長安,老李接到奏章,並且在早朝上提議準備實行後,長安城大小貴族官員,都在背地裏罵陳華那個長安大害,去江南了也不安分,隔那麽遠還把坑挖到長安城來了。
募捐的事,聖上根本就沒同大臣商議,尚書省的老大長孫胖子都是在老李宣布采納藍田侯提議準備在全國開展募捐活動,長孫胖子才知道陳華那廝又來要錢了。老李在尚書省中專門設立了募捐署,由鐵麵無私的魏征出任司長,督辦此事。一道皇命,以八百裏加急的速度,從長安開始向全國十道州府派發,老李伸手要錢的速度快的驚人。皇命到達江南的時候,不過離陳華上書老李,才隔了五天時間。
五天啊!陳華垂足頓胸暗罵老李腹黑,他同樣想到長安那些國公國侯黑臉紅脖子罵人的表情。全國募捐,就是給老李的國庫節約銀子支出,老李還不痛快地答應,那他就是傻子。長安城的貴族,這回又要被老李敲詐一筆,捐少了,老李看得到心裏麵把你記住了,捐得多了,老李會尋思著再找個借口向他們要錢。長安城的貴族都在罵陳華這殺千刀的,最好是一輩子流放江南,永遠別回來了,他回來,長安城一準兒雞飛狗跳。
同樣罵陳華的,不止是長安城的貴族。
全國十道各州府的貴族,都在罵那個叫藍田侯的人。沒事兒提議出募捐,這不是讓天下最大的貴族老李坐收銀子嗎?全國上下,現在是一片罵聲,陳華的名聲是徹底搞臭了,不過他也不在乎,募捐的銀子,是用在災區建設上,國人罵自己,老天爺在頭頂看著,他會給自己增加好運的。
江南,吳郡!
這兒有江南士族的,朱、張、顧、陸,四大姓久居在此,吳郡雖然受災,但對這些豪門大家沒有絲毫影響。他們的祖宅在吳郡,但族中之人,卻是遍布江南,無論是官場還是商場,都有這四大家族的人。就算在長安,四大家族的人也有少數在朝堂上活躍的人物。
“哼,這藍田侯是誰?搞出一個募捐,就能讓李二大張旗鼓地伸手要銀子,這等溜須拍馬之人,也不是一個好鳥!”說話的人,乃是顧家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顧家是江南的教育世家,出了名的書香門第,在江南專門開辦私學,培養人才,就連弘文館現在的館長虞世南,都曾在顧家學習過,弘文館學士,有一打是顧家培樣出來的。老牌教育世家,說話底氣足,直呼老李叫李二,也隻有讀過書的人才叫得出來。
說話的人是顧家的頂梁柱,現在顧家家族中最老的人顧覽,人雖老,精氣神十足,再活個十多年沒問題。他有一個兒子叫顧胤,現在已經到朝廷做官去了,據說混的還不錯,封了個縣男,做到了國史加朝散大夫。
“顧兄此言差矣,依某愚見,此人還頗有幾分本事。他到吳州,居然未曾上門拜訪過,再怎麽說,我們也是江南有頭有臉的人物,巡察使若肯拉下臉來求我們,大家還是能行個方便,出錢出糧出人力幫忙解決問題。但是,他居然不聲不響硬是要憑借一己之力,將吳州的水災給挺過去,還建立了一個叫安置營讓災民免吃麵住,這等大手筆行徑,實在是可笑,現在,想必是挺不過了,然後搞出一個募捐,就是要等著我等拿銀子出來緩解,嗬嗬,銀子老夫倒是可以出個三萬五萬,但咽不下去這口氣,捐個三五幾百就夠了!”陸家的家主陸審言說話了,四十多歲的中年人,正是身強體富說話財大氣粗的年齡。陸家雖然不是教育世家,家裏做官的人自隋唐兩代出仕者少,但陸家家族產業在江南足有半城之稱,家大業大,說話的口氣自然就大。就好像他們陸家在江南隻要跺一腳,都能讓江南垮掉一半!
“陸兄說的對,捐多捐少,是我們自己說了算,朝廷又沒明確規定,三五百貫銅錢,已經足夠!”張家家主和陸審言站在一條戰線上。
剩下最後一家朱家的家主:“我看,還是捐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朝廷要錢,就讓他痛痛快快拿去,總好比抄家殺頭被充公拿的痛快!”
朱家是吳郡四大家族中,勢力最小的一家,家族早已在隋唐兩朝沒落,說話沒什麽底氣,他能屈服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其餘三家的家主,分別看了眼神情頹靡的朱家家主,頓時沉默不語。
朱家以前甚至是吳郡第一家,不過因為得罪了當權者,殺的殺,流放的流放,朱家這百年大家族,早已人丁稀少不複興旺。要是再經曆幾次動蕩,朱家就要滅門了。
不知道是兔死狐悲,還是有預感似地感覺背後一陣涼悠悠的寒意,三家的家主都不在談論捐款多少一事。
四家家主,聚在他們的小圈子,討論關於朝廷征集募捐一事。有讚成捐款的朱家,也有不願意捐款的陸家和張家,顧家沒有明確說捐和不捐,四大家族都在想,他們還得觀風江南其他士族捐款情況,才能做最後的決定。
不過,幾大世家,傳承至今,誰也不願意讓家族敗在自己手裏。每人心中都有自己算盤,就像他們探到的風聲一樣,江南最大的蕭氏一族,居然有脫離他們世家利益圈子的趨勢。
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各大家族不得不慎重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