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霸集團中,秦穆公立誌圖霸,尊賢愛才,在身邊吸引和團結了一批異國人才,蹇叔和百裏奚以他們豐富的智慧和政治經驗為秦國提出了創霸的戰略方針,並以他們懷有的禮儀觀念教化秦民,影響秦穆公的政治行為。熟悉戎情的由餘兩獻製戎之策,保證了秦國對諸戎的長期降服。特殊的地理狀況決定了秦國隻能東西二向發展,經過三十餘年的努力,秦國稱霸西戎、躋身列國,拓疆擴兵,為後世的發展準備了條件,從總體上看,其創霸活動是比較成功的。
秦霸集團有幾個值得注意的特點:第一,在以秦穆公為首的領導集團中,兩個骨幹成員蹇叔、百裏奚是思想吻合、意氣相投的朋友,他們關係密切,配合默契,保證著本集團的統一與穩定。同時,製定戰略者與實施戰略者同為他們二人,也保證了戰略方針的貫徹落實,使秦國的政治行為有明確的思想指導。第二,蹇叔和百裏奚均在七十歲後參與國政,他們具有老年人的穩妥,而缺乏一種生氣勃勃的勇猛勁頭。蹇叔還提出了在政治活動中反對急忿貪功的三條原則,這些原則都是從限製性的角度提出的。集團骨幹的這些特點被強烈地反映到秦國的創霸過程中。第三,蹇叔和百裏奚都是傳統觀念的受育者和維護者,他們在威德兩方中看重德的方麵。對於介於狄戎之間、與中原久不往來的秦民來說,實行德治教育無疑是十分必要的,但過分強調德治教育,又使秦國忽視了用武的方麵。秦國在東向發展中,總的來講是用武不多,用武不夠,因而發展不力。第四,蹇叔和百裏奚任相期間,他但這種狀況表明了秦霸集團對軍事的相對輕視,也製約了軍隊的獨立發展,致使以兵強將悍而聞名列國的秦國沒有產生出先軫式的軍事人才,這不能不是秦霸集團的一大遺憾。
西周時,荊山蠻荒之地有一羋姓之國,即楚國,建都丹陽(今湖北秭歸東北)。楚國不斷與周發生戰爭,被周人稱為荊蠻。其後疆土逐漸擴大到長江中遊,移都於郢。春秋時國勢壯大,他們不滿於周室所封爵號,自稱為王,伺機向北發展。
春秋前期,因齊桓公的召陵盟師與晉文公的城濮之戰,楚國的北上之勢被遏製。春秋中期,楚莊王執政,他任用廉臣孫叔敖等人,吸收中原先進文化,采取新的戰略方針,曾問鼎周室,在邲城大敗晉軍,終使中原許多國家歸附,成為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