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蔣介石坐鎮廬山

  夏日的廬山,一片清涼世界,乳白色的霧像一團團潔淨的棉絮在拭擦著嵐影波光。向來在炎署時節,在南昌如同火爐一般的日子裏,廬山遊人如蟻,爭著在這裏透一口涼氣。1933年酷夏的廬山,遊人卻望而卻步。那裏戒備森嚴,成了軍人們的一統天下。

  五老峰下,廬山諸水匯集之處,所謂“百川歸海”,那裏叫做海會鄉。明朝萬曆年間,在那裏傍山築了一寺,稱“海會寺”。

  康有為曾寫過一首《夜宿海會寺贈至善上人》:

  開土誅茅五老峰,

  手植匡山百萬鬆。

  蕩雲盡吸明湖水,

  招月來聽會海鍾。

  初地雨花馴白牯,

  陽崖石氣鬱蒼龍。

  讀書無處歸來晚,

  桂樹幽幽煙霧重。

  這兒本是讀書的好地方,眼下陣陣喊“殺”之聲撼天動地。1933年7月18日,由蔣介石親自主持的“廬山軍官訓練團”第一期開學典禮,便在海會寺前舉行。那裏新修了一批房子,作為軍官們的住所。

  那天,軍官們齊刷刷地筆挺站立,蔣介石在陳誠的陪同下,對第一期學員進行訓話。以下是蔣介石講話的原文:陳團長!各位教官!各位學員!

  今天在廬山召集我們剿匪各軍各師的官長開始訓練,我們要從此奠定一個新的偉大的基礎,來完成剿匪的工作,並盡到大家革命的責任。我們以後能不能剿清赤匪,與整個革命的成敗,黨國的存亡,以至各個人的生死,統統都看這次訓練能不能發生效力。所以我們希望各位教官和學員認清這次訓練的重大意義,曉得這一次訓練,不是通常所辦的什麽訓練班或軍官團,而實在是我們自己個人的生死關頭,也是我們的黨和國家以及整個民族的生死關頭,因此我們大家格外要奮發努力為我們國家、我們民族和我們總理(指孫中山——引者注)的三民主義而奮鬥!由刺清赤匪而建立一個三民主義的新國家起來!因為這次召集大家來訓練有如此重大的意義,所以今天開學的時候,我特親自來參加……

  “青天白日滿地紅”之旗在廬山上飄揚,蔣介石的聲音在廬山上回蕩,四次“圍剿”的失敗,使蔣介石痛下決心,非在第五次“圍剿”時“剿滅赤匪”不可。連蔣介石也驚呼共產黨“星火燎原”了!他曾這樣形容形勢:

  中共“在瑞金成立‘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並且開辟了鄂豫皖區、鄂中區、鄂西區與鄂南區,包圍武漢。其擾亂範圍,遍及於湘、贛、浙、閩、鄂、豫、皖七雀,總計麵積二十萬平方公裏以上,社會騷動,人民驚惶,燎原之火,有不可收拾之勢”。

  麵對這“燎原之勢”,蔣介石部署第五次“圍剿”。這一回不同既往,他從訓練軍官人手。當過黃埔軍校校長的他,深知訓練的重要,於是在廬山舉辦軍官訓練團,一期接一期地辦下去。

  由“中正手製”的《剿匪手本》,成了廬山軍官訓練團的課本。此書分。緒言“、”救民“、”氣節“、”紀律“、”智勇“、”勤勞“、”戰機“等章。此書的附錄”赤匪的戰術,倒是十分形象地勾畫出毛澤東用兵的特點。

  一、遇敵不輕變戰,多用疑兵,眩敵耳目,集結主力,堅守靜待,察破敵人弱點,變更陣勢,冒險衝進。

  二、取大包囤,兼程猛進,速而且勻。

  三、不輕試鋒,必待敵找我,而我不先找敵,以逸待勞,鎮靜堅守。

  四、行走飄忽,瞬息百裏,從山僻險要,人跡罕到之處,晝伏夜行,旋磨打圈。

  五、圍城不宜離城太近,免敵人潛出,難於防範,奸細混入,難以稽查……圍城,應離敵遠,巡查嚴密……因地製宜,出奇製勝……

  蔣介石跟毛澤東交手多回,對於毛澤東戰略戰術,說得八九不離十。

  《剿匪手本》中形容紅軍的戰術特點是“射擊命中,偵探敏靈,行動輕捷,伏兵要擊”,所擅長的是“隘路戰,山地戰,夜間戰”。

  蔣介石在海會寺“官邸”,案頭所備的是《曾文正公全集》,當年曾國藩“進剿”太平天國的“太平軍”的經驗,成了蔣介石最好的借鑒。他的《剿匪手本》,不時引用“曾文正公”。

  蔣介石坐鎮廬山。軍官訓練團以半個月為一期,學員為上校以下、少尉以上的中下級軍官,也有少數高級軍官參加受訓。1933年夏日,他在廬山辦了三期軍官訓練團,受訓軍官為七千五百九十八人。這些軍官,成了第五次“圍剿”的骨幹。

  蔣介石還提出了“七分政治、三分軍事”的方針,實行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思想的“總體戰”。8月起,他又開辦“黨政人員訓練所”,訓練軍隊的黨政人員,以求加強對紅軍的“政治攻勢”。

