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先軫:亂世中脫穎而出的軍事奇才

先軫(?——前627)字子載,早年與趙衰等人一同奔翟追隨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文公複國後受二等獎。楚軍北上中原伐宋元帥郤榖病逝後,他繼任元帥之職,在攻破曹國後,部署和指揮了城濮之戰,大敗楚軍,使晉軍一躍成為最大的軍事強國。晉文公死時,他是顧命大臣之一,晉襄公執政之始,他部署軍隊在崤山(今河南三門峽東南)擊敗秦軍,扼製了秦國的東向發展。不久在與翟軍作戰勝利後,他因故衝入敵陣受箭殉軍。

先軫在輔佐晉君的幾十年中,開始默默無聞,算不上重要的人物,文公複國後有了軍事活動,他立刻在軍事領域裏顯露了自己的才華,他以自己過人的軍事謀略連續指揮了伐楚和戰秦等戰役,奪取了一連串勝利,穩定地確定了晉國的霸主地位。無論從戰略實踐上看還是從戰術實踐上看,先軫都不愧是當時最傑出的軍事家之一。

尚武輕禮

處在春秋動亂之世,先軫目睹了禮儀製度的崩潰和武力的重要,尤其是親眼看到了宋襄公以仁義治兵的處處失敗,因而最先放棄了對仁義觀念的迷信,轉變為對武力和軍事的信仰。對國家一些重大的政治問題,他都善於從軍事的角度做出考慮。文公複國不久,楚國北上伐宋,宋國派人向晉國求救。當年宋和楚都有私恩於晉國君臣,文公主意不定,大集群臣商議,先軫首先表示說:“方今惟楚強橫,而於君有私恩。今楚興兵伐宋,生事中原,此天授我以救災恤患之名也。取威定伯,在此舉矣。”(第三十九回)

先軫立足於取威定霸,主張武力戰楚,僅僅把救宋看作是為晉國博取美名的一種額外收獲,先軫的思想和主張把晉文公導向了揚武爭霸之路。

勢後,晉文公召集諸將問計,先軫搶先表示說:“本謀致楚,欲以挫之。且楚自伐齊圍宋,以至於今,其師老矣。必戰楚,勿失敵!”

(第四十回)而狐偃卻讓文公履行“退避三舍”的諾言,認為“主公向不失信於原人,乃失信於楚君乎?必避楚”。第二件事情是,晉文公在晚年欲再組織一次大規模會盟以鞏固霸業,召群臣商議行動方式,先軫表示說:“征會討貳,伯主之責。臣請厲兵秣馬,以待君命。”(第四十二回)狐偃卻表示說:“不然。伯主所以行乎諸侯者,莫不挾天子之威……”主張挾天子以命諸侯。狐偃從禮儀的角度考慮問題,先軫卻從軍事的角度考慮。還有另外一件事情,晉文公剛死後,晉襄公主喪繼位,秦國乘機越晉而伐鄭,先軫急忙去見晉襄公,主張“急擊之,不可失”。大臣欒枝反對說:“秦有大惠於先君,未報其德,而伐其師,如先君何?”先軫堅持勸襄公道:“一日縱敵,萬世貽殃。若不擊秦,何以自立?”認為“此正所以繼先君之誌也”。老臣趙衰又擔心襄公正在治喪期間,興兵攻敵,恐怕不符合居喪之禮。先軫認為,剪強敵以安社稷,這比遵禮之孝要大得多,並向襄公請命道:“諸卿若雲不可,臣請獨往!”(第四十五回)最終說服了襄公和諸位大臣,在一些政治行為的決策中,先軫能拋棄仁義觀念的束縛,直接從軍事的角度考慮問題,表現了他軍事家的思想特色。

在軍事戰略上,先軫始終把楚、秦作為主要的對手。他一參與軍事,就著力為伐楚作戰略上的準備,攻衛、破曹和後來的圍鄭、討許,實際上是剪楚之羽翼,為了配合對楚之戰,他還積極爭取了齊、秦兩國的支持。城濮勝楚後,楚的北進戰略暫被遏製,他又轉而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對付秦國上,晉文公在城濮之戰不久準備約秦國一道伐鄭,先軫建議說:“鄭為中國咽喉,故齊桓欲伯天下,每爭鄭地。今若使秦共伐,秦必爭之,不如獨用本國之兵。”

