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蘇關係不僅涉及兩個相鄰大國之間的關係,而且同中蘇兩國國內政治、經濟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聯係。19 49 年1 0 月1日,新中國成立,10 月 2 日,蘇聯是第一個承認新中國的國家,兩國關係發展進入新的曆史階段。1 949 年至今,中蘇關係可劃分為五個階段:50 年代中蘇同盟關係及兩國關係的黃金時代;6 0 年代意識形態與政治論爭時期;70 年代全麵戰略對抗時期;80 年代關係改善時期;90 年代戰略夥伴關係。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中蘇兩國確實有過蜜月階段:蘇聯曾無私地支持過中國建設。2 0 世紀50 年代初也隻有蘇聯一個大國真誠地幫助我們,其他西方大國對中國一直持仇視態度,尤以美國為甚,它對中國一直采取孤立與封鎖的政策。因此,蘇聯對華援助顯得更有價值。許多援華企業至今仍是中國工業的基礎部分,許多蘇聯專家勤懇工作、無私奉獻的精神至今仍為我們所稱道。50 年代成長起來的一代人至今仍十分留戀那段歲月:那時的蘇聯對中國影響是很大的。1952 年 2 月 14 日簽訂的枟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枠,對於鞏固中國的國際地位,發展與加強中蘇友好關係具有重大意義。條約規定,蘇方將不遲於 1952 年年底,將中蘇共管的長春鐵路的一切權利及財產無償地移交給中國,並將蘇方在大連的一切財產在3 個月內移交給中國。
新中國剛成立時,由於連年戰爭破壞(八年抗戰,三年解放戰爭),中國經濟十分困難。再加上百年來帝國主義強盜的公開掠奪,中國財政及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人民忍饑挨餓,生活貧困。據查,1950 年時中國煤炭產量為 3600 萬噸,生鐵 87 萬噸,鋼58 萬噸。工業生產水平低於 1942 年時水平。1949 年時全中國糧食產量還不到 1940 年時的 3/4,而棉花產量下降一半。1949 年中國工業隻占國民收入總量的17%,全國共有250萬產業工人。當時居民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很差,貨幣貶值,物價飛漲。剛解放時一些不法資本家由於對新政權不理解,又製造了一些破壞生產設備的事故,加上國民黨政權撤退時的破壞,國內情況十分困難。尤其是物價不穩,人心惶惶。19 49 年1 1 月1日北京小米價格比起4 月1 日時上漲了14暢3 倍,天津也上漲了13 倍,同期大米市場價格上漲了 12暢8 倍和 10暢5 倍,1950 年新中國政府的預算赤字占18%。這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於1 95 1 年又開始對中國實行貿易禁運。由日本及北大西洋公約國聯合組建了一個協調委員會,負責監督和檢查向中國運送戰略物資的情況。該委員會還定期公布向中國禁運物資名單。這實際上是對中國實行經濟封鎖。這時,斯大林領導的蘇聯在中國最困難的時候伸出了友誼之手,真誠地幫助中國人民渡過了難關。從1950 年起,蘇聯向中國提供了許多成套的工業設備、農業機械、能源物資,幫助中國恢複國民經濟。1 951 年 7 月 28日,中蘇在北京簽訂協定,由蘇方在大連建造鋁廠,中蘇雙方共同投資,共同經營,按股分利,為期25 年。這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在平等基礎上建立起的中外合資股份公司。19 51 年度,蘇聯向中國提供了3090 萬盧布的機器設備,1952 年又提供了 3660萬盧布的工業成套設備。同時,蘇聯向中國派遣了大批專家,幫助中國政府製定發展經濟的計劃,幫助中國企業進行勘測設計工作,安裝調試設備。在中國技術人員極缺的情況下,這種援助實屬雪中送炭。一些蘇聯專家幫助中國修複鐵路,建設水利工程。蘇聯與中國在科技、文化、軍事多方麵的全麵合作,為中國經濟的重建提供了強有力的幫助。195 0—19 52 年,蘇聯向中國提供了94 萬噸鋼鐵,占到中國當年鋼鐵產量的 40%;3 年內蘇聯向中國提供了 150 萬噸石油製品(煤油和汽油),其中 50 萬噸汽油,48 萬噸煤油,還有一些柴油。此外,蘇聯在 1950 年給中國政府提供了3 億美元(即12 億盧布)的貸款,為期5 年,以幫助中國建立電站,發展鐵路及公路運輸。這3 億美元貸款年息率為一厘,十分優惠。這種低息貸款在世界貸款史上史無前例。
