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七節 黎平政治局會議支持毛澤東

  “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分銀。”這三句流傳甚廣的話,是當年貴州的形象寫照。

  貴州,全省處於海拔一千米左右的高原,山巒疊起,峭壁嶙峋,自從通道“飛行會議”通過了毛澤東的建議,紅軍便從通道縣西行。才一天工夫,就進入貴州地界。

  “紅軍先生,給個錢兒,我們是幹人兒!”路邊,出現了衣衫襤樓的山民,向紅軍討乞。“幹人兒”,也就是窮人之意。

  於是,紅軍也就貼出了“貴州化”的標語:“紅軍是幫助幹人的軍隊,當紅軍去!”紅軍保護幹人分田地!紳糧壓迫幹人,辛苦沒有飯吃,打倒剝削幹人的紳糧!“紳糧”,即地主、富人之意。

  一首新民謠開始流行:“紅軍到,幹人笑,紳糧叫。白軍到,幹人叫,紳糧笑。要使幹人天天笑,白軍不到紅軍到。要使紳糧天天叫,白軍弟兄拖槍炮。拖了槍炮回頭跑,打倒軍閥,妙!妙!妙!”

  剛進貴州,毛澤東便失去了身上的一件毛線衣。那是一位六十多歲的老婦人帶著小孫子,外出討飯,餓倒在路邊,渾身冷得發抖。毛澤東二話沒說,脫下身上的毛線衣,送給老婦人,還叫警衛員解下兩袋幹糧相贈。老婦人向他跪謝,他用剛學會的貴州話答謝:“紅軍是幹人的隊伍!”

  輕輕鬆鬆,紅軍一進貴州,就在12月14日攻占了一座頗為繁華的縣城:黔東的黎平。

  當時黎平縣縣長王仲甫在“呈報”中寫道:“朱毛大股傾巢竄至,12月14日匪由錦屏屬之平茶進竄,分道環攻,駐軍失利,縣城遂陷。”

  縣城裏,高聳的德國路德式教堂,成了中革軍委總部的所在地。教堂右邊,一排白牆青瓦、前低後高、外磚內木的平房,成為周恩來的住所。這裏本是商人胡序維的店鋪(後來成了黎平縣醬菜廠的廠址)。這座平房,如今被載入史冊——因為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在這裏召開,史稱“黎平會議”。

  通道的“飛行會議”畢竟太匆忙。這一回紅軍進黎平縣城,休整了三天,成為西征以來難得的喘息機會。

  走進那所平房,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的人物,有政治局委員博古、周恩來、毛澤東、張聞天、朱德、陳雲,政治局候補委員王稼祥,還有總政治部代主任李富春。

  “三人團”之一的李德,顯眼地缺席。據他在回憶錄《中國紀事》中自稱,“我因為發高燒沒有出席”。

  事情頗有戲劇性:當毛澤東失意時,那肺病、惡性瘧疾便來糾纏著他。眼下,顛倒過來了,毛澤東的病日漸見好,以至可以送掉被子、送掉毛線衣,而李德這個向來壯健的日耳曼人,卻“染上了嚴重的熱帶瘧疾”,以至發起高燒來。

  周恩來雖說在通道已經表示過對李德的異議,但向來富有組織紀律性的他,在這次會議之前,還是鄭重其事地征詢李德的意見,李德依然重複著他在通道已經說過的那些話。

  但是據周恩來回憶,李德並沒有缺席,而是出席了會議,並與毛澤東發生了激烈的爭吵。

  毛澤東的意見,歸納起來共三條:

  一、放棄北進與賀龍、蕭克部隊會合及在湘西建立根據地的原計劃。

  二、西進貴州,攻取貴州第二大城遵義,以遵義為中心建立新的根據地。

  三、在適當的時候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全麵總結第五次反“圍剿”以來的教訓(即他一開始就提出來的“要討論失敗的原因”)。

  這時的毛澤東,在政治局中已舉足輕重。他的意見,當即得到政治局多數的支持,唯有博古表示反對。博古仍堅持他和李德擬定的原計劃。

  在會上,毛澤東取得一個很大的勝利,那就是在周恩來的支持下,政治局同意通過一項書麵的決議,表達中共中央戰略意圖的重大改變。這樣,毛澤東的意見,得到政治局的正式認可,這便是《中共中央政治局關於在川黔邊建立新根據地的決議》,又稱《黎平會議決議》。這項決議當時以電文發出,電文原始的標題是《戰略方針決定經你們傳達至師及梯隊首長為止》。

  決議的部分原文如下:各軍團及軍委縱隊首長:

  茲將電告中央政治局本月18日關於戰略方針之決定。此決定經你們傳達至師及梯隊首長為止,在部署中關於本決定之解釋,總政治部另有訓令。中央書記處中央政治局決定:

