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1 俄羅斯國家特點與民族個性

  人類社會已經進入21世紀。21世紀必將是一個更加開放的世紀,也是一個以科技信息發展及文明衝突與對話為主旋律的世紀。作為跨世紀的人們,麵對實現中國現代化的偉大任務,我們不僅應該深入研究中國的國情與發展道路,而且還應該麵向世界,了解世界,特別應該深入全麵地認識那些對世界發展進程及對中國發展道路產生過重大影響的國家與民族。當今中國的外交戰略的框架是:發展中國家是基礎,大國是關鍵,周邊是重點。從這個角度上講,俄羅斯正是我們應該認識和研究的首選目標。英國一位評論家曾這樣講過:“要預測俄羅斯的政局變化的結果將是世界上一場最大的賭博。因為俄羅斯令人太難以揣摩了。在當今的俄羅斯,許多事情尚未決定。但是俄羅斯人民已經做出了一些選擇:他們不會回到計劃經濟軌道上去了,但其經濟遠不是競爭性的;他們不會接受集權體製了,但它會限製民主;他們會避免戰爭,但又怕失去顯示自己威力的機會。一句話,俄羅斯是一個令人難以揣摩同時又令人不自在的國家。世人不能忽視它,但又不能完全信任它。它是一頭難以馴服的北極熊。”

  其實早在1853 年時俄國民主主義思想家赫爾岑(1812—1870)就講過,俄羅斯民族是令人費解的,這就像是一個“斯芬克斯之謎”。別爾嘉耶夫在枟俄羅斯的命運枠一書中也發表過同樣的感慨。可見,俄羅斯文化以及俄羅斯民族個性確實是個難解的謎。俄羅斯人在談論這點時也愛引用詩人丘特切夫的詩句:

  智慧無法把俄羅斯理解,

  УМОМРОССИЮ НЕПОНЯТЬ,

  一般尺度無法把它衡量;

  АРШИНОМОБЩИМНЕИЗМЕРИТЬ;

  俄羅斯自有它獨特的一麵,

  УНЕЙОСОБЕННАЯСТАТЬ,

  對俄羅斯你惟有信仰。

  ВРОССИЮ МОЖНОТОЛЬКОВЕРИТЬ暢

  西方人在評論俄羅斯時喜歡引用丘吉爾的一句話:要解俄羅斯這個謎實在太傷腦筋。國內著名蘇俄史學專家葉書宗先生曾講過:蘇俄史研究是史學研究領域裏的“百慕大”,國內同行都有這種感慨。其實越難理解的謎麵越能引起人們的興趣,越有懸念的比賽越有看頭,越難研究的課題就越有價值。不斷探索,不斷揭示自然和社會中的奧秘,是人類特有的愛好和追求。直到今天,俄羅斯思想、俄羅斯道路、俄羅斯民族精神、俄羅斯理念、俄羅斯文化、俄羅斯對國際事務的影響等都是世人關注的熱點,人們都在力圖解開這個謎。新聞報刊上幾乎每天都能看到有關俄羅斯的消息及報道。美國研究俄羅斯、東歐、中亞問題的專家學者多達3000人,相比之下我們對俄羅斯這個最大鄰邦研究不夠。中國研究俄羅斯能稱上專家的僅百十來位,而且多數沒機會去俄羅斯實地考察。最近幾年中國對俄羅斯的研究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因為大家有了一個共識:中俄關係已成為影響國際安全和發展的重要因素。近年中國出版的有關俄羅斯問題的專著不下百種。當然,俄羅斯社會仍處於變革之中,政治社會變幻不定,風雲人物千姿百態,諸家評論紛繁冗雜,文獻資料浩如煙海。我們對俄羅斯的理解和研究不可能一次完成,也不可能由一兩個人來完成,也不是一本兩本書能寫完的。

  我寫這本書,一為把我能看到的新材料歸納一下,理個頭緒;二為把自己多年講授俄羅斯專題的心得梳理一下,作為自己38年教學生涯的一個總結。當然我再努力也隻是在一座大礦山上挖了一個小洞,實屬一孔之見,而且還借鑒了國內同行們的一些最新成果。中國有位作家說過這麽一段很精彩的話:“語文其實同其他學問一樣,我們窮一生的努力,也隻能學到一部分,而且常常是一小部分而已。忘了是誰說的:語言是活的,像人,像河,總是改變著的。”做學問和做人道理都是相通的,都需要我們不斷認識,不斷總結,不斷提高。人們對俄羅斯的認識與研究也應該不斷深化。我本人始終以對俄羅斯研究為最大樂趣,並且樂此不疲,正因為這裏充滿著探索的價值及思維的空間,這兒有挖不完的寶藏。

  多年的接觸與研究使我認識到俄羅斯文化是多少世紀以來對中國衝擊力最大的一次外來文化,俄羅斯文化以其獨特的魅力與深刻的內涵影響了中國幾代人。普希金的詩歌、托爾斯泰的小說、保爾· 柯察金的形象、卓婭與舒拉的故事、柴可夫斯基的音樂、俄羅斯的民歌,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俄羅斯的科學文化深深地吸引了許多中國人。托爾斯泰的著作令人癡迷,普希金的詩句令人感動,枟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枠令人神往,枟天鵝湖枠的旋律使人傾倒,枟靜靜的頓河枠令人心潮澎湃,列寧的著作使人受益終生。時至今日,許多人仍能清晰地回憶起,最初接觸它們時心靈所迸發的喜悅和振奮。中國人如此熱愛俄羅斯文化,正因為它擁有一種能震撼人心靈的精神力量。俄羅斯文化中有許多中國人認同的因素。俄羅斯文化既有歐洲特點,也有東方特色;它既有歐洲價值觀念,也有東方人的感情色彩。更重要的是中國幾千年故步自封,十分封閉,對外國文化了解太少。近100多年來又屢遭外國列強掠奪瓜分。好不容易才碰上了一個工農掌權的蘇維埃新型國家,並且在新中國剛成立的困難時期,它無私地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支援了中國。在這種曆史背景下,多數中國人一接觸上俄羅斯文化就深為它的魅力所傾倒。當年俄羅斯文化、甚至包括蘇聯人的生活方式對中國社會的影響都是十分深刻的。當然現在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中國人已開始接受多元文化的影響,並十分注意對已經實現了現代化國家的發展道路的研究。而中國與俄羅斯同屬於追趕型的追求現代化的國家,我們都麵臨著求發展、求穩定、求富強的共同任務,都麵臨著一些共同的問題和威脅。我們理應把對俄羅斯及中俄關係的關注與研究放在突出位置上。

  本書就是想從國情學角度來透視和剖析俄羅斯。國情學是一個立體概念,橫向看它著重論述俄羅斯的人文環境、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縱向看它全麵闡述俄羅斯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這也就是從曆史文化的角度來考察俄羅斯。在這裏我們試圖總結蘇聯70年社會主義的初期寶貴實踐,分析俄羅斯轉軌中的經驗和教訓,並盡力想從兩國國情與轉軌中找出中俄之間的比較參數,盡快實現數代中國人的強國夢想,盡快實現中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俄羅斯著名學者德· 利哈喬夫院士就強調過:文化是了解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基礎。他寫道:“如果說一個人其生物學上的生活需要大自然的話,那麽其精神道德生活,因其精神居所的需要,因其對故土的依戀,因其道德上的自我約束和社會屬性,他同樣需要文化環境。”可見研究俄羅斯重點應該研究它的民族個性、精神生活、社會狀況、自然環境及文化環境。當然蘇俄發展道路的經驗教訓更是我們的財富。美國學者梭羅說過:“一個精辟的見解會比建築一座摩天大廈更值得後人懷念。”我們相信讀者一定會從該書各章節裏悟出自己的一些道理,為我們國家的繁榮富強及社會的發展進步出謀劃策。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了俄羅斯在中國對外政策及國家安全戰略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深入係統研究俄羅斯內政外交、曆史與現狀,就能為中國現代化建設提供理論支持和政策依據。從這個角度上看俄羅斯就是最值得我們研究的國家,因為中俄兩國都是發展中的大國,都麵臨著實現現代化的共同任務。

