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人和外向人的主要差別
性格內向的人和性格外向的人,其最為顯著的差別是精力的恢複。但在此,還有兩個根本的不同:即他們對刺激的反應,以及他們對知識和經驗的接近方式。性格外向的人因多種多樣的刺激而獲得這樣那樣的成功,而性格內向的人卻會覺得那樣的刺激太多了。類似地,性格外向的人在積累知識和經驗時,一般會將網撒得很開,而性格內向的人喜歡進行窄一點、深入一點的研究。
1.精力的恢複
性格內向的人與性格外向的人,其主要的差別在於他們怎樣為自己的“電池”充電。性格外向的人從外部世界獲得活力,大多數外向的人喜歡參加外界的活動,喜歡在人多、活動多、事情也多的環境中工作。然而,與大多數人的認識相反,性格外向的人並不一定就比性格內向的人好交際或更活潑,隻是他們更重視外部世界而已。
性格外向的人喜歡自由地揮灑自己的精力,很難使自己慢下來。他們可以通過與外部世界的互動就能非常容易地使自己恢複精力。性格外向的人如沒有與他人或外界相聯係,就可能體會到孤獨和精力耗盡的感覺。對他們來說,較為困難的事情是放鬆和讓身體休息一會兒。
而性格內向的人,他們是從自己的內部世界獲得精力。與大多數對性格內向的人的刻板印象相反,他們並不一定就是安靜或孤僻的,但是他們的注意力在自己的頭腦內部。他們需要一個安靜的,適於思考的地方,在那裏全麵地思考問題,並使自己恢複充沛的精力。
對性格內向的人來說,恢複精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別是在如今生活節奏變快的社會裏。對內向的人來說,需要用比外向的人更多的時間來恢複精力,而精力的消耗卻又比外向的人更快。內向的人需要計算某件事情將消耗多少精力,並相應地加以計劃。
有這麽一個善於規劃時間的性格內向的售貨員,在去工作的商場銷售上班之前,她留出安靜的一天來做一些不受外界幹擾的文書工作。她早早地上床睡覺,並且在上路之前美美地吃上一頓早餐。在這一天裏,她也注意安排一些休息時間來獨自呆上一會兒以使自己恢複精力。以這種方式,她計劃好如何使用自己的精力,從而不會被弄得精疲力盡。
2.對於外界刺激的反應
性格內向的人與性格外向的人之間的第二個差別是他們如何體驗外部的刺激。外向的人喜歡體驗大量的外部刺激,而內向的人喜歡對自己所體驗的事物了解較多。
性格內向的人通常在沒有意識到為什麽的時候就試圖整理有限的外部刺激所帶來的體驗。有一位性格內向的女性叫Katherine,她想在後院裏開辟一片花園。為了更好地打理花園,她決定閱讀《周末園藝基礎讀物》。閱讀時,她慢慢地弄清楚了這個項目需要做的事情。比如需要學會為植物遮蔭、測量土壤值、用土護住植物的根部、澆水、控製蟲害,以及日照的安排。她預見了在眩目的陽光下去苗圃拔起植物的複雜性,需要投入的精力和太多需要加以整理的選擇。她甚至考慮到了以下事情需要花費的時間:平整地麵、種植、清除雜草、殺滅害蟲、捕捉蝸牛,以及每日的澆水等。於是她的樂趣慢慢地減少。在書中有太多需要知道、需要去做的事情,她開始感到這些事情似乎將會太多。她的頭開始發暈,感到壓力太大。最後她決定隻是在後院的很小的一片地方種一些花。
在沒有壓力,隻集中於一、兩個問題的時候,性格內向的人喜歡複雜的事情。但如果他們有太多的項目時,則容易感到不安。
3.性格外向的人也需要休息,但其原因不同
如果去圖書館,他們隻會花很短的時間在認真學習上,然後他們需要圍著書架走幾圈,需要去買點什麽或是去與管理人員交談一番。他們喜歡有活動的、活潑的環境。性格外向的人覺得內部刺激不夠,而渴望“加油”。休息可以增加性格外向的人受到的刺激,同時休息可以減少內向的人受到的刺激。當性格內向的人在學習時,他們可能接受很多的信息而感到壓力太大,這正如Katherine規劃花園的那個例子。
內、外向人的PK
性格不同的人一直是文學家描述的對象。文學家抓住了最生動、最本質、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來塑造了一個又一個生動的人物形象,比如《紅樓夢》中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和潑辣的王熙鳳;《水滸》中有勇無謀的魯達;巴金的《家》中猶柔寡斷的大少爺……這些性格各異的人物因其性格的特異性在文學作品中閃耀著各自的光芒,散發著不同的魅力。
對內向和外向性格的優劣判別,心理學專家們的意見不太一致。瑞士精神實現學家榮格認為性格內向人的興趣所在不是外部世界而是自己的內心世界,即自己的觀點、思想、情感和行為;而性格外向的人則把心理能量或者興趣指向環境中的一切。由此可以看出,外向的人對環境的變化比內向的人要敏感和迅速一些,但兩者沒有優劣之分。弗洛伊德則認為,外向性格是健康的象征,而內向性格者具有精神病的傾向。
另一位著名的研究個性的心理學家艾森克認為性格內向的人的大腦皮層非常敏感,即使是不太強烈的外界刺激,也會使他們產生強烈的反應。所以為了保護自我,他們會逃避周圍的世界,控製自己的願望或約束自己的行為,以減少與他人的交流,同時減少產生衝突和受到傷害的可能性。而性格外向的人的情形則相反,他們的大腦皮層相對來說不那麽敏感,需要從外界環境中得到更多的刺激,借以克服自身大腦皮層的遲鈍性。如果艾森克是對的,那我們可以簡單地說,從生理角度看,性格內向的人比性格外向的人要“聰敏”一些。