上看到了勝楚之後晉秦兩國的勢不兩立之勢。晉文公死後,他當即派人往秦國打探消息,提前掌握了秦軍過晉伐鄭的軍事情報,表明了他對秦國在戰略上的耐度提防。

先軫不僅注重軍事,有軍事戰略頭腦,而且精於料敵。與楚作戰時,晉軍退避三舍,止於城濮,楚將成得臣領楚追逼晉軍,至城濮後立即相度地勢,據險設營,諸將請命於先軫說:“楚若據險,攻之難拔,宜出兵爭之。”先軫對他們說:“夫據險以固守也,得臣遠來,誌在戰而不在守。雖據險,安所用之?”(第四十回)他料定楚兵據險無用,遂放棄了與楚兵對險要地勢的爭奪,以全力布置迎戰。他在說服晉襄公擊秦時,晉襄公問他:“元帥料秦兵何時當返?從何路行?”他屈指算了一下,回答說:“臣料秦兵,必不能克鄭。遠行無繼,勢不可久,總計往返之期,四月有餘,初夏必過澠池(今河南澠池西),澠池乃秦晉之界,其西有崤山兩座,自東崤至於西崤,相去三十五裏,此乃秦歸必由之路。”(第四十五回)由於他的正確預測,晉軍先期埋伏於崤山,擊敗了襲鄭而還的秦兵。

先軫拋棄仁義觀念,在實踐中著力於對軍事的重視和研究,這代表了春秋爭霸時期的一種進步潮流,保證了晉國取威定霸戰略方針的全麵實施。

軍事秘笈:抓住對手的“牽牛繩”

當時曹、衛投靠於楚,晉國在確定了戰楚的戰略方針後,先軫與先元帥郤榖商定,首先率兵攻伐曹衛,尋機與楚軍決戰,驅逐了衛君後,晉文公欲一並滅掉衛國,時先軫已任元帥,他建議說:衛雖無道,其君已出,廢置在我。不如移兵東伐曹,比及楚師救衛,勝戰略。

戰楚是先軫的既定方針,考慮到晉國力量有限,先軫戰楚的一步重要戰略是挑起兩個中立大國齊、秦與楚的矛盾,以便從軍事上孤立楚軍,壯大自己的力量。為實現這步戰略,先軫采取了兩項策略措施,其一是,當宋國被楚軍包圍甚緊、派人持重賂前來向晉軍求救時,先軫對晉文公獻計:“宋之賂我,可謂厚矣!受賂而救,君何義焉?不如辭之。使宋以賂晉之物,分賂齊秦,求二國向楚婉轉,乞其解圍。二國自謂力能得之於楚,必遣使至楚。楚若不從,則齊秦之隙成矣。”他讓宋國持重賂求齊秦勸解楚國,若楚不答應齊秦的居中調解,則造成了齊秦與楚的矛盾。然而,如果楚國答應了齊秦的調解,則齊秦得到了物質上和名譽上的雙重好處,而晉失去了聯齊秦戰楚國的機會,為了避免這一後果的出現,先軫又考慮了第二條策略措施,他對文公說:“曹衛,楚所愛也;宋,楚所嫉也。我已逐衛侯、執曹伯矣。二國土地,在我掌握,與宋連界。誠割取二國田土,以畀宋人,則楚之恨宋愈甚。齊秦雖請,其肯從乎?齊秦憐宋而怒楚,雖欲不與晉合,不可得也。”

