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彩釉無香也芬芳--霽藍釉白龍紋梅瓶

  中國梅花海外飄香

  問起當下最流行什麽?年輕一代必然會選擇周傑倫的中國風歌曲,一首《青花瓷》宛轉悠揚,把人們帶入了那個瓷韻華美的中國古代。在中國的著名古曲中,也有一首與瓷器有關的樂曲,名叫《梅花三弄》。本文的主角就正是一件將這梅花與這瓷韻完美結合的瑰寶,霽藍釉白龍紋梅瓶。

  霽藍釉白龍紋梅瓶霽藍釉白龍紋梅瓶

  “規格”通高33.6厘米

  “年代”元(1279-1368)

  “現藏地”法國巴黎吉美博物館

  梅花是中國傳統名花,它在嚴寒中傲雪開放,被人們當作是吉祥的象征。《梅花三弄》是中國古代最為著名的一隻古琴曲和琵琶曲,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樂曲表現的是梅花潔白、傲雪淩霜的高尚品性。具體分三段,即寒山綠萼、姍姍綠影、三疊落梅,故稱三弄!而在中宋代時期出現了一種小口、短頸、豐肩、瘦底、圈足的瓷器,這種造型的瓶子,口沿極小,是專為插梅枝所用的,故而得名梅瓶。

  法國吉美博物館收藏的眾多中國古代瓷器中,就有一件名叫“霽藍釉白龍紋梅瓶”的瓷器珍品。它高33.6厘米,小口、短頸、豐肩,是一隻標準的中國古瓷梅瓶。它通身施鈷藍釉,身上繪有神龍出水禦雲而行的壯美景象,線條流暢、色澤淡雅、詩意盎然,帶給人們以優雅明淨的審美享受。

  據統計,法國吉美博物館收藏的中國古代文物有1.5萬之多,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館內收藏的中國瓷器--明清的青花、五彩瓷……各朝各代的名窯名瓷數不勝數。然而,眼前的這件周身散發著幽藍光彩的梅瓶卻不與眾瓷爭豔,而是靜靜的展示著它獨特的魅力。可是,人們並不知道,這隻梅瓶的命運就像樂曲《梅花三弄》一樣,百轉千回,跌宕起伏。

  清韻梅香

  據專家分析,霽藍釉白龍紋梅瓶是中國元代景德鎮燒製的。在中國,瓷器上禦用藍釉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發展到元朝時,中國景德鎮的禦用窯廠把鈷作為青花的呈色劑,融在釉中,燒成藍色,這才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霽藍釉白龍紋梅瓶身上均勻穩定,有如藍寶石般的色澤。

  元霽藍釉白龍紋梅瓶 當時景德鎮的各大窯場都被朝庭收歸後宮所用,像這隻霽藍釉白龍紋梅瓶身上就描繪著一條龍追趕著一顆火焰寶珠的景象,巨龍威武騰空起飛,彰顯出一種獨一無二的皇家氣派。可是當時也正是這隻威龍的圖案,令燒製成功的梅瓶隻能收藏於皇宮當中。瓷器成品後,都被直接運到北京,而那些稍有瑕疵的瓷瓶,督窯官都會當場砸碎,所以白龍紋梅瓶產自禦窯場,收藏於幽靜的深宮之中,世人難聞其香。而古樂曲《梅花三弄》的第一段也正是在低音區出現,冷峻肅穆,勾畫出一幅霜晨夜雪、草木凋零,卻唯有梅花傲骨寒冬,默默綻放的畫麵。

  傲雪迎霜

  元霽藍釉白龍紋梅瓶目前僅存三件,分別收藏在北京頤和園、巴黎吉美博物館、揚州博物館。北京和巴黎的都有瑕疵:北京的瓶身有裂痕,巴黎的龍頭部分燒製時就有瑕疵。揚州的保存最完好,也是最大的,是不可多得的國寶級文物精品。