  21世紀的國情學講的是可持續發展的綜合國力,它指一個國家在可持續性理論下的經濟能力、科技創新能力、社會發展的能力、政府調控能力、生態服務能力等方麵的綜合體現。從可持續發展意義上考察一個國家,不僅需要分析該國現今所擁有的經濟、政治、社會發展的能力,而且需要認真研究支撐該國綜合國力的曆史積澱、現有基礎以及發展趨勢。其評價指標體係包括經濟力、科技力、軍事力、社會整體發展水平、政府調控能力、生態係統服務能力以及外交能力和國際影響力這七個方麵。我們就應該從這七個方麵全方位地考察和研究俄羅斯。

  到了2001年人們又提出了國際競爭力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國際競爭力是指一個國家在世界經濟大環境中與各國競爭力的比較,其創造的增加值和國民財富的增長能力。國際競爭力是一個全新的量化概念,它包括上百個評價指標,有人把它歸結為八大要素:國家經濟實力、國際化程度、政府管理水平、金融體係、基礎設施、企業管理水平、科學技術和國民素質。在這八大要素中,基礎設施和國民素質是一個國家國際競爭力的底座,科學技術和企業管理水平是核心。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在2001 年年初提出了國際競爭力最新四大要素:經濟運行競爭力、政府效率競爭力、企業效益競爭力、基礎設施和社會係統競爭力。經濟運行競爭力是指國家宏觀管理水平、國內經濟實力、國際貿易狀況、吸引外資以及就業與物價等係統評價。政府效率競爭力包括政府對公共財政、貨幣流通、政治團體、市場保障組織、教育機構等的監督與管理水平的評價。企業效益競爭力是從企業創新、獲利能力和責任的角度對於生產效率、勞動市場、資本市場、企業管理和適應全球化趨勢而進行的係統評價。基礎設施和社會係統競爭力是從滿足市場經濟需要的基礎設施和社會係統對於基本基礎設施、技術基礎設施、科學基礎設施、健康和環境基礎設施、價值體係進行的係統評價。運用這些最新評價指標與體係來考察俄羅斯會更科學、更全麵、更準確一些。在基礎設施和國民素質上俄羅斯有一定的基礎和競爭力,在科學技術和文化教育上也有一定優勢(2004年8月21日枟參考消息枠報道:在2004年的全球大學排行榜上,在世界最好的30所大學中,獨聯體的大學占了10所)。但是在政府管理水平、企業效益、社會係統、國際化程度等方麵競爭力太差,他們正在努力改變這一切。眾所周知,俄羅斯人是不甘充當二三流國家的。

  從地緣角度上看俄羅斯是個龐大的實體。在當今世界版圖上,俄羅斯仍然是國土麵積最大的國家。前蘇聯國土麵積就十分遼闊,其麵積達2240.22 萬平方公裏,等於亞洲麵積的1/3(俄羅斯亞洲部分的國土就有1200 多萬平方公裏),是中國麵積的2暢36倍,比中國、美國、印度三國麵積的總和還要大,麵積相當於40個法國。雖然蘇聯解體了,但以俄羅斯為主幹的獨聯體仍是一個無法完全分離的實體,其影響不可低估。俄羅斯地跨歐亞兩大洲,領土包括歐洲東部和亞洲的北部,麵積為1710萬平方公裏,仍占世界陸地麵積的11暢4%,麵積有整個澳洲再加上中國那麽大,其麵積是美國國土的1暢8 倍,是中國的1暢6倍。而且大家公認,俄羅斯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有蘇聯70 年留下來的基礎和實力,擁有雄厚的科技力量和科研隊伍以及悠久的燦爛文化,還有那受過良好教育及具備良好素質的國民大眾,這些條件就使俄羅斯在當今世界上占有獨特的地位。難怪有人講:“不管你承認不承認,俄羅斯都是個龐然大物,都是一支不容輕視的力量。”

  俄羅斯還是一個大國嗎?如何定義一個大國的身份呢?國際專家們對全方位大國的評判標準是各種各樣的。俄羅斯枟共青團真理報枠1998年1月6日刊登了美國布熱津斯基的大國定義:“在我的大國定義中,經濟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在技術上占優勢、有文化擴張能力和在軍事上能影響全球。隻有這四種因素聚合於一身的國家才有權得到這種地位。現在隻有美國符合這個標準。”美國學者肯尼思· 華爾茲給大國下了一個科學而通俗的定義:即當一個國家對別國的影響大於別國對自己的影響時它就是一個大國。人們可以從以下角度去理解一個大國的實力:國家有能力在按照自己的意誌去影響別國的同時,反過來又能抵製他國對自己施加的不受歡迎的影響。

  從這些定義上講,俄羅斯既是一個大國,又不是一個大國。在審視世界強國的標準時,其經濟實力是起點,也是決定問題的關鍵。我們認為:經濟實力、軍事實力和科技實力就是一個強大國家的三大支點。在蘇聯解體後俄羅斯一直在力爭重現自己的大國地位,而且沒人能否認俄羅斯對當今世界格局發展的影響和作用。盡管它已很衰弱,但它仍是舉世公認的能源大國、科技大國、軍事大國、森林大國、水資源大國、油氣大國、文藝大國、體育大國等。它既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又是一個核大國。在當今世界政治格局中俄羅斯仍是一個重要砝碼。無論是對國際政治、還是對國際經濟秩序,它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它都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首先是它的核實力及核影響。

  俄羅斯的軍事力量是其強國的重要指標之一。俄羅斯是當代世界上兩個核大國之一,在俄美核對峙的態勢下,西方十分擔心俄在核武器研製上的“上升態勢”,也擔心俄經濟的“下滑狀況”,一旦這兩種趨勢反差太大時,俄羅斯國內政治將無序運行,這首先將對歐洲局勢造成重大衝擊,然後再波及全世界,其後果與影響將難以想象。須知當今世界最大的威脅就是核威脅。因此,西方特別關注對俄政局以及對俄羅斯經濟及軍事動態的綜合分析。美國一直在關注著俄羅斯的核活動。40 多年的核對峙對俄美兩國的關係的影響非常深遠。盡管近年來俄美兩國在聯手打擊恐怖主義,但雙方都有數以千計的核武器指著對方,隨時準備發射,而且沒有誤差,這就加大了意外發射的風險。這一僵局使得美俄關係要取得實質性進展難度很大。而且俄蘇雙方的核威脅也削弱了全球削減核武器的努力。從核威脅這個角度上講,俄美雙方仍處在冷戰思維及冷戰心態之中,可以說,在核領域內冷戰並未結束。

  美國枟基督教科學箴言報枠2004 年5 月6 日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目就是“美俄核武器仍舊相互瞄準對方”。文章講:美俄核武器仍處在冷戰狀態,而且一觸即發。在1998 年和2000 年美俄首腦會談中都提到應該建立起美俄聯合預警係統,以借助美國的先進衛星係統及俄羅斯廣泛的雷達網,可以更好地控製超級大國的核武庫及核威脅。但後來這個係統並沒有建起來,因為美國在搞導彈防禦係統。據五角大樓估計,在2004年之後的5年裏,美國準備用530億美元來開發、部署和升級全美多層導彈防禦係統,這種防禦係統還涉及海軍基地係統及裝在波音747飛機上的防禦係統和太空係統。但是美國一家獨立的科學家組織近日發表了一項長達76頁的報告稱:美國的導彈防禦係統根本就沒有防禦能力。一位科學家講:任何一種不先進的“反措施”都會使你苦心經營多年的防禦係統失靈,這種情況甚至比沒有用更糟糕,因為這在實際操作上是十分危險的。

  據歐盟統計的數字,到1995 年9 月,俄羅斯仍擁有2暢5 萬件核武器,其中包括戰略核武器及戰術核武器,其數量與美國等同。相比之下法國僅有500件核武器,英國擁有250件。