在1 950—195 1 年間,蘇聯幫助中國修建了50 個大型工業,並幫助中國開通了幾條民航航線:北京—沈陽—長春—哈爾濱—齊齊哈爾—海拉爾—赤塔為一條航線;北京—太原—西安—蘭州—酒泉—哈密—烏魯木齊—伊寧—阿拉木圖為一條航線;北京—張家口—烏蘭巴托—伊爾庫茨克為第三條航線。這幾條航線由中蘇共同經營,有效期 30 年。雙方平擔公司資金,公司領導由中蘇雙方輪流擔任。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主要航線。
除此之外,蘇聯為中國培養了大批急需人才。蘇聯在中國開辦了各種訓練班,中國還不斷派遣人員到蘇聯去學習。1950—1952 年,中國的許多大學都采用蘇聯的教學大綱,使用的是蘇聯高校的教材。1950—1952 年,中國各地成立起 12 所俄語專科學校,在校俄語專業學生5000 人。此外,1952 年中國有52 所大學開設有俄語專業或俄語訓練班。在東北、西北、北京等地市中學一般隻開設俄語課。僅在1956 年這一年中,中國就派有1 800 名大學生或研究生赴蘇深造。學成回國後他們就是中國第一批科研人員或高校教師。1 95 2—19 62 年中,1 0 年內在蘇留過學的大學生共有101000 名。在蘇受過培訓的工人有8 00 0 多名。多少年來,中國思想、教育、文化、科技諸方麵一直深受蘇聯影響。至今中國許多高層領導人都是當年的留蘇生。1954 年,蘇聯援助中國建立起169 個大工業企業。到 1958 年8月8 日,蘇方又答應在華援建47 個大企業及大電站。1959 年2月7 日,在莫斯科中蘇又達成協議,由蘇方給中國再建成78 個大型冶金、發電企業。到 195 5 年1 月 1 日在中國工作的專家8 00 多名。這些專家又為中國培養出近 20 00 名各種專業技術人才。195 5 年 4 月2 7 日,蘇方還同意幫助中國建立起第一座試驗性原子能反應堆及回旋加速器,幫助中國和平利用原子能。
中蘇文化交流也十分活躍。1 949—195 8 年間,雙方在文化合作上卓有成效:蘇方有112 個文藝代表團體訪問了中國,中國進口蘇聯電影74 7 部,觀看者在2 0億人次以上。中國也派出了1 34 個文藝團體訪蘇,有1 02 部中國電影在蘇聯放映。195 2 年12 月被中國定為“中蘇友好月”,全國各地舉行活動,盛讚蘇聯的無私援助。“蘇聯老大哥”、“蘇聯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等口號就是這個時候提出來的。
1 95 7 年11 月,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黨政代表團訪問莫斯科,參加十月革命40 周年慶典。代表團成員有宋慶齡、鄧小平、彭德懷、郭沫若等,這標誌著中蘇關係已達到高潮。19 59 年,周恩來總理在枟偉大的十年枠一書裏指出:“在慶祝建國 10 周年時,我們要特別感激蘇聯在‘一五’計劃期間援建中國的1 66 個大項目。1958—1959 年我們又達成了支援建設 125 個項目的協議。在1 0 年裏蘇聯派往中國的各類專家1 080 0 人。”這是對中蘇10 年關係的權威性總結。
據前蘇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第一副部長拉赫馬寧(中文名字羅滿寧)於 19 80 年出版的專著中所引用的材料講:“19 49—1 95 9 年間,蘇聯共承擔中方新建、改建、擴建 400 多個大企業。其中包括12 個大型鋼鐵企業(鞍山鋼鐵聯合公司、武漢鋼鐵聯合公司等)、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洛陽拖拉機廠、哈爾濱電機廠、蘭州合成橡膠廠、吉林氮肥廠、太原氮肥廠、撫順煉油廠等,這些企業一直是中國工業的骨幹。從 1950 年到 1958 年,中國翻譯出版俄文著作達 13000 多種,總發行量達 2 億~3 億冊。從 1949 年到 1960 年,蘇聯為中國培養了 1700 多名大學教師。”這些數字都反映出當年中蘇關係發展的客觀情況。中國人民也不會忘記這些無私援助的。中國人有個傳統觀念:“受人滴水之恩,理當湧泉相報。”中國廣大老百姓及中國幾代領導人都曾在各種場合稱讚過蘇聯在抗日戰爭中以及在50 年代對中國人的無私援助,這一段美好合作是今後發展中俄關係的良好基礎和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