  中國自古就有“梅花香自苦寒來”一說。這件霽藍釉白龍紋梅瓶的背後,也有著一段不屈不撓的傳奇經曆。從當年兄弟姐妹成群出窯,到今時隻剩下手足三人,苦楚可知了。

  《梅花三弄》的第二段用急促的節奏和不穩定的樂音表現出動蕩不安的氣氛,深藏在後宮的這些名瓷瑰寶也同樣經曆著不平凡。

  幾百年來,中華大地幾次改朝換代,從元朝到清朝,之後又是長達幾十年的外敵入侵,在這些動蕩不安的歲月裏,特別是在八國聯軍燒殺搶掠,踐踏之後,北京的紫禁城、頤和園、圓明園等,慘遭洗劫。許多珍寶就此開始了坎坷漂泊的命運,而深藏於後宮的這批元代霽藍釉白龍紋梅瓶亦再劫難逃。身在法國的這隻便是在上個世紀初被侵略者劫略之後,倒賣到吉美博物館的。它在法國一呆就是幾十年,再也沒有回到過自己的故鄉。

  曆盡風雨複芬芳

  如今,三隻霽藍釉白龍紋梅瓶一隻身在法國,另外兩隻留在了它們的故鄉中國,分別藏於北京頤和園和江蘇省揚州市博物館。揚州博物館收藏的梅瓶是三隻中最大的,香港著名收藏家許展堂先生在揚州遊玩時,曾調侃著說願出三億人民幣買下這隻白龍紋梅瓶。

  當古琴曲梅花三弄第三段隱隱約約輕撫而出時,已覺樂曲漸漸驅於平穩,那嫋嫋餘音,仿佛在經曆了風蕩雪壓的考驗後,更加升華了一般。這一段的寓意與如今藏於三地的這三隻霽藍釉白龍紋梅瓶不謀而合。

  對於揚州的這件霽藍釉白龍紋梅瓶的來曆,說起來也頗具傳奇經曆。

  據說這是揚州市一戶普通人家傳承了不知多少代的寶物,據那戶人家的後人介紹,這瓶到底有什麽來曆他們也不太清楚,隻知道媽媽,奶奶,奶奶的媽媽……都是精心嗬護,日日掃塵,每每擦試,平時也從不示人。到了文革時期,媽媽和奶奶們也曾因為怕此瓶遭到傷害,用墨汁將它的周身塗的漆黑,才使它躲過了一劫……就這樣從元代出窯至今,曆經難以想象的千回百轉,這隻梅瓶最終毫發無損的被保存了下來。

  直到1976年,這戶人家的兒子瞞著母親將此瓶以十八元人民幣的價錢賣給了其他人,後來此人又以3000元的價格將它賣給了揚州市博物館。有人說是因為主人家害怕地震而無力保護它,有人說是因為生活的貧困所迫……等種種原因,但具體是因為什麽原因而將它出手,也許隻有它的曾經的主人才最清楚吧。

  今天想來,試想如果此瓶默默無聞,如果它沒有上億元的估價,如果它不是世上僅有的同類同批的三隻瓶子中保存最為完好的……也許就不會有著這樣或那樣的離奇的故事了吧……

  如今梅花嶺上梅雖未開,而此處的梅花依然將永遠以它清幽的芳香散溢於人間!曆經風雨滄桑之後梅瓶的香氣也隨之灑遍了整個世界。

  相關鏈接

  吉美博物館

  法國吉美博物館(Musee Guimet),又名國立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Musee national des Arts asiatiques Guimet)。其創始人是裏昂工業家愛米爾吉美(Emile Guimet)(1836-1918)。他在埃及、希臘、日本、中國和印度的環球旅遊中,收藏了大量藝術品,並於1889年正式建立這個博物館。起初,這個博物館主要展現的是埃及、古羅馬、希臘和亞洲國家的宗教文化,但後來,因一係列遠東不同地區的考察探險,博物館在保留古埃及宗教部分的同時,對亞洲越來越關注。

