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是一種奇異的現象,而做夢的經驗,也是人所共有的。在人類漫長的曆史中,具有好奇心的人們一直在為如何正確地解讀夢――這封“黑夜的來信”而絞盡腦汁、苦苦探索。
在中國有一種傳統性的解釋,把常見的夢境羅列,給予一一對應的解釋。《周公解夢》就是這種解讀方式的典型例證。它把夢中的意象與中國文化習俗聯係起來,如:夢見雞犬,主路遇小人;夢見小兒,主凶多吉少;夢殺死人,主富貴福祿、大吉大利……但這種解釋的科學性難以令人信服。
現代心理學對夢的解釋,是自弗洛伊德以後開始的。心理學家們認為,夢是內心溝通的重要方式,而解夢則是對做夢者深層次心理的解讀。因為夢中意象來自於做夢人的生活背景,夢境也必然與做夢者的成長、生活環境和感情相關聯,涉及夢者自身的心理活動,反映夢者的心理狀態。
自從弗洛伊德開始後,世界上解釋夢、研究夢的人比比皆是,而公認的成就較大的有四位:弗洛伊德、榮格、弗洛姆和阿德勒,他們都是持精神分析觀點的心理學家。
弗洛伊德的基本觀點是:夢是願望的滿足。所有的夢的最終目的,是滿足我們的本能願望、消除我們的煩惱,讓我們不受煩惱幹擾好好睡覺,在睡夢中得到我們在現實中得不到的那些愉快。一個小孩子白天想吃櫻桃,而父母沒有讓他吃。他晚上也許就會夢見自己在吃櫻桃,從而滿足了自己的願望。
在夢研究領域中,可以和弗洛伊德PK的另一個大師是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榮格認為人都有一個奇特的心理層麵叫做集體潛意識,人類祖先的種種經驗都儲藏在這個層麵中。如果有的事情是祖祖輩輩都經曆過的,那麽在集體潛意識中,一個孩子就對這個事情“有一個印象”。舉一個例子:一個實際上根本沒有戀愛過的少女在閱讀愛情小說的時候,可以受到非常的感動。那麽,為什麽她對這種本應該一無所知的情感能夠產生共鳴呢。在榮格看來,雖然這個少女沒有戀愛過,但她的祖先戀愛過,她的集體潛意識中儲藏著對愛情感受的記憶。榮格因此提出夢中的自己其實是“原始人”的觀點。
而美國心理學家弗洛姆認為夢是一種象征性語言的產物,這種象征性語言不僅僅在夢中使用,神話也是這樣的象征性語言的產物,他說:“所有的神話和所有的夢境都有共同的地方:它們都是以相同的語言,象征的語言‘寫成的’。”“巴比倫、印度、埃及、希伯來和希臘的神話,是相同的語言寫成的。生活在紐約或巴黎的人所做的夢,與幾千年前住在雅典或耶路撒冷的人的夢是一樣的”。
弗洛姆認為用日常的語言,我們很難表達清楚自己內心的感受,而運用形象的象征就可以把感受中細膩的部分表達出來。他認為,任何心理活動都可以出現在夢裏。例如:“在日落時發現自己站在郊外,除了一輛牛奶車外四周空空蕩蕩,房屋破舊環境陌生,你找不到汽車或地鐵讓你回到家。”這個場景是一個夢,這個事並沒有發生過。但是,這個夢所表現的那種迷失和陰鬱的感覺,卻恰恰是夢者當時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