  枟中國國防科技中心網站枠2004年2月11日發布美俄核武器的新資料:到2004年在洲際導彈上俄羅斯對美國占有明顯優勢:彈頭總數俄為164500 枚,美為50000 枚,俄是美的3暢3 倍;俄羅斯保留了強大的SS-18和SS-24多彈頭導彈。但是在潛射導彈上美國技術先進,占有明顯優勢。美國潛射導彈的彈頭總數是俄羅斯的3暢12倍,目標摧毀能力是俄羅斯的2暢5倍。在戰略轟炸機方麵美國也有重大優勢。美國總統布什曾在2001年11月13日表示:美國計劃到2010年時將部署的核彈頭數量減至1700枚到2200枚。2004年3月美軍方宣稱美將全麵升級洲際導彈能力,用“民兵3型”導彈取代“和平衛士”導彈。

  俄羅斯不僅擁有與美國數量相等的核武器,同時還擁有與美國水平相似的“模擬核試驗技術”,這種技術可以通過非實地核試驗獲得實地核實驗效果。這種技術是核大國的一個重要技術指標。俄羅斯軍事專家符· 蘇哈普奇講:“俄羅斯和美國所擁有的這種模擬核技術是法國、英國和中國遠遠不可相比的。”可見,在以高科技為主體的“第四代戰爭”中俄羅斯仍然是不可忽視的一支重要力量,俄羅斯目前仍然可以依靠其核武器來維係其世界大國的地位。

  據俄塔社2003年12月23日報道,俄羅斯已於12月21日組建起了第四個導彈團。該團所配置的是俄製新式彈道導彈“白楊-M”型導彈,俄國防部長講:“隻有這種導彈才能保證俄羅斯的安全和主權。因為有了它任何大國向我們施加的壓力都將沒有任何意義。”預計到2015 年這種導彈將成為俄羅斯戰略火箭力量的基礎。白楊導彈的突出特點是:它是裝在起落架上的,絲毫不受核爆炸的影響,飛行中不會被美國的任何一種雷達所發現。美國人至今仍無法測出它的飛行軌跡。這種導彈早在1997年12月25日正式生產。俄國防部計劃每年組建一個白楊導彈團,每個團裝備10枚白楊導彈。這種導彈被認為是俄軍工最具前景的開發項目。它能保證俄羅斯在21 世紀在核武器競賽上與美國平分秋色。有報道講,美國之所以要發展反導彈防禦係統,正是由於俄羅斯裝備了“白楊-M型”導彈。俄製白楊導彈的發射與飛行靠儀表是無法測出它的參數的。它擁有三台固體燃料主發動機,這就使它的速度大大高於其他導彈,也使敵方的反導係統無法對付它。它在飛行中對方也無法攔截它。其原因是他還備有數十台輔助發動機。其操縱儀表、飛行軌跡難以預料。而且這種導彈根本不怕核武器的主要殺手——電磁脈衝。這種導彈還裝有避免對方反導係統跟蹤的特殊設備。總之,白楊導彈是俄羅斯軍人的驕傲,也是俄羅斯實力的一個重要砝碼。

  俄塔社莫斯科2 月12 日報道:2004 年2 月俄羅斯軍隊舉行了代號為“安全—2004”的戰略大演習,其規模小於美國一年一度的“全球盾牌”戰略演習。這次演習俄羅斯動用了六個軍區、核三位一體力量和航天部隊。用總統普京的話說:“這樣的演習好長好長時間(大約有20 多年)都沒有舉行了,部分原因是資金不足(現在俄羅斯依靠石油漲價國家的黃金外匯儲備已超過800億美元)。今後這樣的演習還要繼續進行。”普京還強調說:“核力量是保障俄羅斯安全的關鍵問題之一。在蘇聯時代,蘇聯的存在及它的核力量曾是世界強有力的穩定因素。現在形勢變了,但世界的安全和穩定還應當保持,包括借助俄羅斯強大的核力量。我們搞演習不應當讓別人怕我們,應當讓世界把俄羅斯的軍事實力看成是安全因素。”據悉參加演習指揮的將軍就有250位,還有2000 多名校級軍官,9000 多名士兵。此次演習發射一枚洲際導彈的價值就有3億~6 億盧布。盡管普京強調這次演習是為國際安全,明眼人一看這和20 年前一樣:這次核試驗目標仍是針對美國的單邊主義和霸權主義。去年美國國防部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向國會提交的一份報告,上麵白紙黑字寫著:華盛頓不排除對一些國家進行先發製人的核打擊。這份報告沒有點俄羅斯的名,但在另外文件裏卻提到俄羅斯。因此演習應該看成是俄羅斯對美國先發製人核打擊立場的回應。這次核演習的指揮者就講:“華盛頓重新把核武器變成解決政治問題的工具。美國新的核武器學說中存在著許多令人無法理解的地方。因此我門對此必須有所反應。”

  俄羅斯這次核演習引起了全球的關注,也取得了巨大成功。俄成功地試射了一些新式武器。其中試射成功的一枚新型飛行器,它具備高超音速(其速度是音速的5 倍以上,還有份材料說是音速的10 倍)、“自動漂浮”(任何衛星都無法找到它)等特點,它有能力改變其飛行軌道,可穿透所有的導彈防禦係統(MD)。以這種飛行器為基礎生產的新型導彈將會使任何導彈防禦係統失效,這將確保俄羅斯在今後一個時期內的核威懾能力。這也證實:當今世界上隻有俄羅斯敢對美國叫板,俄羅斯在軍事上仍然是強大的。

  在普京連任總統之後俄又成功地發射了一枚洲際導彈。據新華社駐莫斯科記者宋世益2004年3月17日從莫斯科發回的報道說,莫斯科當地時間15 時08 分,“新莫斯科斯克號”核潛艇從巴倫支海水下發射了一枚RSM-54型導彈,導彈攜帶的兩枚彈頭精確地擊中了遠東堪察加半島上的目標。該潛艇身長167米,最大下潛深度有650 米。艇上官兵有140 人。該潛艇可裝備16枚RSM-54型洲際導彈。該導彈屬於第三代洲際導彈,其一枚的重量為40暢3 噸,長14暢8 米,射程為8900 公裏,於1986年起開始裝備俄海軍潛艇。2005年4月17日枟參考消息枠報道:俄羅斯國防部決定,到2010 年俄戰略火箭師將從現在的15個減為10個。現役的洲際導彈將從現在的496 枚減為313枚。但不會對俄國防安全造成影響。

  有人講蘇聯70年就建立起了一個軍事強國,而不是一個經濟強國。總體上看這是個缺陷,局部上說這是優點。綜觀近代西方各國實現工業化大都走的是軍事強國、對外掠奪的道路(如荷蘭、西班牙、葡萄牙、英國等)。日本從明治維新時代起就走的是富國強兵之路。軍工產品的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展示著這個國家的科研水平,發達國家都是優先將高精尖科研成果應用在軍事領域。而且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又不是在短時期內就能搞上去的。這就是說在國際影響力上,軍事實力的作用要大於經濟實力。強大的軍隊不僅能保證自己國家不受外來侵略,而且也能保障自己領土不被別人肢解。隻要俄羅斯軍事大國地位在,誰想再肢解俄羅斯就不會那麽容易。

  曆經10多年的激進改革,俄羅斯國力已十分衰弱,無力再支撐超級大國的身份,但其軍事實力卻仍很強大,別人不可輕視它。它在世界軍事對抗格局中仍有發言權。在當代國際戰略上,俄羅斯的退勢是暫時的,守勢是過渡的,而攻勢則是長久的。在國際戰略西部,重點要看法國、德國和俄羅斯三國走向及相互關係。在歐洲局勢發生變化時,英國的穩健性,法國的超前性,德國的突發性都會為俄羅斯的關鍵性提供機遇。因此,當今世界上幾個主要大國始終以各自不同心態關注著俄羅斯的動態。它們都不敢輕視俄羅斯的影響和實力。俄羅斯的文化力量和理念力量(也就是它的軟實力)更是不能忽視的。

