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雲關於遵義會議的傳達提綱中寫及,常委分工,毛澤東作為“恩來同誌的軍事指揮上的幫助者”。
雖然規定了“取消三人團,仍由最高軍事首長朱周為軍事指揮者,而恩來同誌是黨內委托的對於指揮軍事上下最後決心的負責者”,而毛澤東隻是“恩來同誌的軍事指揮上的幫助者”,但是這意味著毛澤東恢複了對於紅軍的軍事指揮權——盡管在名義上還不是最高指揮權。
雖然“朱周”為“最高軍事首長”,但由於朱德是毛澤東的老搭檔,周恩來對毛澤東向來尊重,尤其是周恩來很賞識毛澤東的軍事指揮才能,因此居於“幫助者”地位的毛澤東,實際上已成為紅軍主帥。
世上沒有百戰百勝的常勝將軍,而毛澤東恰恰在他“複出”後的第一仗中指揮失誤,使得對他甚高的呼聲頓時跌落下來!
遵義會議結束後,毛澤東騎著一匹大白馬行軍。被壓抑了兩年零三個月的激情,此刻爆發了。
他期望著打一個漂亮的大勝仗。
一半是由於求勝心切,一半是由於情報錯誤,因此毛澤東首戰失利。
1月下旬,毛澤東坐鎮離土城不遠處的青杠陂村指揮。他的兩側,站著周恩來和朱德。土城是貴州西北部與四川交界的小鎮。據偵察,駐守那裏的是“雙槍”黔軍,不過兩千多人。誰知一交手,對方的火力甚強,人馬眾多。毛澤東這時才得知準確的情報:對方是川軍,是總指揮潘文華麾下的一萬兵馬!
土城一戰,紅軍到底死傷多少,未見於紅軍文獻。不過,從川軍總指揮潘文華1月28日至29日三份電報中,可以略知一些戰況,隻是照國民黨當時的慣例總把紅軍稱為“匪”,而且往往對死傷數字加以誇大:
“繳獲步槍二千餘支”,“俘匪參謀長一員”,“斃匪團長歐陽君一員”(28日電)。
“往複衝鋒數十次,匪我傷亡甚大”,“激戰至晚,匪受創頗巨”(29日電)。
“追擊至土城河,匪隔河向我發射,並將浮橋拆毀。現仍相持中。此役計斃匪二千餘,當奪獲山炮一門,追擊炮二門,步槍無算”(29日電)。
事隔二十一年後,毛澤東對土城之敗,仍記憶猶新。1956年9月,他在中共“八大”預備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曆數他的“真錯”時,提及“長征時候的土城戰役是我指揮的”。
當時,毛澤東曾試圖打人四川,與張國燾的第四方麵軍會合。土城戰役,使毛澤東嚐到川軍的“辣味”,於是改為向西進入雲南紮西,舉行紮西會議,首戰失敗,影響了毛澤東在軍隊內的威信。
不過,毛澤東畢竟是高明的戰略家。他在紮西會議上提出了“回兵黔北”的方針,認為還是黔軍易打,黔北空虛,這一意見為大家所接受。
“吃一塹,長一智。”毛澤東指揮紅軍“回兵黔北”,於2月18日、19日二渡赤水,在婁山關和板橋之間一下子殲滅黔軍王家烈的八個團,乘勝再次攻占遵義城。接著,又痛擊敵吳奇偉增援部隊。這一仗,總共殲敵二十個團,成為長征以來的最大勝仗。
遵義戰役的大勝利,驅散了土城戰役失利的陰影。毛澤東在軍內的威信迅速“回升”。蔣介石深為震驚。於3月2日由南昌飛往重慶“督剿”,大罵王家烈無能。
遵義大勝,使毛澤東改變了原來“幫助者”的地位,正兒八經地得到重要的軍職。那是3月4日,經張聞天、周恩來提議,中革軍委決定設立“前敵司令部”統一指揮,任命朱德為司令員,毛澤東為政治委員。電報原文如下:
(火急)林聶彭揚董李羅蕖:
為加強和統一作戰起見,茲於此次戰役特設前敵司令部,委托朱德同誌為前敵司令員,毛澤東同誌為前敵政治委員,特令遵照。
朱周王
4日18時
電報抬頭所寫的是各軍團長及政委,即林彪、聶榮臻、彭德懷、楊尚昆、董振堂、李卓然、羅炳輝、蔡樹藩。
末尾的“朱周王”,即朱德、周恩來、王稼祥,
這個電報,正式恢複了寧都會議所撤銷的毛澤東的軍職,表明了毛澤東從此重掌軍權。紅軍,再度成了“朱毛紅軍”。
翌日,前敵司令部報務員們發電報時,末尾署“朱毛”或“司令員朱德、政治委員毛澤東”。新的“三人團”——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
幾天之後,從前敵司令部發出的電報,末尾忽地隻署“朱”,沒有“毛”了!
這是怎麽回事?毛澤東不是剛剛被任命為前敵司令部政委嗎?
幾乎令人難以置信,毛澤東“摜紗帽”了!