專家們的說法不一,誰是誰非難以分辨。但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出,兩者其實各有短長。但任何事物都有一個度的問題。極端的內向和極端的外向肯定都不是好事。從統計學上說,這兩類人隻占很小的一部分,大多數人是處在內外之間的某一處,或者稍偏內,或者稍偏外。
很多性格內向的人對自己不滿意,為自己的個性而感到煩惱,他們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希望自己能外向一點、活躍一點。但是他們並不知道,有許多性格外向的人對自己也不滿意,也找心理醫生,希望能變得穩重、成熟一些。所以對自己不滿的原因可能不是因為內向或者外向,而可能是別的更深的原因。其實性格內向的人應該感謝父母讓他獲得如此重要的個性傾向。仔細想想,沒有內在肯定和自我認同的人不可能有持續的力量去發展朝外的進取與奮鬥,一個隻關注外界從不自省內心的人也不可能獲得成功。我們的文化對個性的描述一直存在著一種無意識的割裂,以為這兩種個性是恰好相反的,兩者隻能擇其一。其實這可能是人類非此即彼的觀念得出的最荒誕的偏見。內向的力量是樹根與樹幹,外向的力量是枝葉、花蕾與果實。這兩種心理力量恰好是並存相依的。
而據統計,在醫院做心理谘詢和心理治療的人中,性格內向和性格外向的人總數大約相等,但是,性格內向的人比性格外向的人更容易罹患心理疾病。如常見的對人恐怖症、精神分裂症等。
據說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就是一個內向的、沉默寡言的人。國外的領導人對鄧小平的評價是:一位說得少、做得多的偉大政治家。這很符合孔子所說的君子的標準:訥於言而敏於行。用心理學的語言來說,就是:一個健康的人格也許應該是,在說話方麵顯得有些“內向”,而在行動方麵卻是“外向”的。
我們可以把內向性格分為健康的和不健康的兩種。健康的內向性格是自然的、和諧的狀態,這樣的人有著與他的性格相適應的能力和理想。而且,處於這種狀態的人對這一狀態沒有太大的不滿,並且願意承受那份孤獨,那我們就可以認為他的內向性格非但沒有什麽不好,反而有助於他成功。
不健康的內向性格是不自然、不和諧的狀態,很多人陷入社交的煩惱,害怕人際關係,膽怯,退縮,自認為是內向的。其實他正好缺少內在的精神指向,內心根本就沒有快樂,也恰好缺乏內向的心理能力。這樣性格的人給人一些憂鬱、壓抑甚至悲傷。他們明顯地對自己的狀況不滿意,而且會為自己拙於言辭或在公共場所表現不佳而深深地自責。由於長期的退縮他們也會喪失一些實際的利益,這同樣也是他們不能接受的。表麵看來,這樣的人可能很安靜,內心卻衝突不斷。一方麵,他也渴望交流,渴望了解他人也被他人了解;另一方麵,由於在交流中受到了太多的傷害,他總是對交流的情景和結果心存畏懼。如果是這樣的內向,就該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了。
大自然造物,最偉大之處就在於她的創造是豐富多彩、絕不雷同的。我們感謝她創造了性格各異的人。當一個性格內向的人試圖變得外向的時候,他可能失去了自我內心的安寧,也失去了命運的眷顧。區別內向與外向的一個簡單可信的依據是問問自己的快樂從哪裏來。性格內向的人把心理能量指向自己,因此快樂也主要由心而生,不那麽依靠外部世界的認同與讚許;性格外向的人把心理能量指向外部世界,喜歡人際接觸,好奇,富於冒險精神,對主流文化比較認同。性格以內向為主的人比較有意誌、理想,追求個性、特色的美感、興趣,愛學習、沒事偷著樂,外界不管有多大的變化、幹擾甚至打擊都妨礙不了他生活的目的與信念。為了一個夢想或觀點常常會獨自堅持,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性格以外向為主的人比較靈活、順從、不跟別人或自己找麻煩,審時度勢,喜歡順水推舟,不願逆水行船。
在人的一生中,兩種個性力量是同時存在的,不誇張地說內向的個性能力是獲得外向個性能力的前提。正如埃裏克森在《同一性危機》中說的,自我認同是一種精神朝內的關注。其實,人的個性是複雜的,不可能像文化標定那樣是單一的。社會是個舞台,隻要喜歡,人可以表演出不同的個性色彩。如果真能單一的話,很可能單一的內向還是比單一的外向好。很多科學家,哲學家,偉人,藝術家,創業者都因為發展了很好的內向能力而讓自己能在浮躁的社會裏沉靜下來,獨立思考,富於創意,最終獲得成就。
被文化描述的個性其實是人的社會性格,而非人內心本質的心理性格。要讓偏內向的人喜歡自己,就要思考我們的文化定義給內向人帶來的觀念困境。如果社會把內向與外向等同起來看,並給不同性格的人相同的笑臉,那麽性格內向的人可能更容易找到適合自己存在的方式。強迫性格內向的人按照文化導向的外向模式去生活會讓他們產生很大的不適應。
人隻有發展好內向的力量,讓心靈成為快樂的源泉,外向的個性才能慢慢有根基,既能沉靜得下來,也能放得開去。不喜歡自己,不接納自己,你的靈魂會遠離你,終身漂泊。自己愛自己,從內心世界去找到存在的意義,這樣的快樂是隨時可以自給自足的。人生最大的趣味,就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不一樣,都有自己獨有的經曆和個性。對於每一個個體而言,他生活的一項重要使命就是:充分地了解自己,並充分體驗、享受和發展自己的獨一無二性。要知道,我們應該關注的應該是能力可不可以提高的問題,而不是性格可不可以改變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