  據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公布枟1995—1996 年軍事力量對比枠報告中講:到1995 年10 月俄軍隊總人數為191暢7 萬人。此前,俄羅斯已裁減了38暢5 萬人,這裏要強調的是俄羅斯征兵能力很強,其愛國主義,民族主義傳統仍會給俄軍事以強有力支撐。而且他們一直都走在世界軍事現代化的前列。早在1932年蘇聯就組建起了世界上第一支機械化軍,1933年組建起世界上第一個戰略轟炸航空軍,並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擁有空降兵的國家,1936年時蘇聯已擁有6 個航空旅。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軍現代化水平得到最完美的體現。在21世紀俄羅斯已著重創建戰略火箭部隊等新型軍隊,以適應現代化戰爭。

  蘇聯解體後葉利欽十分重視軍隊建設。1992年3 月16 日葉利欽宣布要組建150 萬人的現代化軍隊。實際到1997 年3月俄現役軍人為170萬。其中國防部直屬部隊43萬人,包括戰略火箭軍10萬人(在編15個火箭集團軍、11個發射場、10個發射基地)。其主要裝備有 73 枚洲際導彈(彈頭總數有 3577枚),34艘戰略核潛艇(裝備有540 枚潛射導彈),85 架戰略轟炸機,19架支援保障飛機,100部反彈道導彈,22顆偵察預警衛星,20多部預警雷達。俄陸軍有46 萬,主要編製有:陸軍司令部,各種特兵種司令部,8 個軍區,1 個集團軍群,8 個集團軍司令部,9個軍、53個師、57 個旅、94 個團、36 個直升機團、8 個特種兵突擊隊。俄海軍約有22 萬人,主要編製有:海軍司令部,4個大艦隊、1個驅逐艦隊、4個艦隊航空兵司令部、6 個航空轟炸機團及海岸防禦部隊。據新華網莫斯科2006 年7 月25 日報道:俄海軍當今至少擁有360 艘艦艇。盡管這個數量僅相當於蘇聯艦艇總數的30%,但由於俄羅斯彈導導彈戰略核潛艇比美國海軍多一倍,主要水麵作戰艦艇現代化程度高,俄羅斯仍是一個海軍強國。海軍航空兵擁有飛機970 架。俄空軍約有14暢5萬人,防空部隊17暢5萬人,準軍事部隊58暢3萬人。此外還有預備役約240萬人。可見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國力衰退了,但其軍事實力並沒減弱。

  在常規武器和導彈小型化方麵俄羅斯也不落後。國際軍事專家在評估俄軍事實力時十分關注它的坦克水平。在20 世紀裏,俄坦克一直是其常規武器水準的最高標誌,也是世界坦克產品中的王牌。在1994年一次測試中,國際評審專家一致認為俄製T-80Y型等幾種坦克產品均處於國際領先地位。尤其是俄下諾夫哥羅德市最近生產出了一種舉世無雙的T-90 型坦克,它可在快速推進中準確擊中4 公裏以內的目標,它裝有可控殺傷儀表,準確率很高(西方同類產品僅能擊中2 公裏以內的目標)。西方兵器專家在參觀之後十分讚賞。2001 年9 月13 日俄枟紅星報枠報道,俄已研製出7 -73D 導彈,此導彈僅8 公斤重,其主要性能指標比西方最好的產品還要超前15年。它可擊破氣球,並能在任何時候、任何氣候條件下使用。俄研製出的旋風式導彈可擊穿很厚的鋼板,且裝有激光輻射係統。近年俄羅斯向國際上推銷溫壓彈頭,可壓製對方火力,摧毀裝甲車,俄製新一代地對空導彈射程可達250英裏。最近關於俄羅斯新式武器的報道很常見,每篇報道都能引起人們的很大興趣。在當今世界軍火生產大國中,美國和俄羅斯是龍頭老大。他們生產的軍火占全球總量的70%。

  蘇製戰鬥機在國際市場上也有一席之地。蘇 -27 型戰鬥機於1984年投產,北約給蘇27起的代號叫“側衛”。蘇-27型戰鬥性能很高,它裝有1門30毫米機炮和10個外掛架,這些外掛架可以掛10枚多種型號的空對空導彈、火箭等,機炮的備彈量為150發,可在大仰角狀態下發射(美國F-15戰機隻能裝8枚導彈)。蘇-27型的火力控製係統也十分突出。它由脈衝多普勒雷達、紅外線搜索跟蹤儀、平視顯示儀、激光測距儀及頭盔瞄準儀組成,彼此獨立,同時又可相互支援。與美國現役的F-15型戰鬥機相比,蘇-27型在近距離格鬥上有明顯的優勢。這主要得益於它那更好的氣動格局,更大的推動力,還有它那先進的測距儀和電傳操作係統。蘇-27 型另一優勢是內部油量大,不必攜帶外掛油箱,以減少雷達反射。蘇 -27 型已經服役10多年了,它已派生出蘇27UB殲擊機、蘇-30 巡邏指揮截擊機、蘇-33艦載機、蘇-34 型殲擊轟炸機和蘇 -35 型多用途殲擊機等,使蘇-27型戰鬥機家族不斷壯大,這個家族就成為俄羅斯及獨聯體各國空軍的主力戰鬥機,也是俄羅斯軍火出口的王牌產品之一。

  英國枟簡氏防務周刊枠2003年9月10日一篇文章專門介紹了俄羅斯正在為中國研製的改進型的蘇-30 型多功能戰鬥機的情況。蘇-30型屬第三代多用途戰鬥機。它共有12 個外掛點,可攜帶8噸重的導彈或炸彈。該飛機的重要部位都加裝有特種防護裝甲鋼板,使飛機具備了額外的保護,增強了抵禦防空火力的能力。與蘇 -27 型不同的是,蘇 -30 型采用了雙座座艙,兩名飛行員一人負責駕駛和空戰,另一人負責導航和武器操作。這種飛機不僅在精確打擊的能力上有所改進,而且還備有全新的指揮係統(包括指揮、控製、通訊、計算器、情報、監視、獲取目標和偵察等)先進功能。該機型還擁有許多新的感應器係統。其中最主要的是M400偵察套件——一個大型吊艙狀係統可以裝載包括測視空中雷達在內的感應器、電視|紅外攝像機、遠程傾斜攝影儀。該設計光學感應器的搜索範圍不低於70 公裏。而其雷達搜索範圍不低於100 公裏。這樣,該機型就具備了空中指揮的能力,它可以指揮和控製10架戰機。這種型號戰機可以精確地鎖定海上目標,這對於中國目前部署的59型空對地導彈係列中的遠程導彈十分重要。該機型的雷達分辨率可達2米;紅外攝像分辨率為30 厘米,攝影係統的分辨率為40 厘米。它的整個偵察係統對數據進行實時傳送,通過寬帶連接方式將數據傳送到地麵站,同時在飛機上還能記錄圖像。蘇-30二型戰機是俄羅斯向中國提供的第二種蘇-30 型戰鬥機。過去幾年中國已采購了兩批38 架蘇 -30 型戰機,現又向俄羅斯訂購了40架蘇-30 二型戰鬥機。中國軍事專家沈威力認為,多用途的蘇-30MK型戰鬥機的性能與美國F-15E型戰鬥機相比,在許多方麵明顯占優勢。