  一、鑒於目前所形成的情況,政治局認為:過去在湘西創立新的蘇維埃根據地的決定,在目前已經是不可能並且是不適宜的。

  二、根據於:甲,使我野戰軍於今後能取得與四方麵軍及二、六軍團之密切的協同動作。乙,在政治的經濟的及居民群眾的各種條件上求得有利於徹底的粉碎第五次“圍剿”及今後蘇維埃運動及紅軍的發展,政治局認為新的根據地區應該是川黔邊區地區,在最初應以遵義為中心之地區……

  決議通過後,出於對李德的尊重,周恩來在當天夜裏拿給李德過目。不料,李德看了譯文後,大為不悅,跟周恩來吵了起來。向來溫文爾雅的周恩來,也忍無可忍,頂撞了這位“顧問”。當時在場的周恩來的警衛員範金標,在1978年9月25日作了回憶談話,隻是他已習慣地稱周恩來為“總理”了:

  吵得很厲害,總理批評了李德。總理把桌子一拍,擱在桌子上的馬燈都跳起來,燈都熄了,我們又馬上把燈點上。

  連周恩來都跟李德拍桌子,向來做岸固執、目空一切的李德也不得不歎道:“兵敗言微!”

  “無可奈何花落去。”李德已經無法再主宰紅軍。盡管他吵、他鬧,中共中央政治局的決議照樣以電報發往各軍團及軍委縱隊首長們手中。翌日,12月19日下午6時,中革軍委發出關於貫徹黎平政治局會議決議的決議。同日,總政治部代主任李富春簽署了總政治部關於執行決議的訓令。

  中共中央政治局的決議、中革軍委的決議和總政治部訓令這三個文件的發布、下達,表明毛澤東得到了黨和紅軍的支持,完全占了上風。李德終於“靠邊站”了順理成章,在三個文件發布之後,李德喪失了軍權。用周恩來的話來說,那就是“排除了李德,不讓李德指揮作戰”。當然,體麵的理由,則是李德“生病”了。

  一位原先受李德“排除”的人物,重新參與指揮作戰。此人便是李德的校友劉伯承!

  劉伯承,紅軍的一員名將。他是四川開縣人,出身於貧苦農家,比毛澤東還年長一歲。他二十多歲就參加護國、護法戰爭。1914年他在《出益州》一詩中便寫道:“手執青鋒衛共和。”1916年,他在討彭戰爭的四川豐都之役中,衝鋒陷陣,頭部連中兩彈,失去了右眼,從此以“獨目將軍”著稱,在他戎馬一生中,負傷多達九處。

  1926年,三十四歲的他加人中國共產黨。同年,任國民革命軍暫編第十五軍軍長,參與領導南昌起義。這年冬天,他赴蘇聯莫斯科高級步兵學校學習,後入伏龍芝軍事學院深造,成為李德的校友。

  在中共“六大”,劉伯承曾在大會上作《對軍事問題的補充報告》。1930年夏回國,擔任中共中央軍委委員。他在1931年進人中央蘇區,擔任紅軍學校校長兼政委。1932年10月,劉伯承成為中央軍委總參謀長。

  李德剛來時,劉伯承對這位老校友曾十分熱情。但是劉伯承很快就發覺,誇德在那裏瞎指揮。畢竟李德是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向來穩重的劉伯承看在眼裏,急在心裏,卻沒有輕易說出口。在廣昌大敗之後,紅軍步步被動,根據地日漸縮小,劉伯承忍無可忍,建議李德一定要改變硬打死拚戰術,不然會“變成千古罪人”!

  李德聞言勃然大怒,訓斥劉伯承道:“你白進過伏龍芝軍事學院,戰術水平還不如一個參謀,還當什麽參謀長?!”

  劉伯承麵對老校友如此無理訓斥,針鋒相對地與他爭論。

  此事傳進博古的耳朵,便以“觸犯軍事顧問”為名,撤掉了劉伯承的總參謀長職務。長征開始後,劉伯承被調往最為艱巨的殿後的五軍團擔任參謀長。

  直至此時,李德“靠邊站”,劉伯承複職,重新擔任了總參謀長。毛澤東向來十分尊重劉伯承,當年,中共中央要朱毛離開紅軍時,毛澤東便曾提議中央派惲代莢、劉伯承前來主持紅軍。

  看到毛澤東得到了擁護,看到劉伯承複職,受到周恩來的“頂撞”,“靠邊站”遭冷遇的李德心中窩著一把火。博古深知李德心中的不快,便把蕭月華從休養連裏調來,安慰這位處境狼狽的顧問。本來,按照紅軍的行軍紀律,女戰士集中在休養連,在行軍途中不能與丈夫生活在一起的。

