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伯嚭:害賢叛國的無恥小人

伯嚭,字子餘,楚國人,他的祖父伯州犁為楚康王時的太宰,其父伯郤宛在楚昭王時受讒被殺,伯嚭懼而逃亡吳國,受先期逃亡的伍子胥保舉,被吳王闔閭任為大夫,與伍子胥同參吳政。吳國伐楚時,他和伍子胥同為領兵副將,伐楚回國後,他被吳王任為太宰(掌管王家內外事務,並參讚王命)。夫差伐越時,他為領兵子胥後,被任為相國,曾隨夫差參加黃池會盟,吳國被滅後,他乞降越國,被勾踐所殺。

伯嚭是吳霸集團中的高級幕僚,他對吳國的創霸沒有做出多少貢獻,但他因經常活動於吳王身邊,依靠自己的特殊手腕取得了夫差的高度信任,最後幾乎左右了吳國政局。他受賄通越,支持夫差和越縱敵,又陷害忠臣伍子胥,充分表現了一個通敵誤國的內奸形象。

利字當頭,甘做內奸

伯嚭在闔閭執政時,雖然身為太宰,但在吳國政治活動中的作用相當微小,吳王一直所器重的是伍員而不是他。吳國打敗越國時,夫差準備乘勝滅掉越國,越大夫文種在危急關頭分析說:“吳有太宰伯嚭者,其人貪財好色,忌功嫉能,與子胥同朝而誌趣不合”(第七十九回),根據這些特點,他提議以重財美色賄賂伯嚭,又通過伯嚭來影響夫差,使其實行和越政策。伯嚭和越國沒有什麽私人關係,本來也是主張滅掉越國的,但越國的策略方針誘惑了他的私欲,他遂而轉變立場,竭力勸夫差受降和越。伯嚭對越立場的轉變主要出於以下兩種考慮:第一,貪於賄賂,文種求見伯嚭時,帶去宮中美女八人,又有白璧二十雙,黃金千鎰,並承諾以後將不斷地向太宰之府貢獻財寶和美女,伯嚭全部收納之,遂倒轉了立場,產生了和越之意。第二,伯嚭與伍員同參國政,但一直未受重用,他覺得自己長期受壓,這次越國請和時避開伍員而找到他的門前,他內心有一種感激之情,認為這是越國看得起他,因而願意赦越受降。當時伍員紮營於右,伯嚭紮營於左,伯脫壓抑的感激之情溢於言表。因為敵方滿足了自己這兩方麵的卑鄙私欲,伯嚭由此走了上親敵害國之路。

吳國受降和越後,伯嚭與越國不斷地有或明或暗的往來,他常常在夫差跟前為勾踐求赦,夫差將勾踐貶入闔閭墓側的石室中養馬,伯嚭暗中為勾踐饋送食物。夫差惑於伯嚭之言,數月後即打算赦勾踐回國,伯嚭派家人晚上秘密去石室向勾踐報告喜訊。

由於伍員的極力勸諫,夫差轉而又有殺勾踐之意,適逢夫差染寒不能起床,伯嚭前去勸夫差道:“禳災宜作福事。今越王匍匐待誅於闕下,怨苦之氣,上幹於天。王宜保證,權且放還石室,待疾愈而圖之。”(第八十回)後來他又麵見勾踐說:“王惑子胥之言,欲加誅戮。適王感寒疾不能起,某入宮問疾,因言如此如此。”勾踐感謝不已。後來勾踐回國後,亦向伯嚭送去過不少財物。

伯嚭由於私欲作祟而走上誤國之途,這種私欲自然還要導引他竭力清除政治羈絆、陷害忠良。伍子胥堅決反對和越,又位在伯嚭之上,並且長期受到吳王信任,他因而也就成了伯嚭進行攻擊的主要對象。越大夫文種來吳乞和時,伯嚭和伍員在夫差跟前進行了一場關於滅越與和越的辯論,伯嚭援引伍員當年沒有滅掉楚國的事例攻擊說:“相國自行忠厚之事,而欲王居刻薄之名,忠臣不如是也。”(第七十九回)夫差留勾踐於吳國三年,後感於勾踐的嚐糞之情,決定赦放勾踐,臨放前他設宴款待勾踐,諸官員一並列座,伍員心中忿恨,不肯入座,拂衣而出,伯嚭當眾說:“大王以仁者之心,赦仁者之過。臣聞‘同聲相和,同氣相求’。今日之坐,仁者宜留,不仁者宜去。相國剛勇之夫,其不坐,殆自慚乎?”(第八十回)夫差稱讚說:“太宰之言當矣。”伯嚭公開攻擊伍員,又得到了吳王的讚同,表明他在與伍員的較量中已經占了上風。

當年吳王伐楚時,伯嚭兵敗被圍,是伍員趕來救了他的性命,員,齊國看出了這一陰謀後,放歸了伍員,伯嚭又告訴吳王說:“臣聞子胥使齊,以其子托於齊臣鮑氏,有叛吳之心,王其察之!”(第八十二回)夫差遂派人賜劍於伍員,令其自裁。伍員被殺,吳王夫差是有直接責任的,但伯嚭作為吳國的高級官員,不是彌合內部矛盾,而是推波助瀾,激化了兩人間的矛盾。伯嚭對伍員的攻擊和陷害,不單純是一個政見分歧問題,而是有他個人的卑鄙用心。

他庇護敵國和陷害同僚,最終導致本國的危機和滅亡,其個人私欲完全是靠傷害本國利益來滿足的。

吳國的滅亡與伯嚭通敵賣國有直接關係,這是很清楚的。曆史上有人把亡國責任歸咎於西施,唐代崔道融在今浙江諸暨縣南苧蘿山下西施少時曾經浣紗的原址感慨作《西施灘》一詩,表達了一種明確的觀點:宰嚭亡國吳,西施陷惡名。