  俄羅斯枟消息報枠2004年1月12日以“不斷智能化的蘇係列殲擊機”為題報道了俄羅斯新出產的蘇-27CKM型有頭腦、長眼睛的飛機。2003年12月俄空軍部隊獲得了5架這種智能飛機。2004年至少還能增添20架這種型號的飛機(該機型主要技術參數:最大速度 低空1400公裏/小時;高空2430公裏/小時。實際升限18000米;轉場距離3680 公裏,最大負荷8000 公斤。有10個懸掛點,可攜帶空對空、空對地導彈及各種炸彈)。用設計師的話說,這種飛機將成為俄空軍邁向第五代殲擊機的第一步。因為這種飛機隻是一種教學訓練機,它用來培養飛行員掌握更複雜的技術,並為製造更先進的蘇-35型殲擊機做準備。這種飛機可以準確擊中空中目標和地麵目標,並能保證空軍現有的各種炸彈和導彈能夠全天候作戰,不受氣候條件影響。它利用了製導和雷達擲彈原則,在飛行員看不到目標時,電子設備卻在全力工作,人隻是在必要時按動按鈕即可。該型號飛機的另一個專利是它的雷達。它不僅可以發現殲擊機要找的地麵目標,還能發現移動著的地麵目標。該飛機的駕駛艙是全新的,在指針儀表旁出現了三台液晶顯示器,飛行及作戰信息全部都在上麵顯示著,數據全麵、科學、及時、準確。俄羅斯正在研製的蘇-35型戰機能及時把各種飛行及作戰信息數據資料都轉送到駕駛員頭盔側翼的顯示器上,飛行員不用再死盯著眼前的顯示器,他可以任意扭頭,觀察周圍的情況。蘇-35型還不易被雷達發現,因為其機身上使用了專門吸收雷達波的塗料。蘇-35型最突出的變化是發動機和機載計算機。它的發動機有更大的推動比,其飛行速度更快,操作更靈活。它使用的是液壓動力,取代了電力動力。這不僅節約了空間,而且減輕了重量。該機用的新型計算機自己就能決定飛機以什麽樣速度和狀態衝向目標,什麽時候讓飛行員使用武器,從而避免了人為操作的失誤。蘇-35機載計算機接受的信息來自遍布機身上的150個天線和傳感器,屬智能型飛機,其開發及實用前景十分可觀。

  法新社華盛頓2004年6月23日電:美國一位高級軍官說,美國和印度近期搞了一次模擬空戰給美國敲了警鍾:蘇-30 型戰機性能明顯優於美國F-15 型戰機,這表明美國在空戰中並不占優勢。文章說美國對2004 年2 月進行的美印聯合軍事演習進行了認真的研究,他們發現在多數行動中蘇-30 型都戰勝了F-15型,這個結果使美軍方大感意外。美國一位發言人說,這是美俄生產的兩種先進戰鬥機的第一次正式對峙。在演習中美國飛機和印度飛機通過雷達都同時發現了蘇-30 型,但是蘇-30型首先發射了AA-10 型空對空導彈。這說明蘇 -30 型比F-15型反應更快。這就要求美國必須用更快更隱蔽的戰機(F/A-l8、F/A -22)來裝備美國空軍,否則就會喪失空中優勢。世上的事都是一物降一物。客觀上看俄羅斯的軍事力量確實是對美國單邊主義和霸權主義的一種牽製和對抗。

  俄羅斯枟導報枠2004年6月2日發表了題為“中國喜歡蘇-30”的報道,文章講:到2004年初,中國共擁有蘇-27型及蘇-30型殲擊機共270 架,中國最近正準備再向俄羅斯訂購24 架帶有遠程反艦導彈的蘇-30 MK2型殲擊機,用於裝備中國的海軍航空部隊。俄專家估計這筆價值10 億美元的合同將會使位於阿穆爾河畔共青城的飛機製造廠至少忙上一年。俄專家指出:由於台灣近幾年不斷從美國獲得載有強大防空係統的驅逐艦,相應的中國內地需要得到能在台灣防空武器火力網之外摧毀這些艦隻的武器。因此中國對俄羅斯遠程反艦導彈及其運載工具產生了很大的興趣。這會激發中俄軍事技術合作的新階段的到來。

  香港枟亞洲時報枠2004年7 月26 日發表了一篇題為“俄羅斯軍事技術奮起搏擊”的文章,文章講:“在過去12 年裏一提起俄羅斯的軍事,人們往往認為它腐敗成風,裝備不足,不屑一顧。然而事實上俄羅斯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刻,它依然是一個具有先進軍事技術的軍事強國。盡管財政困難,但俄羅斯一直在開發讓世人矚目的先進軍工產品。在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軍工產品中的傑作之一就是BMP-3型裝甲戰車。這種戰車受到早就屬於美國勢力範圍的阿聯酋和阿曼的青睞,他們爭相訂購。俄羅斯近年生產的S-300地對空導彈係統以及後來生產的威力更大的S-400 導彈係統,其威力超過了美國耗巨資研製的‘愛國號’導彈係統。此外俄羅斯生產的卡-50 型軍事直升機家族采用了最新的尖端技術,堪與美國和歐洲最好的直升機相媲美。”可見,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長期壟斷一種先進的武噐,一種壟斷的打破,也就是新的競賽的開始。中國一直對國際上的軍備競賽持反對態度。

  在當今國際關係中,中、俄、美大三角關係仍然是當代國際關係的核心。在冷戰結束之後的今天,世界處於轉型期。在國際政治格局中,將會經過美國企圖獨霸世界,德、日、美三強抗爭,發展中國家的迅速崛起,俄羅斯、中國、巴西、印度的迅猛壯大等幾個階段最後形成一個多極化的世界。在這個轉型過程中,在國際經濟舞台上隻有三個主角:美國、德國、日本;而在國際政治舞台上也有三個主角:美國、俄羅斯和中國。美國是當今世界上最有實力的強國,無人能比:中國是發展最快的國家,無人不誇;俄羅斯是最具發展潛力的大國,無人否認。在當代國際關係中,中、俄、美大三角關係占據重要位置及重大意義,這三國之間的相互關係是國際政治中的一大因素。美、中、俄戰略大三角舉足輕重,互為製約。中俄兩國都不是超級大國美國的對手,但美國又不敢忽視這兩個大國的地位與作用。中俄兩國都麵臨發展本國經濟的首要任務,但兩國在反對單極世界、推進世界多元化的原則等國際事物看法上卻十分一致。中俄兩國都強調中俄戰略夥伴關係不針對第三國,但中俄協作明顯有其可利用的價值:這就是要使美國外交對自己有利。中俄兩國都不想讓對方過於強大,過於強大會給對方造成威脅(當然這隻是俄美部分反華勢力堅持的所謂“中國威脅論”);但中俄雙方又不希望對方過於虛弱,太虛弱了對美國的單邊主義就沒有多大的牽製力量。外交本身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當然在國際事務上有無發言權關鍵看你有沒有實力。隨著中國綜合實力的增強,中國在這個大三角關係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了。人們普遍認為,中國是保障國際安全與和平的重要力量。美國國內的反華勢力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俄的接近,美國將中國和俄羅斯列為具有威脅性國家,更加大了中俄聯合的力度。中、俄、美三大國之間的對抗與合作、對話與分裂的複雜關係還會長期存在下去,其中許多不確定因素也會不斷演變發展。凡關心國際戰略格局的人首先得關注中、俄、美大三角關係。

  中國在近十幾年中一直密切關注著俄美關係的發展變化。在科濟列夫任外長期間,俄外交一邊倒。為得到西方虛無縹緲的經濟援助,他們為西方做出了太多的讓步。事實證明,俄羅斯想迅速加入歐洲大西洋體係隻是一廂情願,結果事與願違:向西方讓步嚴重地損害了俄羅斯的自身利益。普裏馬科夫操縱的俄第二階段的外交同樣有失誤。在此期間,俄不承認自身的衰敗,仍以大國自居,他們不是致力於增強自身國力而仍是不合時宜地參與國際上各種事務。不過,中國對普裏馬科夫提出的多極化世界,反對美國獨霸世界的主張十分讚賞。進入21 世紀之後,中國十分讚賞普京及伊萬諾夫的外交思想及俄第三階段外交路線。普京總結了十年激進改革期間過分倒向西方的教訓(美國在中亞與高加索的駐軍,北約擴張到了俄羅斯邊界上),提出了務實、實用的外交方針:他們既認定同美建立密切的戰略夥伴關係對俄羅斯有利,也堅信搞好中俄關係對雙方更為重要。普京時代的俄美關係既不是敵人,也遠非盟友。俄美之間的夥伴關係十分脆弱。俄羅斯人幾經挫折終於明白:在搞好俄美關係的同時,加強中俄友好關係會給俄羅斯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及戰略好處,這也符合各個大國的國家利益及全人類的共同利益。多數俄羅斯學者認為,俄中關係意義重大,俄中兩國命運緊密相連。這是21世紀初國際關係中的一個特點。中俄雙方必須傾聽和觀察對方,尋找不同文明中的共同點。俄中兩國都在經曆著追溯文化根源的階段,都意識到自己的文化及精神價值與西方不同,中俄對話隻會增加機遇和財富。