(第四十回)先軫既讓齊秦去調解楚對宋的圍攻,又設法讓楚不答應齊秦的調解,這就必然造成了齊秦與楚的矛盾,使兩個中立大國站到了晉國的一邊。

楚將成得臣也在戰前作了瓦解晉軍同盟的籌謀。楚將宛春向成得臣獻了兩項計策,他向成得臣說:“晉之逐衛君、執曹伯,首為宋也。元帥誠遣一人至晉軍,好言講解,要晉複了曹衛之君,還其田土,我這裏亦解宋圍,大家罷戰休兵。”宛春想以釋宋為條件,換取晉國對於楚之附屬小國曹衛的恢複。為了防止晉國不同意這種交換條件,宛春又同時獻了第二條計策:元帥先以解圍之說,明告宋人,姑緩其攻。宋人思脫楚禍,如倒懸之望解,若晉侯國以恢複曹衛來換取自己對宋的撤軍。按照他的盤算,如果晉國同意了這個交換條件,照此辦理,則曹衛宋三國感激楚國,壯大了楚的力量;如果晉國拒絕這種交換,則三國怨晉,又孤立了晉國。

晉國不論同意或拒絕,都會瓦解自己的同盟。成得臣遂派宛春赴晉軍商談。

為了粉碎楚國的計謀,先軫又提出了新的考慮,他對晉文公說:“為今之計,不如私許曹衛,以離其黨,再拘執宛春以激其怒,得臣性剛而躁,必移兵索戰於我,是宋圍不求解而自解也。”(第四十回)先軫的對策是,把恢複曹衛與解宋之圍分開考慮和處理,割斷兩個事情之間的表麵聯係,然後采取兩項措施,其一是私下答應恢複曹衛,使二國感激晉國而疏遠楚國,其二是設法激怒楚將,使其率領全軍赴晉決戰,既達到了解宋之圍的目的,緊密地聯合了宋國,又創造了晉楚決戰的機會。出於這種考慮,晉國一方麵私下答應恢複曹衛,令二國之君分別向楚寫了斷絕關係的書信,另一方麵又拘留了楚使宛春,打發隨從之人回去向成得臣傳訊。成得臣聞訊接書,怒火中燒,遂撤出宋國,率全軍雨驟風馳般地直逼晉軍,不料卻正中了先軫的計謀。

晉軍退避三舍後在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與楚軍對壘,齊、著,他把主力分為上中下三軍,分別與楚的左中右三軍對抗。第二著,讓齊秦援兵伏於楚軍大寨之後,待楚軍出動後占據其營寨。

第三著,撥五千人為左右翼,在各處機動接應。第四著,遣一支勁旅截斷楚兵敗退後的歸路。第五著,派人準備船隻裝運戰後勝利品。在這套安排中,如何戰勝楚的三軍主力是戰役安排的重點所在。先軫采取先打薄弱環節的方式,他虛張聲勢,以假詐敵,全麵調動敵人,等楚軍離寨戰晉,其大寨早被齊秦伏兵占據。楚將成得臣戰敗後率殘兵逃歸,行至空桑(今河南開封陳留鎮南),又被晉國虎將魏截斷歸路。先軫憑借自己高超的謀略,已在戰略和戰術上將楚軍置於死地。

屢試不爽的以假詐敵法

以假詐敵是先軫軍事戰術上的一大特色。先軫參與軍事後,第一次行動是率兵攻取衛地五鹿,他令軍士多帶旗幟,凡所過山林高阜之處,讓遍插旌旗,務求張揚軍勢。同行的魏問道:“吾聞‘兵行詭道’,今遍張旗表,反使敵人知備,不知何意?”先軫解釋說:“衛素臣服於齊,近改事蠻楚,國人不順,每虞中國之來討。吾主欲繼齊圖伯,不可示弱,當以先聲奪之。”(第三十九回)五鹿百姓聽說晉兵來攻,登城見旌旗布滿山林,正不知多少兵馬,爭相逃避,晉軍兵到,一鼓攻拔。先軫用疑兵計輕易地攻取了五鹿。

先軫任元帥後,第一次軍事活動是攻伐曹國,他在攻曹過程中兩次運用了以假詐敵的策略。第一次,曹大夫於朗假意願投降晉軍,誘晉文公率軍入城,先軫力主以軍士假扮文公,讓假文公率軍入城,這一策略使晉文公幸免於難,又探清了於朗投降的真假。