  當蔣介石在廬山上訓話時,他的身後總是站著一矮一高兩個人物。這兩人是蔣介石進行第五次“圍剿”所倚重的左右手。

  那個子矮小的,便是蔣介石在軍官訓練團開學典禮上訓話時一開頭就提到的“陳團長”。此“團長”非一般的團長,而是指廬山軍官訓練團團長。廬山軍官訓練團團長向來由蔣介石自兼。他任命陳誠為副團長兼教育長,習慣地稱之為“陳團長”。

  陳誠,蔣介石最忠誠的門生。1920年,陳誠畢業於保定軍校第八期炮兵科,先在浙軍第二師當少尉排長,後於1922年南下任粵軍第一師第三團上尉連長。當時,鄧演達任該團團長。1924年,鄧演達調任黃埔軍校訓練部副主任,陳誠隨他來到黃埔軍校,擔任上尉軍事教官。一天,校長蔣介石在子夜之際,巡視宿舍,唯見一扇窗口泄露出燈光。蔣介石步入室內,見一軍官在燈下看書,如癡如醉,竟不知校長駕到。蔣介石對那本書掃了一眼,一望而知是孫中山的《三民主義》。蔣介石不聲不響地走出去了。

  翌日,校長蔣介石在訓話時,宣布把那個軍官破格提升為少校炮兵隊隊長。

  那個軍官便是陳誠。從此,陳誠成為蔣介石的得意門生。兩年後,北伐開始,陳誠擔任總司令部參謀,由團長、副師長升為師長。1928年,陳誠升任南京警備司令。這時,陳誠不過三十歲。1930年,宋美齡有意把“幹女兒”、譚延閩的次女譚祥嫁給年輕有為的陳誠。於是,陳誠回老家浙江青田,跟發妻吳氏辦理離婚手續,旋即赴瀘與譚祥成親。如此這般,陳誠更成了蔣介石的親信。

  第四次“圍剿”時,蔣介石任命陳誠為中路軍總指揮。雖然陳誠出了大力,仍成為敗軍之將,大哭一場,在南昌躲起來,羞見蔣介石。蔣介石沒有怪罪陳誠,仍起用他,任命陳誠為廬山軍官訓練團副團長,又一次使陳誠感激涕零。

  陳誠跟紅軍交過手,領教過此滋味,所以他宣稱:“彼等雖屬烏合之眾,不堪一擊,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為了打勝第五次“圍剿”之戰,陳誠提出了十六字方針:“封鎖圍進,配合迫進,逐步穩進,乘虛突進。”

  站在蔣介石背後的高個子,一頭銀發,碧眼高鼻,舉止傲慢。此人是蔣介石請來的德國軍事顧問賽克特——蔣介石仿照曾國藩當年“借洋兵助剿”,隻是把“洋兵”換成了“洋顧問”。

  蔣介石十分看重德國,以為在“洋人”之中,德國的軍事經驗最值得借鑒。他的眼光是不錯的。後來,希特勒納粹德國崛起,果真幾乎踏平歐洲。

  從1928年末起,南京三元巷總司令部東麵的禮堂裏,每逢星期五晚上,常有德國軍事顧問講課。總司令蔣介石帶頭前往聽課。

  他手下的將領也就跟隨其後,步人禮堂聽講。

  一個由四五十名軍官組成的德國軍事顧問團,駐紮在南京。首任總顧問是德軍鮑威爾中將,第二任總顧問為德軍佛采爾上將。

  眼下,站在蔣介石身後的,則是德軍派出的第三任總顧問賽克特。

  比起前兩任總顧問來,六十七歲的賽克特要顯赫得多: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他就出任德軍駐土耳其最高統帥部參謀長、德國陸軍總參謀長;戰後任巴黎和會德國代表團軍事代表,1920年至1926年,擔任德國國防軍總司令。他於1926年退休,退休前晉升為一級上將(也有的說是元帥)。在德國軍界,他堪稱德高望重。

  蔣介石請來了賽克特,待其為上賓。

  賽克特引用希特勒的“名言”,給蔣介石以啟示:“我們的鬥爭隻有兩種結局:不是敵人踏著我們的屍體過去,就是我們踩著敵人的屍體過去!”

  賽克特隨蔣介石從南京來到廬山,目的是為第五次“圍剿”出謀劃策。賽克特的最大“貢獻”,在於為蔣介石製定了“堡壘政策”。賽克特主張用密集的碉堡群,對中央蘇區進行包圍,然後緩緩推進。一邊推進,一邊築碉堡。賽克特指著江西地圖說:“共產黨的統治區不過五萬平方公裏,隻要保持每天前進二裏的速度,不出一年,就可以全部吃掉!”

  蔣介石深以為然。他引用曾國藩的話作為佐證:“扼要立營,加高加深,應戰應守,皆能有備。”他說:“前幾次失敗,敗在‘長驅直人’!”

  在賽克特的“顧問”之下,蔣介石製定了第五次“圍剿”的新策略:“戰術上要取守勢即以守為攻,戰略上要取攻勢即以攻為守。”“軍行所至,立建碉堡,逐步推進,穩紮穩打,三裏五裏一進,十裏八裏一推。”“進得一步,即守一步。逐漸前進,縮小匪區。”

  蔣介石在廬山上摩拳擦掌,大聲疾呼:“如吾軍上下,果能以誠信相孚,以禮義相尚,而以廉恥相勉,專心一誌,實行主義,則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何患匪寇之不滅哉?諸將士其將以吾言為剿匪操勝之左券乎?”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