  普京上台後俄美關係經曆著由熱變冷的過程。到21 世紀初美俄關係有人說是“蜜月結束”,有人稱為“冷和平”。還有人稱為“新冷戰”。但多數國際關係方麵的學者認為,今天的俄美關係“乃處在非常關鍵的十字路口”,其實質是一種協調和對立的混合物。時而協調比例大些,時而對立色彩重些,其濃淡程度是隨著時間和形勢的變化而變化著。“9 · 11”事件及反恐合作使俄美關係緩和,美國對伊拉克動武又使俄美關係變冷。2003年俄羅斯逮捕石油寡頭霍多爾科夫斯基及在國家杜馬選舉中國粹主義色彩濃厚的執政三黨獲勝的形勢,使俄美關係進一步惡化。

  中俄關係一直是世人關注的焦點。中國和俄羅斯各自國內政治經濟的發展從來都深刻地影響另一方,恐怕世界上還很少有兩個大國之間的關係帶有這種特征。中俄發展關係的首要和關鍵的前提就是它們是近鄰。為了營造共同安全,中俄雙方提出了好鄰居、好朋友、好夥伴的形象表述。這裏好鄰居是中俄友好的前提與基礎,也是兩國關係發展的出發點。中國曆來重視鄰裏關係“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中國人認為,鄰裏之間不和,鄰裏之間相互猜疑與戒備,乃是生活中的一大不幸。

  上個世紀50年代蘇聯是中國的師傅和“老大哥”,蘇聯發展模式及俄羅斯文化對中國的影響力是非常巨大的。其實後來在50—90年代間在中蘇兩大國之間一直存在著一種雙向互動影響,這因為中蘇兩國之間有許多共同點:首先是起點一樣,他們都是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窮國,1917 年的俄國與1949 年中國一樣,都是資本主義不發達,封建意識濃厚,農民占人口大多數的落後國家(當然中國經濟基礎更差)。因此中蘇兩國都是在政治經濟相對落後的國度裏建設社會主義,起點低,難度大。中蘇兩國人民和兩國學者都麵臨著如何在一個農民占多數的國家裏實現現代化的共同大課題。這也正是我們研究蘇聯70 年發展道路及葉利欽10年激進改革的價值之所在。其次,中蘇兩國走的是相同的道路。斯大林搞社會主義是靠三化:“國家工業化,農業集體化和階級鬥爭化”,毛澤東提的口號是三綱:“以鋼為綱,以糧為綱,以階級鬥爭為綱”。再次,中俄改革中麵臨許多問題都是共同的,因為他們都要從計劃體製轉為市場體製,都要與國際接軌。中蘇兩國長期以來一直在近似的體製下競爭,當一方對其體製進行改革並取得一定成功時,另一方遲早就要效仿;一方的經驗教訓又常會成為另一方國內鬥爭的工具。50年代赫魯曉夫批評個人崇拜,恢複民主與法製;對外緩和美蘇關係,對內提高城鄉人民的生活水平等。這些內容在80年代鄧小平領導的改革中都能找到。到80年代,戈爾巴喬夫突然發現在蘇聯經濟每況愈下的同時,中國改革生機勃勃,這成了戈氏下決心改革的動力之一。最近,中國的改革道路及成功經驗開始影響俄羅斯國內政治,中國改革的成就令俄人羨慕,這是近幾年中俄關係的重要轉變。

  中國改革成功經驗在俄羅斯也被變成了政治鬥爭的工具;俄共經常把中國改革經驗當成向選民揮舞的旗幟,而俄國自由派政黨又盡量貶低中國經驗,強調中國沒有民主,目的為防止俄共重新掌權。當然整體上看俄羅斯10 年激進改革失敗了。中國20多年的兩輪改革(一輪12年:1978—1990,1990—2002)成就很大,但我們對俄羅斯10年激進改革也不能完全否定,隻搞負麵理解,而對中國改革的某些“落後的優勢”過於肯定,不重視對中國改革中出現的重大問題的深入研究與解決,比如國有企業的改革問題(中國的國企管理水平及效益太低),權錢交易所造成的腐敗與社會不公問題,不公平的偽競爭及反競爭的偽公平等問題。中國人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這些問題的嚴重性,並做出理性的明確選擇,否則,中國改革要深入進行並取得成功難度很大。

  近來俄羅斯對國際局勢的影響還表現在能源上。近幾年石油外交、能源安全、“石油世界大戰”成了時髦新詞,國際上也出現了一批研究石油問題的專家。據英國枟獨立報枠2003年10月2日報道,全球油氣儲量並不樂觀。據最新預測,在2001 年至2020年之間,全球油氣產量將緊縮,將無法滿足需求。這因為全球油氣儲量比原先估計的水平低80%。而且油氣價格上漲會造成災難性的後果。據瑞典烏普薩拉大學地質學院提供的研究報告講:原先估計全世界油氣儲量約為18 萬億桶,迄今為止已用了大約1萬億桶。但現在核實的全球油氣儲量僅為3暢5萬億桶,形勢令人擔憂。當然人們正在尋找新能源。還應看到世界幾個經濟大國又都是油氣消費大國。據國際能源機構統計,2003年中國每天消費546萬桶,日本日均用油543 萬桶。該機構估計到2004年石油消費增長最多的還是中國(日均增長33萬桶),北美(日增26萬桶),歐洲(日增18萬桶)。而日本和韓國石油消費將日均減少12萬桶。國際能源機構2004年1月16日報告,世界能源市場風險很大,日本和美國庫存的石油隻夠51天的消費。而且石油的價格一直在每桶30 美元以上(近來竟到60美元)。全球的原油需求量不斷地增加,2003 年12 月全球石油日均消費量增加了39暢5 萬桶,達到8210 萬桶。估計到2025年(即未來20年)美國的原油日均進口將達到2000 萬桶(70%的石油靠進口)。可見全球石油形勢不容樂觀。

  現在中國、美國、日本都瞄準了俄羅斯的石油資源,尤其在2003年美國支持日本與中國爭奪俄遠東地區的石油天然氣,形成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中、美、日、俄幾個能源生產與消耗大國之間的複雜關係。美國枟國際先驅論壇報枠2003年7月4日發布了一份報告說:“2002年中國的石油消費迅速增長是中國經濟上升的明顯標誌。”實際上俄羅斯出口油氣量的大幅增長也是俄羅斯經濟走出困境的一個良好開端。日本的石油需求在1996年到達高峰,日均達590萬桶。據北京能源研究所預測,以後幾年內中國石油消費將會以40%的速度增長。中國是從 1993 年起成為石油進口國。據法新社2003年12月10 日報道,中國的石油需求10 月份已達580 萬桶,比2002年10月增加了11暢5%。並預計2003年第四季度的石油需求每天會增加130 萬桶。美國的研究報告說,中國現在1/3的石油需求量靠進口,到2025 年這個數字將達到2/3.到那時中國日均消耗石油量會達到1090 萬桶。新成立的中國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在2002年12月3日講:北京希望在2020年時將進口石油控製在需求量的1/2左右。2002年9月11日中央電視台經濟欄目曾講:近3 年中國年均進口石油達7000 萬噸,進口石油花費達250億美元。為了確保中國進口石油的渠道,中國積極參與中東、蘇丹、中亞等地區的石油開發。中國實施能源進口多元化的戰略,很有成效。