國打開四門將棺車推出不到一半時,四路伏兵齊出,而城門被喪車填塞,急切不能關閉,晉軍乘亂攻入占領了曹城,並捉拿了曹君。先軫用假文公和假退兵兩次詐敵,避免了重大損失,消滅了曹國。

在城濮之戰的具體戰術安排上,先軫四次詐敵,保證了晉軍在劣勢條件下的取勝。前麵說過,戰勝楚的三軍主力是戰役取勝的關鍵,先軫正是在這一關鍵環節上多處詐敵。第一處,他在首先攻打楚右軍的薄弱環節時,令晉軍用虎皮蒙裹駕車之馬,猛衝楚軍,楚馬見之,把假虎認作真虎,驚慌跳躍,牽車回走,反而驚動了右軍後隊,晉軍乘亂掩殺,致使楚軍大敗。第二處,晉軍得勝的一隊,派人假扮楚軍兵卒,扛著楚軍旗號,去中軍向成得臣謊報說:“右師已得勝,速速進兵,共成大功。”(第四十回)先軫又叫這支晉軍偽作退逃,砍下樹木曳於車後,刮得塵埃飛揚,造成退逃假象,成得臣聽得右師得勝的謊報,又憑軾望見晉軍北奔,煙塵蔽天,急催左軍前進。先軫以假楚卒傳假信息,又輔以晉敗之假象,引誘楚之左軍出戰。第三處,先軫吩咐人在中軍虛設元帥大旗,守定營壘,堅不出戰,而暗中卻帶中軍主要兵力去伏擊楚之左軍。

他在中間設帥旗虛張聲勢,幾乎用一座空軍營來吸引楚國的中軍兵力,而抽出兵力為楚之左軍設定羅網。第四處,在對付楚左軍的那支晉軍中,先軫亦設主帥旗號,成得臣催促左軍接戰後,晉軍詐敗而退,楚將認作晉軍潰敗,盡力追逐,忽然先軫本人領著從中軍抽出的精兵半路殺出,與詐敗的那股晉軍將楚左軍團團包圍,最後擊垮了楚左軍。及成得臣率楚中軍盤算攻陷晉軍營寨時,左右兩路得勝的晉軍一齊殺到,將楚兵包圍戰敗。先軫多處采用以假詐敵的手段,終於大獲全勝。

兵不厭詐。先軫在軍事戰術上運用假人物、假退兵、假信息、氣度狹小,難解犯君心結。

作為一名軍事家,先軫善於在實戰中抓住一些關鍵的利害問題。城濮之戰隻用了兩天時間,因準備不足,晉軍回兵急切找不到渡河之船,晉文公欲下令四下搜捕民船,先軫建議說:“河南百姓,聞吾敗楚,誰不震恐?若使搜捕,必然逃匿,不若出令以厚賞募之。”(第四十一回)先軫明白獎與罰的利害,認為以罰搜船,不如以獎募船。文公采納了他的建議,很快解決了船隻問題。伐曹時,曹國曾以詐降方式誘數百晉兵入城射殺之。第二天,曹軍將晉兵死者之屍,用竹竿挑懸於城頭,借以動搖瓦解晉國軍心。晉文公恐軍心生變,非常擔憂。先軫建議讓晉兵挖掘曹國城外墳地,以針鋒相對。曹人聽說晉軍要挖祖宗墳墓,心膽俱裂,遂答應收殮晉兵死者之屍,入棺送出城外。古人看重祖宗墳墓,先軫的建議抓住了這一利害問題,故在對談中占了主動。

晉文公本是秦穆公扶植為君的,晉文公死後,在要不要伏擊秦軍的問題上先軫與其他大臣產生了意見分歧,分歧之一是如何看待秦國的扶君之恩,先軫的看法是:“秦之樹吾先君於晉,非好晉也,以自輔也。”(第四十五回)如果說先軫在其他問題上的主張是明於利害,那在這一問題上的看法則是過分深究利害,顯露了認識問題的偏頗,先軫這一思維方法上的偏差導致了他苛求於人、氣度狹小的個性弱點。