  1927年,吉美博物館歸屬法國博物館總部,因而接納了一大批探險家在中亞和中國考察探險時獲得的藝術品。後來,博物館又先後收到印度支那博物館的原件真品和法國赴阿富汗考察隊提供的出土文物。同時,館長約瑟夫赫金完成了館內中庭加頂工程,使得部分高棉收藏品得以展出。吉美博物館遂以其泛印度文化圈豐富的藝術收藏而樹立名望。

  1945年起,法國國有博物館對收藏進行了大規模的重新組合。吉美博物館將其埃及部分轉讓給盧浮宮,後者則把亞洲藝術部分做為回贈。吉美博物館因而成為首屈一指的亞洲藝術博物館。1993年,吉美博物館浩大的改建工程得以製定,並於1996年破土動工,現已全麵竣工。改建工程首先關注的是強調自然光線的處理,以及在占地5500平方米的陳列廳中創造出開放的透視觀。

  揚州博物館

  揚州博物館是中國地方性曆史博物館。位於江蘇省揚州博物館揚州市天寧寺內。其前身為1951年建立的文物館。1952年改建為蘇北博物館。1953年改名江蘇省揚州博物館。原館址設在史公祠內,1988年遷入新址。

  該館館藏藏品1.5萬餘件,主要來自考古發掘。其中一級品100多件,1萬多年前的鹿頭角(即四不像)化石,是中國迄今保存得最好最完整的一具。館藏漢唐文物比較豐富,漢代漆器品類多,工藝精。彩繪漆奩鑲嵌金、銀、瑪瑙,具有地方特色。唐代陶瓷中,有白釉藍彩帶蓋罐、黃釉褐藍彩銅官窯雙係大罐。青釉掛綠彩的伊斯蘭教背水瓷壺,上麵有古體書寫的“真主最偉大”阿拉伯文,證明早在1000多年前,伊斯蘭教文化即已傳到揚州。宋元藏品中,元代霽藍白龍紋梅瓶,被稱為鎮館之寶。明清藏品中,出土的明代時大彬六方紫砂茶壺,是目前唯一具有確切年代的明墓出土的時大彬作品。此外,還有具有地方特色的竹、木、瓷、石、磚、牙、玉、漆“揚州八刻”工藝美術品和“揚州八怪”書畫真跡。

  古曲《梅花三弄》

  中國古曲。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曲譜最早見於明代《神奇秘譜》。譜中解題稱晉代桓伊曾為王徽在笛上“為梅花三弄之調。後人以琴為三弄焉”。此說源於《晉書列傳第五十一》,但未寫明是以梅花為題材。郭茂倩《樂府詩集》卷第二十四南朝宋鮑照(約414~466)《梅花落》解題稱,“《梅花落》本笛中曲也”,“今其聲猶有存者”。今存唐詩中亦多有笛曲《梅花落》的描述,說明南朝至唐間,笛曲《梅花落》較為流行。關於笛曲《梅花落》改編,移植為琴曲《梅花三弄》,有托於唐人顏師所作《江梅引憶紅梅》中“漫彈綠綺,引三弄,不覺魂飛”句,說明此曲唐代尚流傳。

  琴曲《梅花三弄》以泛聲演奏主調,並以同樣曲調在不同徽位上重複3次,故稱為《三弄》。《樂府詩集》卷三十平調曲與卷三十三清調曲中各有1解題,提到相和三調器樂演奏中,以笛作“下聲弄、高弄、遊弄”的技法。今琴曲中“三弄”的曲體結構可能就是這種表演形式的遺存。

  關於《梅花三弄》的樂曲內容,曆代琴譜都有所介紹,與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現怨愁離緒的情感內容不同。明清琴曲《梅花三弄》多以梅花淩霜傲寒,高潔不屈的節操與氣質為表現內容,今演奏用譜有虞山派《琴譜諧聲》(清周顯祖編,1820年刻本)的琴簫合譜,其節奏較為規整,宜於合奏;廣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譜》(清秦淮瀚輯,1868年刊本),其節奏較自由,曲終前的轉調令人耳目一新。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