  俄羅斯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非歐佩克石油輸出國。有資料稱俄的石油儲量占目前已探明世界總儲量8%左右,占世界石油總產量9%。俄儲油量為世界第六位,次於沙特阿拉伯(占世界儲量的25%)、伊拉克(占11%)、伊朗(占8暢7%)、科威特(9暢3%)及阿聯酋(占9暢4%),已探明俄石油儲量為72 億噸;2002年俄石油產量已上升為世界第一位,超過沙特。2003年俄日均出石油800萬桶。由於中東不穩,委內瑞拉內亂,沙特阿拉伯又控製石油出口,美國、中國、日本的石油進口渠道受阻,這3個世界石油消耗大國又都將目光投向石油出口大國俄羅斯身上。2003年俄羅斯日均向國際市場提供 300 萬桶。俄塔社2003年1月22 日報道,2003年能源部預計出口石油量為1暢88億噸~2暢01億噸之間,高於2002 年出口量1暢81 億噸,2002 年俄共生產石油3暢8億噸。2002 年度俄共出口天然氣為1878 億立方米,而2003年將出口1900 億立方米天然氣。為了鼓勵石油天然氣企業出口,俄政府從2003年2月1日起降低油氣出口稅,從每噸30美元降為26 美元,以讓利企業,搶占國際油氣消費市場,為振興俄羅斯經濟籌措資金,現在俄羅斯石油天然氣出口占其出口總量40%。

  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是俄羅斯油氣生產基地。且遠東地區距中國與日本最近,故爭奪遠東石油關係到日中兩國的能源安全及國家利益,這是一場國家戰略的交鋒。在遠東石油問題上,俄羅斯、日本、中國三者討價還價已達到白熱化程度,這裏也顯示出俄羅斯對中國和日本的影響與地位。2001 年中國就與俄羅斯共建大慶管道線(連接東西伯利亞到大慶)達成原則協議,中國動手比較早。2002年12月,中俄兩國首腦會談時決定:從2005年起,俄羅斯每年向中國提供2000 萬噸石油。中國已準備提議修建安加爾斯克—大慶石油管道線的俄境內部分。從安加爾斯克到大慶長2250 公裏,管道總造價達25 億美元。管道建成後年均可供油 2000 萬噸。2010 年時可增到3000 萬噸,2025年時可擴大到5000 萬噸。2003 年7 月9 日,中國駐俄大使張德廣在接受俄塔社記者時講,所有涉及修建輸油管道的經費與技術問題均已協商好,隻等2003年秋天中俄兩國首腦北京會晤拍板。如果現在動工,第一批石油將於3年後輸送到大慶。張德廣大使還希望俄方能盡快落實動工。其實中俄雙方分歧在油價上。俄塔社估計2003年之後每桶油價會降為18—18暢5美元。但在修建管道之後中方要求俄方按穩定價長期供油,油價不受國際市場升降的影響,俄方不同意,故遲遲未動工。

  2000年2月日本失去了在沙特阿拉伯的石油開采權,它急於尋找新的石油進口渠道,並且把伊朗和俄羅斯當成重點目標。日本能源專家認為中國的能源戰略有可借鑒的地方:實行原石油進口的多元化,以減少風險。如果能爭取到俄羅斯東西伯利亞及遠東的石油,日本對中東地區的依賴程度將會從現在的90%降為60%。因此,到2003 年日本以毫不退讓的決心和耐心與俄羅斯不停地交涉。2003年1月舉行的日俄首腦會晤時,小泉首相提出了建議從安加爾斯克到納霍德卡的“太平洋輸油管”的設想,由於這條管道既可將油輸到太平洋沿岸,麵對美國的西海岸、韓國、日本及東南亞各國,銷路廣;又可作為與中國討價還價的資本,所以俄羅斯隨即表示考慮日本的要求。這樣就形成了中日兩大石油消費國遠東較量的局麵。

  從安加爾斯克到太平洋港口納霍德卡,距離在4000公裏以上,日方準備投資52億美元,修建這一管道。管道一旦建成,日方可年均進口俄石油5000 萬噸。2003 年上半年,日本能源廳長官已經5次訪問俄羅斯了,日方透露日本將為俄遠東新油田的開發及太平洋輸油管道的鋪設投資100億美元資金援助。這將是中國投資額的幾倍。況且,修建新輸油管道及開發新油田,將激活人口銳減和經濟低迷所困擾的西伯利亞地區的經濟。2003年6月30日,日本外相又訪問符拉迪沃斯托克,日本一心要在爭奪遠東石油上超過中國。可事實上莫斯科已經與北京簽署了有關修建安加爾斯克—大慶輸油管道的協議。為了搶先,日本外相還答應給遠東的濱海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再投資20 億美元,這使得當地俄官員十分興奮。因為整個遠東地區僅720萬人口,濱海地區也就是100多萬人口。這20億美元投資對濱海地區很有吸引力。2003年春,俄羅斯中央政府曾表示考慮在遠東修建兩條輸油管道,並提出論證:哪條重要先修哪條。如果同時修兩條將會互相影響,因為已開發的東西伯利亞油田儲量將不夠分配。此事將到2003 年秋天普京訪問北京才會有正式結果。其中有許多不穩定因素人們捉摸不透。不過人們已經從中看出,到了21世紀,能源既能影響一個國家的經濟,也會影響它的外交及政治。到了2003年9月3日,俄羅斯枟新聞時報枠報道,俄自然資源部否決了中國方案,因為南路管線要橫穿通卡國家公園,違反俄羅斯自然保護法。而且管道靠近貝加爾地震多發地帶,一旦發生泄漏,很難迅速處理。當然日本在其中的活動起了很大作用。如果日本提出的安納線修成,日本每天將從俄遠東獲得100萬桶進口油,這個數字相當於日本每天進口量的25%。因此日方極力活動,並主動提出提供75億美元協助俄方開發東西伯利亞新油田。這樣中俄從1994 年開始磋商的方案可能泡湯了。不過中國也不會放棄努力。到2005 年俄方又開始重視中方要求,聲明要保證中方線路建設。從這件事情發展過程中,我們看到兩點:一是人們現在常講的,隻有永久的利益,沒有永久的朋友;二是俄羅斯外交總是腳踏兩隻船。這與俄羅斯民族的個性特征有關係:搖擺不定,捉摸不透,極富兩麵性。

  其實,當今俄羅斯在經濟、政治、文化上正是由兩部分組成的。正如俄羅斯古老國徽所表現的那樣,而不像政治家們常說的,隻代表東方和西方,或歐洲和亞洲。它意味著俄羅斯在國際舞台上有兩種身份,兩副不同的麵孔。一方麵能源使俄羅斯強大,在全球舉足輕重,是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與此相關的是石油公司老板們的政治傾向(私有化時俄羅斯把石油大企業都賤賣給了私人,直到2004年俄羅斯政府隻控製了7%的石油工業。普京力爭到2008 年時將國有石油份額提高到18%)。私有石油企業主親西方,因為發達國家是石油主要市場。石油集團主張與國際關係的“上層”保持密切關係。這就加強了俄羅斯作為資源供應國的發展方向,這種發展又使得石油集團變得更有前途。俄羅斯另一半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種經濟,其基礎是軍工企業及其相關部門:航天、核能、航空、火箭等高科技產業。由於軍工轉民用不成功,再加上非理性的私有化的失敗,俄經濟的這一半處境艱難。俄經濟的這一塊主要靠國際市場,主要靠不發達國家。隻有占領國際市場才能避免軍工企業倒閉,保住數百萬個就業崗位。這就要求俄羅斯必須與國際關係中的中下層保持密切關係。西方(尤其是美國)又千方百計排擠它。美國已經把俄軍火擠出了中歐和東歐市場。伊拉克戰爭又使美國完全占領了伊拉克市場。中國、印度、伊朗、越南和馬來西亞等仍是俄羅斯軍工產品的友好市場。這些市場對俄羅斯十分重要,這塊不是讓寡頭們掙錢,而是國家生存的需要。俄羅斯要想成為強國,就必須保住自己的科技潛力,發展有競爭力的高科技產業。

