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在30多年的改革開放曆程中,麵對迎麵而來的種種困難與風險,以敢為人先,勇於擔當的血性,始終衝鋒在前。
改革開放初始,省第四次黨代會的報告《福建應當走在四化建設的前頭》,把全省人民的膽氣與豪情定格在了一個宏偉的發展目標之上。由此,作為最先的試點省份之一,福建在改革開放的征途中一路劈波斬浪,一往無前。1984年福建55位廠長經理發出了為企業“鬆綁放權”的呼籲,在當時不啻於一聲驚雷巨響,在全國改革發展曆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之後,在福建這塊土地上發生了許許多多敢為人先的創舉:成立了全國第一家從事信托投資的國際金融服務機構(華福公司)、全國電子工業首家中外合資企業(福日公司)、全國第一個以競爭上崗方式招聘縣市級主要領導職位(石獅市)、全國第一家台商投資企業國內發行A股上市、中國大陸第一家綜合性地方航空企業(廈門航空公司)……貢獻出了廈門特區、晉江模式、南平經驗等一係列引領風氣之先的改革樣本。
一個強大的行為模式背後都有一個強大的精神力量作為支撐。一個個“第一”的典型事例,一種種“率先”的實踐創舉,在改革大潮湧起的大膽實踐中最真實地映現出福建精神特征之一在於“敢”和“拚”二字。“敢”即大膽,別人不敢幹的事我敢幹,先行一步,爭取第一;“拚”是一種以剛勁強硬為特征的處世哲學。但是,敢拚不等於蠻幹,不等於不要理性。從福建精神體現出來的勇於拚搏,奔競不息,總是與昂揚向上,奮發有為,埋頭苦幹,積極創新緊密聯係在一起的。也正因為如此,福建人民總是很快適應各種環境,敢於衝破一個個傳統禁區,“用好政策,用足政策”,一旦遇著機遇,就迅速發展起來。尤其是在改革的初始階段,當一個個家族式的小企業剛剛嶄露頭角,就理直氣壯地謀求發展,追求財富,從不說自己無能為力,從不擔心自己的聲音過於渺小。
中小型企業也是拚出來的,現在中小型企業已成為福建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通過發展中小型企業形成獨特的經濟發展路徑,並最終在全國經濟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如果我們在改革開放初期,不優先發展中小型企業而一味隨大流,不管條件是否具備隻盯住大型企業,那麽就很可能打不下良好的經濟基礎,形不成我們自己的發展特色與優勢。正是中小型企業頑強生命力和靈活機動的經營理念,造成了遍地開花、春色滿園的福建經濟生態的一個生動側麵;正是在這樣一個現實基礎上,我省成長起來了一大批能夠積極參與全國乃至全球經濟競爭的民營企業。尤其是從2007年到2009年,國際金融危機大潮席卷而來的時候,我省民營企業表現出了非常強大的抗擊能力,在不可避免的企業訂單減少、開工不足、效益下降的經營困難麵前,不悲觀、不沮喪,又一次演繹著在市場夾縫中求生存的故事,再一次顯現出“草根企業”的堅韌。危機潮水退去之時,一大批民營企業著名品牌,輝煌依舊。
改革開放、先行先試一路上的每一種聲音匯合在一起,便是一首敢於拚搏的交響樂。也許有的企業被逼到了牆角,也許有時候在改革的實踐麵前豎起了一座難以穿越的城堡,但是,所有的改革實踐者都有一個共同點:每一個人都曾經以敢拚會贏的精神推倒了橫亙在前進道路上的一堵又一堵高牆。
敢拚重在會贏。敢拚會贏作為福建精神的重要特質之一,是改革開放和先行先試的強大引擎,主要是與優秀的傳統文化和現代的先進思想文化相聯係的。千百年來麵向大海所陶冶出來的不懼風險,以及由宋代以來閩學思想所養成的浩然正氣,使福建人民在大膽嚐試的同時,更致力於現代競爭意識基礎上的積極創新。今天,自主創新已被視為福建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從改革發展的曆程來看,福建正是經曆了這麽一個從過去對外開放“拿進來”,到“學會”,再到“創新”的過程。30多年來,福建在發展基礎薄弱、技術落後的情況下,以技術創新為主導,輔以組織創新和製度創新,逐漸形成了強勁的發展勢頭,甚至在一些重要的經濟科技領域占據領先地位。一個簡單的道理,福建要在發展速度和質量上再上新台階,要在波瀾壯闊的改革開始事業中永立潮頭,就需要在一些發展的關鍵節點上爭取“會贏”,在這裏福建人民敢拚會贏的品質支撐起了改革開放、先行先試的一片天空,構成了當代福建社會經濟發展及製度創新的重要文化背景和精神資源,名副其實地充當了改革創新和先行先試的強大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