浣沙春水急,似有不平聲。

與崔同時代的羅隱亦作《西施》一詩,認為吳國滅亡與西施沒有多大關係: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治軍無方,諂諛有術

在吳國伐越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伯嚭雖然身為高級官員,但幾乎沒有什麽見解被吳王采納。吳國伐楚得勝時,秦國出兵攻吳,雙方在楚都郢城一帶相拒,孫武和伍員分析了當時的形勢,主張班師回吳,伯嚭大概是想乘機顯露一下自己的才能,主張迎戰被敵兵誘至埋伏圈所包圍,軍士死傷很多。等被救出後,一萬軍馬已所存不上二千,他惟一的一次單獨引兵作戰就這樣失敗了,吳王以後再也沒有讓他單獨指揮過戰鬥。

如果因為伯嚭作戰無方就完全否認他的個人才能,看來也是不恰當的,伯嚭在有些事情上也顯得很為機敏。夫差伐齊得勝,回到梧宮與西施相聚,登台飲酒甚樂,晚上從宮外兒歌中得到兩條讖語:“桐葉冷,吳王醒未醒?梧葉秋,吳王愁更愁!”古人對讖語是非常迷信的,認為這是預兆人生和社會吉凶的隱語,夫差聞聽讖語大怒,伯嚭上前解釋說;“春至而萬物喜,秋至而萬物悲。此天道也。大王悲喜與天同道,何所慮乎!”(第八十二回)夫差轉怒為喜。夫差有一次做白日夢,看見四人在吳殿相背而倚,須臾四散而走,又見殿下兩人相對,麵朝北的人殺掉了麵朝南的人。

古人將白日夢與讖語一樣看待,認為它預兆現實吉凶,伍員借此勸諫夫差說:“四人相背而走,四方離散之象也。北向人殺南麵人,為下賊上,臣弑君。王不知儆省,必有身弑國亡之禍。”古代宮殿中君王南麵而坐,臣朝北站立,當時又因越國向吳國稱臣,伍員故此這樣解釋,以儆吳王之心,夫差很不高興。伯嚭急忙上前說道:“四方離散,奔走吳庭;吳國霸王,將有代周之事,此亦下賊其上,臣犯其君也。”(第八十二回)夫差高興地表示說:“太宰之言,足啟心胸。”伯嚭隨夫差參加黃池會盟,其間為盟主之位與晉國久爭不決,忽然吳國來人密報說越國已大舉入吳,夫差聞訊失措,伯嚭拔劍砍殺使者,對夫差說:“留使者泄漏其語,齊晉將乘危生事。”(第八十二回)夫差深為稱讚。

伯嚭的機敏之智是無法否認的,然而,他的用智方向不在安邦定國方麵,而在博取君主的歡心與信任方麵。如果這種博歡行為不致傷害了本集團的或他人的利益,那倒無可厚非,問題在於,歪曲解釋,從而影響君王的政治判斷和政治行為,最終危害本集團的利益。伯嚭的祖父伯州犁在楚為太宰時,楚國攻鄭得勝,大夫穿封戍生擒鄭將皇頡,楚康王的弟弟公子圍欲奪之,穿封戍不給,公子圍回國反而對康王說:“已擒皇頡,為穿封戍所奪。”康王不能決斷到底是誰抓的俘虜,就交伯州犁決斷,伯州犁讓皇頡立於庭下,自己立於右方,公子圍與穿封戍立於左方,然後抬手向上介紹說:“此位是王子圍,寡君之介弟也。”繼而放手向下介紹說:“此位為穿封戍,乃方城外之縣尹也。誰實擒汝,可實言之!”(第六十六回)皇頡領悟了伯州犁的意思,急於求救,就聲稱自己是被王子圍擒獲的。伯州犁采取“上下其手”的暗示方式來討好權貴,可能是伯嚭受到了伯州犁家風的嚴重影響,他在吳國把這種家風發展到對君王的公開諛諂。伯嚭對吳王所得讖語和白日夢的解釋,就是為了迎合君主的心意。夫差赦越不滅,本是一項錯誤的方針,伯嚭一再稱讚說這是“大王以聖王之心,哀孤窮之士”(第八十回)。伯嚭不顧事實,迎合君主,支持夫差的和越政策,終於導致了本集團的毀滅。

生存於世界上的人總有自己的需要,每一人總有滿足自我需要的獨特方式,這出於求生圖存的本能。伯嚭生存於一個戰亂的時代,他缺乏安邦定國的能力,因而長期不得重用,然而,政治參與和自我肯定的需要在驅動著他,經過長期的摸索,他終於找到了一條以諂諛君主的手段來滿足需要的邪惡途徑,他將自己不多的才智投入這一方麵,且大見成效,於是他一意走在這條途徑上,直到為勾踐所殺。伯嚭在政治生活中的悲喜劇,表明了集團主要負責人之品格對其他成員的強烈影響,從一個側麵表明了集權領導製的嚴重弊端。
更多

編輯推薦

1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2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3正說明朝十八臣
4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5西安事變實錄
6漢武大帝
7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8大唐空華記
9紅牆檔案(二)
10紅牆檔案(三)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

  • 目擊天安門-(二)

    作者:韓泰倫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選擇了中國政治變遷的聚焦點--天安門這一獨特的視角,完整係統地記述了天安門曆經的滄桑巨變,挖掘出中國100多年,特別是建國50年來天安門地區發生的政治事件的內幕秘聞,是一部中國的近現代史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