  維護和發展俄國防工業就要求俄羅斯的外交必須重視東方。這就是俄羅斯外交具有雙重性的內在原因。俄羅斯一直在東西方之間徘徊。請想想1993 年美國是如何積極地幹預俄印低溫發動機的交易,2002年又是如何把俄羅斯攆出了伊拉克市場,現在又攻擊俄與伊朗的科技協作。可見美國外交意圖很明確:千方百計使俄經濟斷氧,以扼殺高科技市場的潛在對手。正由於這個原因,美國與法國和德國之間曾發生過矛盾,德法兩國想讓俄羅斯成為世界科技進步的重要參與者,以便在某些領域內向美國挑戰。因此俄羅斯在當今世界格局中處境微妙。不管俄羅斯領導層如何變更,它都在尋求平衡,都要在發達的上層與不發達的中下層之間進行周旋。當然,俄羅斯在國際上的最終地位還是要靠其國內改革的進程來決定。但有一點已經明確:俄法德聯盟及俄羅斯與東方(尤其是中國、印度等)的密切聯係,是對美國單極主義的重要挑戰。而且為了自己的發展,俄羅斯作為占世界陸地麵積1/7的大國也在尋求與美國的合作,關鍵在於雙方合作的基礎及合作的方式。

  最近美國對俄羅斯核技術出口十分不安。美國枟新聞周刊枠2003 年9 月8 日報道,俄羅斯人向來以世界一流的核技術自豪。他們派了800名專家費時8年為伊朗建造了第一座核電廠。這種核技術有雙重用途,它隨時可以用於研製核武器,這令西方十分擔心。而俄羅斯認為這是一項掙外匯的好生意。俄羅斯的原子能科學家已幫助中國和印度建起了核工業,他們也正在與芬蘭、緬甸、保加利亞、古巴、印度尼西亞、埃及和敘利亞等國洽談,爭取投建核反應堆。一些非洲國家也對俄羅斯的核技術感興趣。近來鬧得沸沸揚揚的朝鮮核危機美俄都有責任。俄羅斯先幫助朝鮮造核反應堆。後在美國的壓力下停止了與朝鮮的合作。但美國自己又與朝鮮簽訂了建造輕水反應堆的計劃,以換取朝鮮停止核試驗的許諾。因此俄羅斯核技術負責人講:“我們是幹幹淨淨離開的,然後美國人來了,是他們要給一個目標可疑的國家造輕水反應堆的。”核技術是俄羅斯一個強項,有數萬名一流核能專家在那裏服務。迅猛發展的核工業是俄羅斯經濟振興的一個亮點。據查俄羅斯2002 年核技術出口創匯達26億美元,估計2003年可達30億美元。僅伊朗核電站一項俄羅斯就掙了8億美元,並為俄羅斯創造了2萬個就業崗位。

  俄羅斯枟新聞時報枠2003年11月18日報道,俄羅斯要在10年內重新打造一個軍火出口大國。1993 年11 月18 日,俄羅斯總統下令建立了俄羅斯軍事技術合作係統中的關鍵部門——俄羅斯武器和技術兵器進出口公司。在2000年至2002年的3年中,俄羅斯軍火出口額逐年遞增,每年都創造了新的國家紀錄。2001年和2002 年軍火貿易的外匯收入,同樣兩次打破國家紀錄。有理由相信,今年的軍火出口額將至少保持2002 年水平,而外匯收入將達到史無前例的50億美元。

  近些年俄羅斯對外軍售熱火朝天,原因至少有三條。第一,1996年至1999年積壓的軍品被順利消化。在這4 年困難時期中,國家的軍火出口額降至20 億美元,俄羅斯武器和技術兵器進出口公司已處於破產的邊緣。幸運的是,俄羅斯在這一時期簽訂了幾份巨額合同,向中國出口驅逐艦及多用途殲擊機,向印度出口護衛艦。第二,目前,俄羅斯麵臨的機遇有:與印度簽訂一項為期近17年、總價值33億美元的合同,該合同將授權在印度生產蘇-30型戰鬥機;印俄兩國在“布拉莫斯”導彈項目下,聯合研製PJ-10巡航導彈,印俄兩國空軍聯合采購印俄中程運輸機。在11月底之前,還將簽訂向印度出口載機巡航艦的合同。第三,上世紀末以來,全球軍事政治局勢日益緊張。在此背景下,不少國家紛紛從俄羅斯購買軍火。國家公司在對外軍事技術合作中最為重要,但不是唯一的主體。一些有權獨立進行軍火貿易的非國有公司,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其中包括安泰公司、圖拉儀器設計局、米格飛機工業公司。安泰公司獲得了兩份向希臘出口31套防空火箭裝置“雷神-M1”的合同。這兩份合同的總額超過了8億美元。

  圖拉儀器設計局的出口產品種類繁多,客戶遍布世界各地。該公司與阿聯酋簽訂了研製並出口50 套地對空導彈發射係統“鎧甲-C1”合同,總價值高達7暢2 億美元。在1999 年起死回生的米格飛機工業公司逐漸擴大在軍火市場的存在。1998 年所簽合同的總金額為8900 萬美元,1999 年增加到1暢32 億美元,而2001 年和2002 年接近了10 億美元。今年,因為將與印度簽署出口艦載殲擊機的合同,公司的簽約金額預計有新的突破。從去年開始,米格飛機工業公司坐上了俄羅斯軍火出口的第二把交椅,僅次於俄羅斯武器和技術兵器進出口公司。

  21世紀,麵對北約東擴,普京親自駕駛蘇-27 型戰鬥機視察車臣,乘坐核動力潛艇巡視黑海,他要向西方展示一個堅強的俄羅斯民族主義總統形象。普京還以裁軍為突破口,加快俄軍事的改革及發展。2000 年 11 月普京宣布,將在 5 年裏裁軍20%,使俄軍隊從120 萬減為85 萬人。從2001 年起加強俄太空導彈部隊和宇航部隊的建設,並將其直屬總參謀部指揮。普京的目標是實現俄羅斯軍隊的精兵化、高效化,以便使其在新世紀發揮更大作用。

  以上我們簡要地論述了21 世紀初俄羅斯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與影響。現在讓我們看看解體後俄羅斯的國情與政體。國體是講一個國家由誰來掌權,政體是講如何來掌權,政權機構有哪些,如何來運作。1993年12月12 日由全民公決通過的憲法規定:俄羅斯是聯邦製國家,即民主的政權國家,以共和國政權形式出現。俄羅斯總統是國家首腦,總統每4 年在全社會公開選舉及秘密表決的基礎上產生。總統同時也是俄羅斯武裝力量最高統帥。俄羅斯聯邦實行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權分立,三種權力分別屬於政府、議會和法院。俄羅斯聯邦的立法機關叫聯邦會議(ФЕДЕРАЛЬНОЕСОБРАНИЕ)。聯邦會議由聯邦委員會(СОВЕТФЕДЕРАЦИИ上院)和國家杜馬(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АЯДУМА下院)兩院組成。聯邦會議是行使立法和監督職能的權力機構。憲法規定,俄羅斯的國家權力由聯邦總統、聯邦會議、聯邦政府、聯邦法院共同行使,但在實際上俄總統大權在握,有人戲稱俄總統是“超級總統”,他的權力超過了“歐洲各國總統權力的總和”。新憲法為了避免總統與議會及政府之間的衝突,大大地擴大了總統的權力。1998 年到1999 年這兩年內葉利欽四換政府總理便是例證。1998 年3 月23日葉利欽免去了任職5年多的切爾諾梅爾金的總理職務,理由是“政府缺乏活力,缺乏主動”,並任命年僅35 歲的基裏延科為代總理。國家杜馬在兩次否決了葉利欽的提名後擔心自己被解散才勉強通過任命。基裏延科上任後,總統對政府的控製加強了,但新總理的能力差,俄羅斯發生了兩次金融危機,1998 年8 月16 日,基裏延科被迫辭職,葉利欽再次讓切爾諾梅爾金出任總理,遭到國家杜馬的強烈反對。葉利欽不得不提名讓普裏馬科夫出任總理,並於9月11日上任。普裏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正說明朝十八臣
4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5西安事變實錄
6漢武大帝
7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8大唐空華記
9紅牆檔案(二)
10紅牆檔案(三)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

  • 目擊天安門-(二)

    作者:韓泰倫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選擇了中國政治變遷的聚焦點--天安門這一獨特的視角,完整係統地記述了天安門曆經的滄桑巨變,挖掘出中國100多年,特別是建國50年來天安門地區發生的政治事件的內幕秘聞,是一部中國的近現代史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