對秦之戰中晉軍俘虜了秦軍先鋒驍將褒蠻子,晉襄公命大將萊駒處斬蠻子,蠻子大喊一聲,掙斷了綁身的麻索,萊駒吃了一驚,手顫刀落,蠻子便來搶刀。旁邊的小校狼瞫見之,急忙搶刀在手,將蠻子砍死,襄公感歎說:“萊駒之勇,不及小校也。”(第四十就頗有不悅之意。在後來的伐翟之戰中,先軫在眾將中求拜先鋒將官,狼瞫昂然願往,先軫見是狼瞫自請為先鋒,很不高興,遂斥責道:“爾新進小卒,偶斬一囚,遂獲重用。今大敵在境,汝全無退讓之意,豈藐我帳下無一良將耶?”(第四十五回)狼瞫不滿地反問道:“小將願為國家出力,元帥何故見阻?”先軫嗬斥道:“眼前亦不少出力之人,汝有何謀勇,輒敢掩諸將之上?”於是罷斥狼瞫不用;狼瞫乃與朋友在私下議論,說先軫是嫉賢妒能之輩。不管先軫是否已到達了嫉賢妒能的程度,但他對狼瞫的態度確實是不公正的。

崤山伏擊戰中使秦軍全軍覆沒,並俘虜了秦軍孟明等三位元帥,晉軍奏凱而歸。晉襄公的繼母懷嬴是秦國人,為了結好秦國,她竭力勸說晉襄公放歸秦軍三帥,讓秦君自行誅戮三人,晉襄公沒有深加考慮,遂釋三帥之囚,縱放歸國。先軫方在家吃飯,聞襄公已赦三帥,怒氣衝衝地來見襄公,知道事情確實後,他勃然唾襄公之麵說:“咄!孺子不知事如此!武夫千辛萬苦,方獲此囚,乃壞於婦人之片言耶?放虎歸山,異日悔之晚矣!”(第四十五回)襄公恍然醒悟,拭麵謝過,並未追究先軫的過錯。然而先軫在事後對自己的無禮之舉深感不安,襄公在不久命他率軍伐翟,先軫拜而辭謝說:“臣忿秦帥之歸,一時怒激,唾君之麵,無禮甚矣!臣聞‘兵事尚整,惟禮可以整民’。無禮之人,不堪為帥。願主公罷臣之職,別擇良將。”(第四十五回)襄公理解先軫的一片忠心,堅辭不肯。先軫不得已,領命而出,長歎道:“我本欲死於秦,誰知卻死於翟也。”戰翟取勝後,他單身衝入翟陣,斬殺數十人後自解衣甲,受箭而死。先軫死後,晉軍諸將在帥營發現了他留給晉襄公的一封遺書,上麵寫道:“臣自知無禮於君,君不加誅討,而複用之,幸而戰勝,賞賚將及矣。臣歸而不受賞,是有功而不賞也;若歸而受討。”(第四十六回)。一個深明利害的軍事家,在受獎與受罰的矛盾困境中不能超脫自拔,就選擇了死亡的道路,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先軫過分深究利害,氣度狹小,因為一些細小過失,他不容部下,不容君主,甚至不容自己。深究利害的思維特點使他主觀上不恰當地放大了人的過失,從而容易產生認識上和行為上的失誤。

先軫是春秋爭霸高潮時期的一位軍事實踐家,他參與和主持晉國的軍事工作,以自己高超的謀略,得心應手地部署了一係列軍事活動,為晉國的霸業創建開辟了軍事製勝之路。作為一名軍事家,他沒有留下係統的軍事理論,但他為中國曆史留下了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他的軍事活動為後來軍事家的借鑒和理論總結提供了寶貴的材料。
更多

編輯推薦

1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2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3正說明朝十八臣
4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5西安事變實錄
6漢武大帝
7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8大唐空華記
9紅牆檔案(二)
10紅牆檔案(三)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

  • 目擊天安門-(二)

    作者:韓泰倫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選擇了中國政治變遷的聚焦點--天安門這一獨特的視角,完整係統地記述了天安門曆經的滄桑巨變,挖掘出中國100多年,特別是建國50年來天安門地區發生的政治事件的內幕秘聞,是一部中國的近現代史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