事情發生在毛澤東任前敵司令部政委後的第六日——3月10日。導火線是來自一軍團的一份電報。
3月10日淩晨1點,一軍團給在貴州苟壩的前敵司令部發來電報,抬頭寫著“(萬急)朱主席”,末尾署“林聶”。那時,朱德發給各軍團的命令,總是寫軍團長和政委兩人名字,因此各軍團給朱德的電報也總署軍團長、政委的名字。“林聶”,即林彪、聶榮臻。那份電報,主要是林彪的意思。
林彪在淩晨1點給朱德發來“萬急”的電報,是因為他提出重要的新建議:“關於目前行動,建議野戰軍應向打鼓新場、三重堰前進,消滅西安寨、新場、三重堰之敵……”林彪在電報中提出進攻打鼓新場的五個行動方案。
打鼓新場,簡稱“新場”,今日貴州金沙縣的縣城,當年是一個大鎮。
進攻打鼓新場,是一個重大的軍事行動。因此朱德把電報交給張聞天、周恩來、毛澤東、王稼祥等傳看,召開緊急會議加以討論。
屋子裏坐了近二十個人,討論林彪的電報。自從遵義會議上批判了李德“獨斷專橫”之後,張聞天很注意“發揚民主”,事事要找一堆人開會討論,依據多數意見行事。
這一回開會討論,大家都覺得林彪的電報可行,讚成他的建議,唯獨毛澤東一人反對。
毛澤東陳述了自己的理由:打鼓新場附近“不僅有周渾元、吳奇偉兩個縱隊,而且還有孫渡的四個旅,如果紅軍對駐守打鼓新場的黔軍實施攻擊,那麽麵臨的敵軍將不隻是黔軍,而是蔣介石在黔的全部兵力,進攻一開始就將有迅速被敵人圍困的危險”。
盡管毛澤東再三闡述自己的見解,無奈眾人未被說服。於是,張聞天依據“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決定采用林彪的建議——張聞天曾再三講自己不懂軍事,他隻能按多數意見去辦。
毛澤東深知打鼓新場不可打。他急了,拋出了“殺手鐧”:“你們如果堅持進攻打鼓新場,我這前敵司令部政委不幹了!”
張聞天一見毛澤東撂挑子,也急了,說道;“你不幹,就不幹吧!”
“好,我不幹!”毛澤東氣呼呼地走了。
毛澤東原以為他一走,眾人會改變主意。不料,這一走,反而鬧得更僵,眾人竟通過了撤銷毛澤東前敵司令部政委的決定。另外,擬出了給林彪的電報,同意他的方案。
周恩來是當事人,曾很詳盡地描述了後來的故事:
但毛主席回去一想,還是不放心,覺得這樣不對,半夜裏提馬燈又到我那裏來,叫我把命令暫時晚一點發,還是想一想。我接受了毛主席的意見,一早再開會議把大家說服了……(周恩來在中共中央某次會議上的講話,1972年6月10日)
周恩來又一次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因為遵義會議決議,“恩來同誌是黨內委托的對於指揮軍事上下最後決心的負責者”,所以由他最後拍板。周恩來“接受了毛主席的意見”,也就扭轉了乾坤!
既然周恩來在3月11日一早的會議上“把大家說服了”,攻打打鼓新場的計劃取消了,毛澤東也就複職了——從他“摜紗帽”到重新擔任前敵司令部政委,未超過二十四小時!
“打鼓新場風波”引起毛澤東的思索。他向周恩來、張聞天提出,“不能像過去那麽多人集體指揮”,軍事指揮不能處處搞“少數服從多數”,不能老是二十來人討論來討論去。毛澤東以為,批判李德、博古,不能把“三入團”也否定掉。“三人團”這種組織形式還是需要的。過去的毛病在於李德、博古的軍事路線錯誤,不是“三人團”這種組織形式錯了。指揮作戰,權力必須高度集中。
張聞天也覺得毛澤東的意見有理,因為這些天把他折騰得夠嗆。他不懂軍事,可是卻要不斷地主持會議,討論來,討論去,最後按多數人意見去辦。天天要打仗,天天這麽討論,怎麽行呢?
於是,在3月11日,先是以朱德的名義下達了不攻打打鼓新場的命令:
據昨前兩天情報,猶旅(指黔軍猶國材旅——引者注)已由西安寨退泮水,如見我大部則續退新場。滇軍魯旅(指魯道源旅——引者注)已到黔西,12號可到新場,安龔兩旅(指安恩溥、龔順璧兩旅——引者注)則跟進。依此,我主力進攻新場已失時機。因為我軍12日才能到新場,不但將為黔滇兩敵所吸引,且周川兩敵(指周渾元的第二縱隊及川軍——引者注)亦將出我側背,如此轉移更難……
朱德的電報,申明了毛澤東所闡述的不可進攻打鼓新場的理由,而且事實很快證明了毛澤東的軍事預見是正確的。
發出了朱德的電報之後,下一個議題就是討論毛澤東提出的重組“三人團”的建議。討論時,張聞天、周恩來、毛澤東、陳雲、博古五常委均在場。
雖然不過事隔一天,情況卻截然不同,毛澤東的建議得到了一致通過!
3月12日,新的“三人團”在貴州苟壩宣告成立,即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
新的“三人團”,是受中共中央委托的指揮紅軍的最高權力機構。
從此,毛澤東成為紅軍最高首長。雖然朱德是紅軍總司令、中革軍委主席,但朱德受新的“三人團”領導。
曆史學家為了區別於原“三人團”,把新成立的“三人團”稱為“新三人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