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後期,列國東南隅崛起了吳霸集團,這個集團包括闔閭、夫差、伍員、伯嚭及孫武等人物,闔閭為了謀國創霸,在他周圍團後,這個集團基本保持了創霸活動的連續性,但以伯嚭之奸、伍員之直和夫差之愚,終於將得到的霸業自行毀滅。
吳霸集團的特點在於:第一,創霸前沒有形成統一的指導思想和戰略方針,主要謀臣伍員雖然不乏戰略,但終究未提出指導國家大政的深遠思想,他們無法根據長遠的政治戰略來製定對外政策,因而發生了對越關係上的嚴重失誤。他們致力於創霸,但因沒有統一的戰略思想做指導,又不自覺地培植了自己霸業的毀滅者。第二,吳國創霸是在兩代君王手中完成的,由於主要負責人的中途更換,其集團內部的關係比較複雜,加之沒有統一的指導思想以實現集團成員的思想統一,因而後期發生了較大的內部分歧,致使自己成為內耗最大的創霸集團。第三,除主要負責人外,集團的其他成員都是外來人才。外來人才的介入有利於先進文化的引進和傳播,有利於對本國優勢的發掘和利用,這是它能夠迅速強大的原因之一。但對外來人才正確的觀念和見解卻缺乏廣泛地理解,如伍員後期的主張幾乎沒有得到朝臣的支持,他的智略甚至不能被主要負責者接受。吳霸集團在前期出現過專門的軍事人才孫武,曾構成了它的一大優勢,但孫武提早功成身退,這種優勢隻剩餘威而不能持久。第四,吳霸集團靠強力逞威,它一掃昔日中原霸主對仁義的尊崇,把自己的興旺建立在武力之上,這既反映了社會向戰國之世過渡的曆史特點,又以自身的活動促進了這個過渡。吳國盤江臨海,是一個水戰之國,它對武力的注重也促進了古代水戰技術的發展。
吳國原被看做外夷之國,吳霸集團的崛起,打破了晉楚長期爭霸的主格局,標誌著春秋政治活動中心的“外移”,也促進了內地與沿海的廣泛交流。
夏代少康的庶子無餘被封於會稽(今浙江紹興)一帶,建立越國,長期以來與周人很少往來。
春秋末年,越國常與吳國作戰,前494年被吳王夫差擊敗。越王勾踐在謀臣範蠡、文種的籌謀和支持下,赴吳國臣事夫差,屈服求和,歸國後他臥薪嚐膽、刻苦圖強,在謀臣們的輔助下整頓國政,韜光養晦,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轉弱為強,滅亡了吳國。
後來在徐州(今山東滕縣南)大會諸侯,成為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