  李德一肚子的氣,正無處發泄。蕭月華的到來,成了他的“出氣筒”。在黎平短暫的三天休整,狂怒的李德無端把蕭月華揍了一頓……

  蕭月華這名字,在李德的回憶錄《中國紀事》中是見不到的。他隻寫及他在延安時的一段婚姻:

  1938年,有一天我去找陳雲,有一段時問他是主管中央組織部的中央書記,我請他把我轉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以便能參加黨的生活,並請他同意我同一位名叫李麗蓮的歌唱演員結婚,她是1937年底同演員江青一起從上海到延安的。這兩項請求他都同意了,我就同李麗蓮到延安辦事處登記結婚。

  其實,李德跟李麗蓮的婚姻,比與蕭月華的要短暫,隻是他不願再提蕭月華罷了。

  李德在來華前結過婚,他的妻子便是奧爾加·貝納裏奧,兩人曾一起被關人莫阿比監獄。

  1932年春,他來到中國。翌年春,他曾改名奧托·斯特恩從上海前往北平,跟美國記者斯諾見麵。斯諾的妻子海倫·斯諾,在1982年接受美國記者索爾茲伯裏的采訪時,仍未忘當年對李德的極度反感:“在她眼裏李德是個好色之徒(不少中國人有同感)。”

  來到瑞金之後,離李德的“獨立房子”不遠處,是少共中央機關。李德對那裏一位領導人的妻子獻殷勤,不時給她送禮物。如此敏感的事,馬上傳到博古耳朵裏。博古生怕這位洋顧問在紅都惹出桃色新聞來,便決定通過組織,給他找一位中國姑娘作為妻子。

  博古把這一特殊任務,交給了在中央婦委工作的李堅貞。李堅貞在婦女工作中,還是頭一回遇上這樣的為“洋大人”擇妻的“任務”。左思右想,她的眼前閃過一位熟悉的廣東姑娘,她憨厚、文化粗淺、不算漂亮,但是身體健壯,而且組織紀律性強。這位姑娘便是蕭月華。

  蕭月華比李德小九歲,1910年8月出生於廣東大埔縣侯北山村的貧苦農民家中,小名阿香、阿華。在兄弟姐妹九人之中,她排行第六。

  她成了一朵苦菜花。小時候,父母迫於子女太多,負擔不起,把她送給楊家當童養媳。13歲那年,她成為廣東海豐縣南豐布廠織襪車間童工。在那裏,她結識了彭湃夫人蔡素萍,受到了革命影響(據廣東大埔縣黨史研究室、湖南省軍區政治部何展瓊、餘敏、朱光梅的調查《忍辱負重一生革命的女紅軍蕭月華》),1926年,十六歲的她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不久加入中國共產黨。此後,她成為她的家鄉大埔縣的婦女部長。

  李堅貞是在1930年認識她的。那時,蕭月華擔任廣東饒和埔少共中心縣巡視員。翌年,二十一歲的蕭月華進入閩西,成為少共閩粵贛特委負責人。她差一點被作為“社會民主黨”處死!

  1932年8月,蕭月華被調到瑞金,在少共中央文書科擔任文書。一年之後,李德來到瑞金,住進離少共中央隻有一箭之遙的“獨立房子”。

  李堅貞找蕭月華談話。這樣的“特殊任務”使蕭月華難以接受,但這是組織上交給的“政治任務”,蕭月華不得不去“完成”。

  這樣,蕭月華隻得在夜裏遵命前往“獨立房子”,而白天照樣做她本來的工作。李德的特殊的夥食,“外賓”的待遇,與她無緣。後來,調她去照料李德的生活。不懂一句外語的她,好不容易才學會怎樣烤麵包。李德卻常常懷疑她偷吃他的食品,動不動便是打罵。

  紅軍開始長征,使蕭月華如釋重負,從此她可以在休養連裏跟女紅軍們高高興興生活在一起,再也用不著為那惱人的“涉外婚姻”而痛苦。可是,在黎平的逗留,李德的打罵又在她的皮肉上留下青紫塊。

  李德的脾氣本來就乖戾暴躁,此刻沒有蕭勁光、周子昆、劉伯承可以訓斥,隻有蕭月華這“無罪的羔羊”不得不受苦受難。她找博古訴苦,要求離婚,博古隻能以“服從組織”來要求她忍氣吞聲(到延安後,蕭月華終於和李德離婚,新中國成立後,她被授予大校軍銜,正師長級待遇。1983年11月1日因癌症病逝於廣州)……

  幸好在黎平的逗留是短暫的。因為戰事急,12月20日,中央紅軍離開黎平,分兩路西進。新任總參謀長的劉伯承,被任命為先遣司令,一路斬關奪隘,成為全軍開路先鋒。

  出了黎平,紅軍便直撲烏江,進軍遵義了……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